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探索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的阶段。
1、时代特征:
政治上: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无产阶级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表现出较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思想上:国民党一大会议上新三民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产生并发展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知识分子怀着对农村实施改造与建设的良好愿望,做了艰辛的探索与努力,如胡适关于走哪条路的探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等,但是由于他们并未抓住改造与发展农村的关键,因而农民仍摆脱不了贫穷与悲惨的命运。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强化一党独裁统治,所以国内存在有民主与独裁的辩论,同时依然存在有中西文化之争,即“本位文化派”和“西化派”的论争。
社会生活上: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方物质文明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城市出现了许多新风尚,兴起一批大城市,比如大上海。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缓慢。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的总特征:
政治上: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国共对峙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等。
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思想,国民党强化一党专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外交上:南京国民政府曾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些特权逐步被取消,但截至1946年,治外法权才最终完全废止。
社会生活上:曾发起新生活运动,对国人精神面貌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
(新生活运动:1934年-1949年。
是一次试图改变人们思想与生活方式的政治运动,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以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为目标”,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行动,用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不满。
这场精神领域的变革,因为没有良好的物质土壤做根基,以失败而告终。
)
3、改订新约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
1927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
在国民政府的努力下,先后收回了一些租界,取得了关税自主权,这是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一个重大进步。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改订新约运动停止,此后一直到1946年,中国才基本完成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任务。
政治统一的基本实现和国民党人坚持建设独立主权国家的政治立场,是改订新约运动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法币改革
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
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
三、废除银本位制。
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四、规定法币不予兑现,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
法币改革是史无前例的。
它所产生的正、负历史效应都是巨大的。
法币改革后,政府用不兑现的纸币代替银币,为政府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提供了方便条件。
但是,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将越来越看清法币改革所带来的历史正效应。
第一,以法币统一全国的货币,是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二,法币改革的成功推动了经贸和国内生产的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法币改革后缓解了从前通货不足的局面,使物价开始回升,物价的回升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第四,法币改革成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五,法币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进步的货币制度,它是中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不可跳过的一环。
它能够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
5、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
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大体上有以下三种分期观点:
第一种:1840——1949年称“中国近代史”,将1949年以后称“中国现代史”。
第二种:1840——1919年称“中国近代史”,将1919年以后一直延续至今称“中国现代史”。
第三种:1840——1911年称“中国近代史”,1912——1949年称“中国现代史”,1949年以后称“中国当代史”。
—摘自王奇生《中国革命的连续性与中国当代史的“革命史”意义》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材料中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一:以1949年为界划分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理应为中国近代史。
此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逐步摆脱这一悲惨命运的时期;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是各阶级阶层进行抗争探索的历史;也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
而1949年以后理应为中国现代史。
此时期是中国经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之后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不断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示例二:以1919年为界划分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19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逐步加深的历史,此时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以各种方式进行的
抗争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1919年以后是中国逐步摆脱半殖半封社会、走上独立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示例三:以1911年为界划分中国近现代史,以1949年为界划分中国现当代史。
1840-1911年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加深的历史,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也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1912-1949为中国现代史。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一时期是中国逐步摆脱半殖半封社会的历史,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1949年以来为中国当代史。
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完全摆脱了半殖半封社会,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6、重要概念或名词:
政治上: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国民大革命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四次大会战百团大战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治外法权改订新约运动重庆谈判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
思想上: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