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I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一、教学目标:(本目《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表述为:影响价格的因素【即考点六】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决定价格【即考点七】价值规律及表现形式【即考点八】)知识目标:1.归纳影响价格的因素(《学科指导意见》的表述)2.理解和把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学科指导意见》的表述)3.把握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学科指导意见》表述)4.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学科指导意见》的表述)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和解析生活中导致价格上下波动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价格变动,并带来的影响,学以致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难点: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三、考点解读导入:2012年5月,继出现“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盐王爷”等同涨价相关的名词后,连日来,浙江农副食品领域内又出现涨价“新锐”,花生价格开始大幅度上涨,并催生了“花你钱”新名词的诞生。
由于去年国内花生的总产量减少,加上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去年用完库存后大量收购,所以导致花生成了抢手货,产地农民以及中间的经销商现在都处于缺货的状态,“物以稀为贵”,价格上涨。
问:花生价格大涨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1)价格的间接影响因素:间接因素很多,包括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各种间接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价格的直接影响因素: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3)价格的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一般而言,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价格越低。
(4)价格的其他影响因素:①货币自身币值变化(币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②纸币发行量;③国家宏观政策;④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
等等注意:1.本知识点常考主观题,用于分析某种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必答点是两点:①价值决定价格;②供求影响价格。
其他因素要看具体材料进行分析2.判断:①供求决定价格②市场形成价格,市场决定价格③目前手机总体价格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是市场上手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④“优质优价”,“一分钱一分货”都说明使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两者成正比。
(1)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的条件),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绝大多数生产者的技能水平和劳动紧张程度)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原因: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同一种商品就会有多种多样的价值量,而且那些劳动越懒惰、生产工具越差、劳动技能越低的生产者的商品,价值量反而越大,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会阻碍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2)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①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②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1)区分3组概念:第一组:①单位商品价值量(又称商品价值量)=单个商品价值的大小;②商品价值总量=全部商品价值的总和=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③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第二组:①个别劳动生产率=某一企业或某一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效率;②社会劳动生产率=全社会(某国或某生产部门)生产同类产品的平均劳动效率;第三组:①个别劳动时间=某个企业或某一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消耗的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全社会(某国或某生产部门)平均生产某种商品消耗时间。
启示一:商品生产者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时间启示二:市场上许多商品价格不断降低的根本原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填图】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公式: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X%,现在商品价值量=原商品价值量÷(1+X%)若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X%,现在商品价值量=原商品价值量÷(1-X%)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X%,现在商品价值量=原商品价值量×(1-X%)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X%,现在商品价值量=原商品价值量×(1+X%)例1.(2008高考北京卷)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
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B例2.(2008高考四川卷)某国去年一年生产一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其价值等于10元;甲企业生产一件M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1.2小时。
如果甲企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企业今年一年销售一件M商品的价格是cA.6元 B8元 C10元 D12元(2)商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无论是个别还是社会)成正比,商品数量与劳动时间(无论是个别还是社会)成反比。
商品数量与劳动者数量成正比。
公式:若劳动生产率变化X%,现商品数量=原商品数量×(1±X%)。
若劳动时间变化X%,现商品数量=原商品数量÷(1±X%)。
若劳动者数量变化X%,现商品数量=原商品数量×(1±X%)。
以上均是:提高为(1+X%)降低为(1-X%)例3.(2009年高考全国卷1)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劳动耗费为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
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B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例4.(2009年全国卷二,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
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CA. 720万元,6元B.720万元,5元 C. 600万元,5元D.600万元,6元例5.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
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C)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3)单位商品价值量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公式:若货币价值变化X%,现在商品价值=原来商品价值量÷(1±X%)。
升值(1+X%);贬值(1-X%)例6.某行业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当时货币表示为30 元。
第二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货币价值升值25%,如果生产同一商品的A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提高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年A商品生产者生产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大约为c A.18.2元B.20元C.16元D.20.7元(4)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公式: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例7.(09安徽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
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
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B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例8 .(2008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第24小题)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
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CA.100亿元和110亿元B.110亿元和110亿元C.110亿元和121亿元D.121亿元和121亿元(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指生产领域)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指流通领域)注意:等价交换原则①含义: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
(货币产生之前,表现为交换价值与价值相等;货币产生之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②实现: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等价交换原则不存在于每一次交换中,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即从单一的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价格与价值不完全一致是经常的,完全一致是偶然的。
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与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相互抵消,价格与价值总的说来仍然相符。
)③地位: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坚持等价交换原则既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也是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它要求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价格即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
)④不能以特殊现象否定等价交换原则(即不违背价值规律或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
如文物、名画、邮票等价格高于价值,但它们价格的变化不会引起商品生产的扩大(物以稀为贵)。
同时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注意: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因是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价值决定价格。
2.价值规律的地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但不是唯一规律(如存在货币流通规律等),也不是永恒的(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起主要作用,即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价值规律不是完美无缺,也不是万能的,要与国家宏观调控相配合。
四、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命题趋势:从选择题角度看,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尤其是计算题的把握;从主观题角度看,重视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值规律。
例9(2010浙江文综)为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措施,如增加价格明显低于商品房的经济适用房、供低收入者租用的廉租房等。
政府出台这些措施是因为C①增加经济适用房可以减少商品房购买需求②增加廉租房就能抑制商品房有效需求③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互为替代品④增加保障性住房能缓解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炒作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例10(2010四川文综)20世纪90年代初,某品牌移动电话每部售价1万多元人民币,年销售量不足1000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功能日益完善,2009年该品牌移动电话每部售价不到900元人民币,年销售量达100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