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的分类
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不能手术者选用α和β受体阻滞剂联
合降压。
嗜铬细胞瘤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性: 1、高血压为阵发性、持续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重, 压迫腹部、活动、情绪变化或排大、小便可诱发高血压发作; 一般的降压药常无效。 2、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多汗三联症表现 3、高血压患者同时有体位性低血压 4、高血压患者伴糖、脂代谢异常、腹部肿物
肾实质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
肾实质性高血压
年龄
儿童/青少年
病史
多有肾实质病病史
贫血
明显贫血貌
水肿
面/眼睑水肿
蛋白尿
大量蛋白尿
尿镜检
红细胞/红细胞管型,脓尿
血浆蛋白 低蛋白血症
眼底改变 轻/无
原发性高血压
中老年 无 无 无 无/轻微蛋白尿 无/少许红细胞 基本正常 明显高血压眼底
肾小球肾炎
• 高血压分级
类别 正常高值
1级(轻度) 2级(中度) 3级(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 120-139 高血压 140-159 160-179
≥ 180 ≥ 140
舒张压 80-89
90-99 100-109
≥ 110 <90
高血压的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约占90%-95%。
继发性高血压: 只占5%-10%。
慢性肾盂肾炎
本病诊断:肾盂肾炎病程超过半年,同时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在静脉肾盂造影片上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 2.肾外形凹凸不平,且两肾大小不等 3.肾小管功能有持续性损害
糖尿病肾病
是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病之一,也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糖尿病肾病发生发 展分为五期: Ⅰ期:糖尿病初期,以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和肾体积增大为特征 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加 Ⅲ期:早期肾病,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在20-200μ g/min (正常人<10μ g/min) Ⅳ期:临床肾病,UAER>200μ g/min这一期的特点是大量白蛋白尿,水肿和高血 压,肾功能逐渐衰退 Ⅴ期:尿毒症,肾脏滤过功能进行性下降,导致肾功能衰竭。
合理膳食: • 限盐:4-6克/日 • 补钾:3-4克/日,含钾丰富的蔬菜有: 菠菜、
香菜、木耳、香菇等。 • 补钙:800毫克/日,含钙丰富的食品:豆制品、
牛奶。 • 低脂
预防———生活方式
减体重:体重指数<24 Kg/m2 彻底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 入20-30克;女性每日酒精摄入1015克。 运动
宜选择螺内酯和长效钙拮抗剂。
甲状腺功能亢进
病因及发病机理:过多的甲状腺素分泌于血液中,新陈代谢 旺盛,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引起收缩压明显 增高,而周围血管阻力下降使舒张压降低,从而使脉压增 宽
症状与诊断:临床高代谢的症状和体征;甲状腺体征;血清 激素
治疗:纠正甲状腺素水平
神经系统疾病
1、颅内高压症 脑膜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水肿
治疗: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 手术治疗:血运重建;肾移植;肾切除。 不适宜上述治疗的可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双侧肾动脉狭窄、
肾功能已受损或非狭窄侧肾功能较差的患者禁用ACEI或 ARB。
心血管性高血压
1、主动脉粥样硬化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动脉导管未闭 4、体循环动静脉瘘 5、主动脉缩窄 6、围生期心肌病 7、高原病 8、三度(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9、原发性高动力性循环
Ⅰ、Ⅱ期患者GFR增高,UAER正常,故此二期不能称为糖尿病肾病。
治疗:
严格控制钠盐摄入,<3g /d; 通常需要3种以上降压药物联用,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以下; 联合治疗方案应包括ACEI或ARB。
肾血管性高血压
病因:是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多发
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动脉粥样硬化。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链球菌感染病史及证据,血清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阳性 2.链球菌感染1-3周内出现三大症状:尿改变(血尿、蛋白尿、少尿、管型尿)、水肿 和高血压 3.肾功能改变:少数患者可有少尿及一过性轻度氮质血症 4.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1.多发于青中年男性 2.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病史长达一年以上,肾功能逐渐恢复,后期出现贫血、电解 质紊乱,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 3.临床表现多样性,但仍有三大基本临床表现:尿液异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血压可轻度增高,也可持续中度程度以上增高(特别是舒张压)
发病机制: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激活RAAS。 症状与诊断:临床表现为迅速进展或突然加重的高血压应
疑及本病;多有舒张压中、重度升高;上腹部或背部肋脊 角可闻及杂音;静脉肾盂造影、多普勒超声、放射核素肾
图有助于诊断,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肾血管性高血压
1、多见于青壮年(<30岁),女性为多,肾动脉粥样硬化 则多见于45-55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2、发病突然、病程短(<2年) 3、较少见高血压家族史 4、血压特点,高血压发展迅速,难以控制,以舒张压增高 为主(>110mmHg)或原发性高血压近期急剧恶化,或发 生高血压危象 5、既往有肾或周围组织外伤或手术史,查体腰背或胁腹部 疼痛,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可闻及杂音
预防———定期体检
• 测量血压 • 肾功能:尿素氮、肌酐 • ECG • 胸片 • 血脂系列 • 血尿酸、血钙、血糖
谢谢
皮质醇增多症
病因及发病机理:主要由于ACTH分泌过多导致肾上腺皮质
增生或者肾上腺皮质腺瘤,引起糖皮质激素过多所致。
症状与诊断:高血压同时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
皮肤紫纹、毛发增多、血糖增高等表现;24小时尿17羟和 17酮类固醇增多;CT、放射性核素可明确病变部位。
治疗:采用手术、放射、药物根治病变本身;降压治疗可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病因及发病机理: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分泌过多的醛固
酮,导致水钠潴留所致。
症状与诊断:多数患者长期低血钾,有无力、周期性麻痹、
烦渴、多尿等症;血压轻、中度升高;实验室检查低血钾、 高血钠、代碱、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尿醛固酮增多等; 超声、放射性核素、CT可确定病变性质和部位。
治疗:首选手术治疗。肾上腺皮质增生术后仍需降压治疗,
继发性高血压
(secondary hypertension)
血压的产生
•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 当心脏跳动时,将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通过全身的动脉
运输到各组织和器官。
血液对血管壁 的压力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至少在不同日坐位测量3次 以上,血压≥140和/或≥ 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加,以及RAAS激活与排钠激素减少。高血压又加重肾小球 囊内压,加重肾脏病变。
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肾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作出相
应诊断,注意与原发性高血压伴肾脏损害相鉴别。
临床症状:肾脏病变的发生常先于高血压或与其同时出现;
血压水平较高且较难控制、易进展为恶性高血压;蛋白尿/ 血尿发生早、程度重、肾脏功能受损明显。
继发性高血压
(secondary hypertension)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 起的血压升高 。
继发性高血压
肾
心
经
他
性
管
泌
系
病
高
性
障
统
因
血
高
碍
疾
压
血
病
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
病因: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
多囊肾和肾移植后等。
发病机制:肾单位大量丢失,导致水钠潴留和细胞外容量增
2、间脑综合征 是指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神经通路异常导致的内分泌、自主 神经及精神活动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常见于青壮年女性,无明显诱因或有窘迫和兴奋引起的自主 神经症状及情感的爆发,并有基础代谢率增高
其他病因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药物性高血压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4、围手术期高血压
预防———生活方式
用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嗜铬细胞瘤
发病机制:嗜铬细胞间歇或持续释放过多肾上腺素、去甲
肾上腺素、多巴胺。
症状与诊断:典型的发作表现为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心动过
速、头痛、出汗、面色苍白,此时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 产物VMA(香草基杏仁酸)、甲氧基肾上腺素(MN) 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的总和(TMN)显著 升高;超声、放射性核素、CT或磁共振等可作定位诊断。
主动脉缩窄
病因:先天性或多发性大动脉炎。 症状与诊断:上肢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反而降低,
腹部听诊血管杂音;胸片见肋骨受侧枝动脉侵蚀引起的切 迹;主动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治疗:手术疗法。
内分泌障碍疾病
1、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 2、嗜铬细胞瘤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甲状腺功能亢进 5、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 6、肾素分泌增高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