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江苏省宋楼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二)历史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

”材料中的“他”赞同()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C.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 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答案】B【解析】【详解】老子的思想含有辩证法成分,“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可知是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还主张“无为”的治国理念,故B正确;A是儒家孟子的言论,排除;C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排除;D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

故选B。

2.清朝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评论某种字体:“字虽不迕而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而肥瘠相称。

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

”下列“福”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 篆书B. 隶书C. 行书D. 草书【答案】C【解析】【详解】“字虽不迕而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而肥瘠相称”体现的是行书连笔不断,却又有字形的特点。

“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也反映出行书综合了楷书的字型规矩,同时也有活泼随性成分,故C项符合题意;篆书强调字体的图案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隶书强调笔画圆滑,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草书的写法不强调规矩,而强调飘逸,故D项可排除。

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人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A. 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B. 专卖政策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C.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极为缓慢D. 土地税是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答案】A【解析】【详解】张咏砍掉茶树要求改种桑麻,而且限制农民入市买菜,体现了强烈的重农抑商思想,说明他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张咏的重农抑商思想,没有反映专卖政策,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无从体现,排除。

故选A。

4.清乾隆年间的《苏州碑刻》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这说明当时会馆的主要功能包括① 商人停宿场所② 商品储运场所③ 商人贸易场所④ 政治诉求场所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答案】C【解析】会馆是明清时期统一地域商人群体居住地方,主要是从事住宿、储藏货物以及贸易场所,但并不是政治诉求场所,排除④,选择C符合题意。

5.同治十年,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来反对日本这一做法。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进行辩驳。

李鸿章此举A. 开始抛弃传统“蛮夷观”B. 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C. 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D. 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血与火的教育下开始抛弃传统的“蛮夷观”,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两个时期李鸿章都用万国公法来辩驳日本,说明李鸿章是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故B项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同治时期列强侵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故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相矛盾,故D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选B。

6.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 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答案】D【解析】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和近代化,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抗击西方列强侵略,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属于辛亥革命主张,B错误;C是魏源思想主张。

7. 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是A.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B. 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共和制度C. 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D. 反对暴力革命,欣赏渐进改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意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的史实,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已不得民心,反对专制维护共和是符合民心和时代潮流的。

B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8.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

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旨在A. 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B. 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C. 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D.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可知,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强调废除和推广的诗体,故B排除;“废止”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思想文化方面,没有提到政治制度,故D排除。

9.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A. 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B. 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C.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表明无产阶级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我国国情决定的,故答案为C。

AB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D错误。

10.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

”他描写的是A. 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B. 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C. 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答案】C【解析】【详解】1947年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挥师南下,度过黄泛区,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故C 项正确。

A 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

淮海战役是1948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以徐州为中心,故B 项错误。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与材料中“饮马长江滨”“刘邓常胜军”信息不符合,故D 项错误。

11.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该会议A. 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 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 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说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标志着政治协制度正式确立,故A 项正确。

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1956年“长期共存,荣辱与共”方针提出,故B 项错误。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故C 项错误。

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故D 项错误。

【点睛】(1)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2.公元前483-前480年,雅典扩建了海军,共需划桨手约3万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来自第四等级公民。

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斯海战胜利后,雅典废除了一切关于行政官职任选的财产限制。

这主要体现出A. 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开始发生动摇B. 公民责任推动民主权利扩大C. 下层公民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D. 民主政治激励公民保家卫国 【答案】B【解析】 【详解】第四等级的公民积极参与保卫国家的战斗,从而推动了雅典废除对于第四等级公民的限制,从而扩大了第四等级公民的权利,由此反映出公民责任推动民主权利扩大,B 正确;A 项与梭伦改革有关,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实力的变化,排除C 项;材料反映的是公民的责任与民主权利之间的关系,排除D 项。

13.《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

”针对此状况,列宁A. 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 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资本家)政府”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说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为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 项正确。

材料中明显是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不满,故A 项错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时列宁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故C 项错误。

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是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政局,不符合题意,故D 项错误。

14.从1920年到1926年,苏俄(苏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

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

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 苏俄应对战争的无奈之举B.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恢复C. 体现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D. 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迂回过渡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说明其目的是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故选D ;A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除;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B 错误;20世纪30年代形成苏联模式,其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