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儿童美术教育

浅谈儿童美术教育

浅谈儿童美术教育之我见
什么是儿童美术教育?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

”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的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

让他们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

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

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

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儿童美术的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式化、成人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

最多的一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

如外面的美术培训机构里,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

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
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

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

以上教学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第二种是小学课堂上容易出现的“简笔画”教学法。

这些美术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

结果是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再有一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

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

所教的弟子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

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將,或是能画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当然,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

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

我认为儿童的美术教育,重要的是“教育”二字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

就是说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

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比如我在教孩子画花时,有一小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我。

这时我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

孩子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最后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

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

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

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其次,美术教育中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而学生的感受力是可以进行培养训练的。

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
练。

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

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

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第三,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在美术教育中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

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

第四,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

美术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的把握等等。

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于是新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

桑塔耶纳说过“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

那么美术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这样兴趣才能将情感转为有形的美。

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

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

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

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

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

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

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
人们也不愿与他交往。

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随他吧。

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

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

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综上所诉,儿童美术教育就是如何让儿童在学习、成长与生活得到美术的益处,是儿童整体之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目的。

美术教育是润泽教育,美,不是一门课程,它是能让你赏心悦目的另一扇窗户,美是动情的艺术,是智慧的艺术,美更是你一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