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长度单位

1.长度单位

1 长度单位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同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3.对不同物体的长度能正确选用长度单位。

【重点难点】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学指导】1.本单元以长度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认识用厘米量、用米量的实际意义,从而得到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3.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从观察实物入手,让学生感知线段,从而掌握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材第2~4页例1、例2、例3和“做一做”)【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3.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你们高兴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2.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新课讲授】1.认识长度,体会多样的测量。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一样,进而得出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2.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教师板书: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根手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4)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3厘米又有多长呢?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3.用厘米测量。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4.巩固应用。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呢?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

(1)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测量物体的方法。

(2)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这把尺子测量一件物体的长度。

(比如:铅笔盒)(3)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3与铅笔盒的一端对齐。

然后看铅笔盒的另一端落在尺子上的什么位置,这个位置上的数字是几,用最后的这个数字减去数字“3”,就可以计算出铅笔盒的长度。

【课堂作业】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量一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课后作业】1.教材第4页“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2、10题。

教学板书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1.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进行测量,这样既可以加深1厘米的长度印象,还可以通过多测量物体掌握好测量的正确方法。

2.可以让学生多发现生活中可以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在测量前适时让学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长度的估计意识。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材第4页例4、例5和“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厘米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

(学生用厘米尺子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

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新课讲授】1.认识、感受米。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作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他的10厘米?(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一条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

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从地面到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是1米,并比划出来,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量一量,双手张开多大是1米?把这个长度记在你的头脑里。

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约是1米。

(门的宽……)2.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1)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请你用手比划出来。

(2)分组实验。

(课前让学生准备10厘米长的纸条若干条、1米长的绳子、不同长度的厘米尺作为测量工具。

)同学们,你们桌上都有一条1米长的绳子,你们能测量出它有多少厘米长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工具去测量。

(3)指名汇报。

提问:从刚才大家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4)验证。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引导学生通过数米尺上的刻度验证刚才实验的结果。

3.用米量。

师创设故事情景:明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个星期天,明明去看望奶奶。

他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家的窗帘已经破旧了,他想:平时奶奶多疼我啊,我也应该孝敬奶奶。

于是,明明决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窗帘布。

他就自己先量出了窗户的长和宽,再把这个尺寸告诉布店的老板,老板帮明明选了一块又实惠又好看的布。

明明把这块布送给奶奶,奶奶用它做了美丽的窗帘。

大家直夸明明是个聪明孝顺的好孩子。

(1)师:同学们,我们应向明明学习,关心、孝顺爷爷奶奶。

你们能像明明一样,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吗?(能)如果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大家先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假如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学生汇报。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

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2)学生分小组测量教室中自己喜欢的一物的长度。

(汇报时,如果学生量同一物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观察比较他们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以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课堂作业】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怎样用米尺来量?你们会吗?说一说。

【课后作业】1.教材第8~10页练习一第3~5题,第9题。

教学板书认识米和用米量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团结合作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他人和自己测量方法的不同,从而得到改正;也可以增进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渲染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氛围。

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6页例6、例7和“做一做”)【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重点难点】1.观察、感知线段,发现线段的特征。

2.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一幅图,有很多条路,有直的,有弯的。

提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新课讲授】1.认识线段。

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出直的物品。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作线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