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

《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标准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教学目标●以生物为例,说明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变迁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4)教学方法●阅读图表资料分析归纳二、知识结构(见第二章第四节目标检测后)三、教学过程(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板书)【看书分析】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阅读讨论】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并组织讨论,让学生对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发展自己的观点。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板书)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举例分析】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四、板书提纲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古生代末期:(2)中生代末期: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五、教后感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二、目标检测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B .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C .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2.在地质历史时期,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 .原始鱼类B .古老的两栖类C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 .蕨类植物 3、生物演化说明了A .只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B .只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C .既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又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 D .生物演化与整体环境演变无必然联系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B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C .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D .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5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本中活动题参考答案 (一)P71活动题:1、略2、略3、植树种草光能叶绿素(二)P73活动题:1、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不对。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P76活动题: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

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4、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

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

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

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 为什么说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巨大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其简单的化学反应式是:6CO 2+6H 2O C 6H 12O6+6O 2↑ 光合作用的最大意义是固定太阳能和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通过生物循环(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促使自然界物质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 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和海南岛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提纲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圈、圈、圈、圈、圈、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和植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和较多,含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较多,含和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和。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和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与。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过程、地貌形态以及和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带和带,导致土壤的和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