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墙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某某路至某高速公路X1合同段起于某路,起点桩号为K201+578.349,途经某市某坝、某坪、某城区乡镇,止于某村,终点里程桩号为K221+000,含某路互通、某坪互通、某服务区和2处避险车道,主线全长19.414Km。
X1合同段全线共设有浆砌挡土墙50154m3, 片石混凝土挡墙11729m3,支挡形式有衡重式路肩墙、仰斜式路堤墙、仰斜式路肩墙、护肩、护脚墙,地基设计承载力200~550MPa,路基填料内摩擦角不小于35°。
二、施工方案
1、工艺流程
浆砌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坑验收、基底承载力检测→基础砌筑→墙身砌筑→沉降缝施工→台背回填→锥坡砌筑。
片石混凝土挡墙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坑验收、基底承载力检测→支立基础模板→基础浇筑→支立墙身模板→墙身浇筑→沉降缝回填→台背回填→锥坡砌筑。
2、施工放样
⑴平面测量
当导线点与墙体间能直接通视时,用全站仪根据主导线点数据准确地放出挡土墙坡脚线,直线段每10m、曲线段每5m打一钢桩。
不能通视时,应选择能与墙体通视且便于长久保存处布设支导点,在支导点成果得到监理工程师确认后,逐桩的布设及放样方法同直接通视时。
⑵高程测量
挡土墙施工临时水准点由测量组从四等水准点引入,并用水泥混凝土加以保护。
临时水准点的闭合差应达到规范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复核签认。
3、基坑开挖
在开工申请获得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即可开始基坑开挖。
土质基坑用挖掘机配合人工开挖。
开挖过程中,须加强排水,不使基坑泡水。
开挖至距基底20cm时,由人工清理至设计标高。
石质基坑采用松动控制爆破配合开挖,挖至设计标高后,凿出新鲜岩面,用砂浆找平。
当基底基岩倾斜度大于150时,应将基底凿成多级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0.3m。
开挖的土石方应堆放在基坑开挖线1m以外或运至指定位置。
挡土墙一般每隔10~15m或在地质变化处设置沉降缝,施工时要分段进行,按沉降缝位置跳槽开挖,待相临段挡墙砌筑到地面线以上并完成墙趾回填后再开挖下段基坑,以免造成山体破坏。
开挖完成后,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即可进行基础施工。
如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应按监理工程师批复方案处理。
如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石芽、溶沟、溶洞等不良地质情况,应采取凿除石芽、清除换填等措施进行处理。
4、基础施工
基坑检测合格后,应尽快开始基础施工。
基础石料采用挖方段开炸片石,石料应强韧、坚固,质地细腻、色泽均匀,无风化剥落和裂纹及结构缺陷。
片石厚度不小于150mm,石料抗压强度大于40MPa。
⑴ M7.5浆砌片石基础
挡土墙墙高12m以内(包括12m)的基础用M7.5浆砌片石砌筑,砌筑时采用挂线或样板控制,砌筑前将片石表面用水浸湿,并打掉尖角,其垫层亦应干净并湿润。
所有片石均座于新拌砂浆之上,石料应按层砌
筑,在砂浆凝固前,所有缝应饱满,石块固定到位。
若石块松动或砌缝开裂,应将石块提起,垫层砂浆和砌缝砂浆清扫干净,再将石块重新铺砌在新拌砂浆上。
分段砌筑时,相临段高差不大于1.2m,各段水平砌缝应一致。
砂浆采用砂浆拌和机严格按施工配合比称重拌和,其拌和时间不小于90s。
砂浆拌和后2~3h内应使用完毕,不允许加水重塑。
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泌水的砂浆应重新拌和,已凝结的砂浆不得再使用。
⑵片石混凝土基础
挡土墙墙高12m以上的基础采用C20片石混凝土。
基础模板采用大平面钢模,模板使用前用磨光机将模板表面锈迹清除干净,竖向和横向采用加强肋木固定,斜撑用木料以30~60度倾角支撑,并用缆风对拉。
砼浇筑前模板表面应涂刷脱模剂。
混凝土采用JS500强制式搅拌机供料,在开盘前,应根据理论配合比和集料含水量计算施工配合比。
集料采用称重法,施工中不得随意增减。
拌和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保证拌和料混合均匀、颜色一致。
浇注前先将基础底面湿润,再按30cm一层,从一端顺次逐层摊铺,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
最后摆放片石。
片石砼施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所用片石的抗压强度应不小于30Mpa,并不得低于混凝土级别,片石厚度不小于150mm;
②为保证片石与砼能紧密结合,片石在使用前应清扫、冲洗干净;
③片石应均匀放置于刚浇筑的混凝土上,其净距不小于100mm,片石表面离模板距离不得小于150mm,片石不得接触钢筋或预埋件。
④填充片石的数量不宜超过混凝土体积的25%。
基础施工完后,砌缝强度或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应及时回填夯实,并在墙趾地表面铺筑30cm厚M7.5浆砌片石。
5、墙身砌筑
挡土墙墙高12m以内(包括12m)的墙身采用M7.5浆砌片、块石砌筑,墙高12m以上采用C20片石砼墙身。
墙面采用块石砌筑,要求厚度不小于20cm,边长不小于30cm,并用M10砂浆勾缝,石料抗压强度不小于40MPa。
浆砌挡土墙墙身砌筑前,将片石表面用水浸湿,并打掉尖角。
砌筑时,采用双面挂线或样板控制,墙面加挂腰线,长度不超过15m,防止挂线下垂过大。
外面线应顺直整齐,逐层收坡,在砌筑过程中应经常校正线杆,以保证砌体各部尺寸符合图纸要求。
墙身施工时,砌体应分层座浆砌筑,嵌填饱满密实,不得有空洞,砌筑上层时不得振动下层。
不得在已砌好的砌体上抛掷、滚动、翻转和敲击石块。
工作段的分段位置宜在伸缩缝或沉降缝之处,各段水平缝应一致。
砌筑应选用表面比较整齐的大块石作为角隅石及墙体外露面,表面较平整的一面向外,相对长和短的石块应交错铺筑在同一层并和帮衬石或腹石交错锁结。
竖缝应与相临缝错开。
片石混凝土墙身模板采用大平面钢模,混凝土采用JS500强制式搅拌机供料,人力翻斗车运输,运输跑道用脚手架钢管和竹跳板搭设,串筒配合入模,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浇水自然养护。
片石混凝土具体施工工艺见基础砼浇筑。
挡土墙应自下而上逐层施工,直至墙顶。
当为多级墙时,上墙边坡清刷完后,可先砌上墙,以利于施工安全和进度。
施工过程中必须按设计要求尺寸位置设置泄水孔,泄水孔布置间距为2~3m,上下交错呈梅花形设置,最低的泄水孔的底部应高出地面30cm,泄水孔排水坡度为3~5%。
沉降缝、伸缩逢按设计位置设置,采用沥青麻絮填塞,缝宽2~3cm。
路肩墙和护肩应按图纸预埋钢板及钢管。
6、勾缝
浆砌片石墙身砌筑时,应在砂浆凝固前括缝,缝深不得小于2cm,缝宽可为2~3cm。
对局部宽度不够的缝隙应采用扁锤扩至标准宽度,使所有石面的外露缝宽窄均匀、无死角。
勾缝采用M10砂浆,勾缝时应保证线条平顺美观,并沿所有外露缝勾凹缝,凹缝平面较石面低2~3mm。
勾好缝或灌好浆的砌体在完工后,视气候情况,在7~10d内加强养生。
冬季施工时用麻袋覆盖养生。
7、台背回填
⑴工艺流程
台背回填施工顺序为:确定回填范围→基底处理→墙背挖台阶→填料摊铺→压实→报验→下道工序。
⑵回填范围
路堤墙回填顶面宽度为1 m,按1:1向下放坡与原地面相交,回填高度与路堤墙顶面平齐。
路肩墙回填顶面宽度为1 m,按1:1向下放坡与原地面相交,回填高度至上路床顶面。
⑶回填工艺
必须等桥涵圬工达到设计强度75%后方可进行填筑。
在回填前,彻底清除台背回填区的建筑垃圾,检查基础回填质量,如存在问题,应进行处理。
回填处如有泄水孔或其它构造时,按照设计要求设置碎石、粗砂或砾料层,以便达到泄水孔处过滤作用。
台背回填采用强度大于30Mpa、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内摩擦角不小于35°且不易风化的碎石填筑。
回填时注意与已填路基的衔接,在回填过程中将已填路基分层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30cm,高度不大于30cm,控制每层填筑厚度(一般不超过15cm),分层回填夯实。
回填材料尽量采用压路机进行压实,压实遍数一般不小于10遍,压实机械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