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抵押物的转移与抵押权的效力

论抵押物的转移与抵押权的效力

论抵押物的转移与抵押权的效力作者:陈业业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5期摘要抵押物转让制度与抵押权人、抵押人和抵押物受让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息息相关。

在抵押物转让过程中,抵押权人与受让人的利益,可能发生许多的冲突。

抵押物让与,以及抵押物效力的难题,也是当前各国相关法律要解决的一个焦点。

本文通过对我国关于抵押权转让立法演变的的分析,以物尽其用和利益平衡两大理念进行指导,对构建我国抵押物转让体系制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抵押物抵押权利益平衡作者简介:陈业业,福建社会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015-02抵押权,指的是为保证债务的妥善履行,债务人以及第三人不转移占有,并供应担保的财产,如果债务人无法履行届期的债务,或者出现约定中应该履行抵押权的情形时,债权人就有权利获取该财产,并优先受偿。

抵押权是抵押权人利用对抵押物的交换价值进行支配,从而保证其债权得到优先受偿的权利。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抵押物仍然在抵押人的手中,抵押人保留占有、收益、使用和处分这一抵押物的权利。

在抵押物的处分中,抵押物转让是处分的一种典型类型。

在这一法律过程的实施过程中,执行的精准程度,直接关系到抵押人、抵押权人、抵押物接受方的三方切实利益。

这其中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抵押物自由转让、抵押物转让时抵押权的效力问题在法律界成为了激烈争论的焦点。

因而对抵押物转让与抵押权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了法律研究的焦点。

一、当前法律界对抵押物转让研究的不同观点由于抵押物转让的复杂法律性,使得这一问题在法律界中一直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各界法律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目前在法律界,关于抵押物转让主要有三个观点:第一,抵押物的转让应当受到限制。

持这一观点的法律人士认识到,抵押物的转让在没有被限制的情况下,抵押物所进行的自由转让,会造成抵押权无法正常获得实现,从而导致对抵押权人利益严重损害,对抵押权人非常不公平;第二,应该允许移转抵押物。

这一观点的内涵是,抵押物上有着一定的抵押权,并不是要剥夺抵押人对这一物体的所有权,抵押人还是可以自主处分这一物体的。

第三,中立观点。

该观点认为在抵押物转让的过程中,要对抵押物进行分类,将抵押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两类,要允许不动产进行自由转让,但是对动产的转让要加以严格限制。

这三种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实际面临的法律案件中,与抵押物涉及的三方利益复杂,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实际情况的限制,因而中立观点相对更易于法院在判决执行中采用,在实际的问题中有着更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关于抵押物转让的相关法律规定(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在最高法关于执行《民法通则》的相关意见中,对抵押物转让的相关事宜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这一意见的第115条中,规定只有拥有了抵押权人的同意,移转抵押物才能存在效力。

不经过债权人同意的,任何转让行为均属无效。

这一规定的立法取向,主要在于保障抵押权的顺利实现,从而维护抵押权人的权益。

这一规定的初衷是为了减少抵押权人的利益损失,维护抵押权人的公平。

但是这一条例在实施中,削弱了抵押权利人现实履行这种权利的程度,对抵押人和抵押物的接受者,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尤其是抵押物受让人的权益受影响较大,同时对抵押物的有效利用率也造成了降低,不利于物的流转。

(二)担保法相关规定担保法是与抵押行为直接相关的法律。

在我国《担保法》中第49条明确规定,抵押物允許转让,但是对转让活动进行了相关的限制。

首先,转让活动要通知权利人,并告知其精确性的转让情况;其次,要在转让中通知或者明示受让人,转让物存有抵押情况。

在权利的保障过程中,要求通知抵押权人并不等于必须要得到抵押权人的同意,仅仅需要履行告知义务即可,这一规定保障了抵押人对抵押物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对抵押权人的权利进行了削弱。

将转让物存在抵押情况告知受让人,则是依法保障物品受让者的权益。

在《担保法》中,还对转让的抵押物现存价值明显较低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当出现这一情况时,抵押人应提供相应的担保,或将转让价款提前进行清偿,或提存。

这一条例的规定,是为了保障抵押权人在抵押物转让中不会受到损失,维护抵押权人的利益。

同最高法的《民法通则》实施若干意见相比,《担保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抵押物转让的条件予以相应放宽,这样一来,通过倡导抵押物的流转,来增添这一抵押物的价值,为平衡抵押物相关各方权益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最高法关于适用《担保法》的若干解释该解释第67条明示:在抵押人没能履行告知义务的状态下,发生的抵押物转让行为还是有效的。

而经过了登记的抵押权,该法律的条文规定抵押权不受这种影响,抵押权人需要行使追及效力,来获取到抵押权,在此状态下,抵押物受让人可以代替原有的债务人,来清偿债务,从而取得拥有抵押物的权利;对于未进行登记的那部分抵押权,法律则规定:抵押权人不得对抗善意受让人,抵押权人自身的损失,由抵押人来赔偿。

这些规定对于抵押物所关联的各方,是相对合理的。

一方面,这一规定能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促进物的流转,使物品不因为处于抵押过程中而失去其作用效力;另一方面看,该规定有效平衡了抵押权人、抵押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各方的权益都有所限制,但都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因而可以认为各方利益处于平衡状态。

(四)《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但《物权法》对抵押物的流转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该法第91条规定,抵押物的转让需要得到抵押权人的同意才能实行,同时要将转让所得的价款进行提前清偿或进行提存。

如果抵押物的转移没经过抵押权人的同意,则会出现效果待定的现象,决定转移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受让人是否进行债务代为消除,来使得抵押权被消灭。

如果受让人代为偿还了相应债务,则抵押物的转移有效,反之为无效。

物权法的这一解释,偏重于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防止抵押权人的利益因为抵押物被处分而受到损失。

但上述规定,并没有注意到对抵押人和抵押物受让人的利益保护,明显不利于抵押物通过流转发挥其更大效益,是值得商榷的。

三、构建我国抵押物转让制度体系(一)体系构建的理念任何体系的构建,都应当遵从一定的理念,从而保证在体系的建设中,能够将体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在我国抵押物转让的体系建设中,有两条理念应当贯彻其中,即物尽其用和利益平衡。

在物尽其用上,首先我们要明确抵押权制度所属范围。

抵押权制度属于物权法制度的范畴,实现物权法制度,其目的是使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是单纯的明确其所有权,希望物品的所有权人能够充分发挥拥有物的使用价值,提高所有物的利用率,为自身,也为社会增加效益。

因而我们在讨论抵押物转让问题时,其目的不仅限于研究单纯的转让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转让这一抵押物,从而将抵押物的效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在转让的流程中,实现抵押物的实际增值,充分发挥出抵押物的效用,能够使抵押物的现存财产价值和未来升值价值进行结合,最终实现《物权法》所期望的“充分发挥物的效用”这一目标。

从另一角度说,抵押物的转让并不会直接导致抵押权人的利益缺少有关的保护,也不违背抵押权设定的初衷。

抵押权的设定,就是为了在当债务人到期无法或拒不履行相应债务时,抵押权人可以依法通过相关程序对抵押物进行变价,从而通过得到抵押物的交换价值,来得到优先受偿权,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

但是抵押权人并不是要得到抵押物的使用价值,抵押权人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在债权人不能履行债务时,将抵押物变现成现金来补偿其债务。

如果能够允许抵押物的转让,其作用就在于能够促进物的流转,充分将物的效用发挥出来,最终实现物尽其用的目标。

在利益平衡方面,我们要考虑到怎样将抵押权人、抵押人与抵押物受让人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的关系掌握好。

首先,不得损害到抵押权人的现存权益。

这一权利设定,就是要在债务行为之中维护抵押权人的既存利益,一旦出现债务人难以偿还债务的状态,就可以优先保护好债权人的权益。

在制定全新体系的程序中,如果不注重这一基本的法律设定宗旨,那么抵押权维护的意义也将不存在。

其次,抵押人的合法性利益也应得到维护。

抵押物制度,相比于法律规定的其他担保种类权利,最重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物品被设立成抵押物之后,不影响权利人的使用权利,抵押人依然保留着这一物体的所有权,仍然存有对抵押物占有、收益、使用的权利。

再次,要注意对抵押物受让人的法律保护。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抵押类别规定,受让人最终获取到抵押物的所有权,其前提就在于:在抵押权人允许的情形下,受让人清偿原抵押人的债务。

如果不能达到这一标准,那么抵押物的流转行为也会无效。

这种条款的设定,在一定条件下严重伤害到受让人的受让利益。

受让人本来就支付了抵押物的实际价款,还要担负起抵押权人行使其权利时,所面对的失去所拥有物品的风险,或者还必须代替权利人,对其债务进行偿还,才能真正地取得抵押物品的所有权,这就造成受让人行使其合法权益巨大的风险,对受让人来说,也有其不合理性,因而在制定相应体系时,要注意对受让人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保障。

(二)我国抵押物转让制度的构建在我国进行抵押物制度的构件时,对抵押物进行了不动产和动产的分类,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立法原则,在设定不动产和动产的抵押条件时,也运用了不同的立法原则。

在不动产的抵押问题上,法律规定抵押权自登记之日起生效,采取了登记生效主义;对于动产上面设置的抵押而言,要明晰這样的原则:从抵押合同开始发生效力起,抵押才会实际成立。

但在未经登记的抵押权规定上,法律规定抵押权的设定不得与善意第三人出现对抗。

但在《物权法》中,有关于抵押物转让的规定采取了一刀切的模式,并未对不动产抵押与动产抵押中法律原则的区别进行区分和考虑。

在不动产抵押问题上,由于不动产有着非移动性的特点,并且《物权法》对不动产权的规定方法是登记。

不动产权登记制度的完善,以及受让人维护自身权益的不断提高,使得受让人会对不动产的抵押情况进行查询了解,这也说明抵押物受让人在受让之前应当会了解抵押情况的真实性,因而在抵押权人要求行使的时候,受让抵押物的人,需要担负这一行为造成的风险。

且受让人还可以通过代行偿还债务方式,或放弃受让物,根据合同向债务人进行追偿来维护自身权益。

抵押权人也可以通过到不动产所在地追偿的行为能力来维护自身权益,而抵押人在不动产的流转中,其对抵押物的所有权得到了有效保障,因而不动产抵押物应当允许其进行自由转让。

动产抵押物无需登记,在抵押合同生效时就已成立。

但是由于动产抵押物的特性,使得抵押物受让人不能做到有效了解其抵押情况,在受让人善意相信占有人为权利人的情况下,受让人可以凭借善意取得制度,合法获取这一抵押物,此时抵押权人因利益损失,只能通过依据合同向抵押人追偿的方式进行。

这种条件下给抵押权人的权益维护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