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村环境也正日趋恶化。
该文综合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of ruralAbstract With the quick increase of economy,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Especially,the envim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The enviromnental problem of city is attached,however,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rural is a weaknes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exacerbating.In this paper,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rural and its controlling dificult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ution were proposed.Key words rural;nvironmental polution;control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或者发展较快的地区。
农村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而且通过水、大气和食品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健康。
中国面临着比其它主要国家更大的环境挑战[1,2]。
下面就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问题作分析:1 农村环境治理现状分析1.1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1.1.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低,加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
农村污水处理又与城镇、工业、小区等有显著的区别,是不同于城市及中小城镇的另一类废水,具有独立、点多、面广、量小、分散、难管理及资金短缺等特点,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
[3]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
1.1.2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
在这些污染物中存在大量的氮、磷、有机悬浮物、重金属、病菌及寄生虫[4]。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的重要污染源[5]。
1.1.3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农业生产依赖于环境。
但是现代农业本身对自然环境义会造成很大的负荷。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除草剂等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
二是集约化畜禽业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是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污染。
我国农村每年产生大量的植物秸秆,几乎只能通过焚烧来解决。
而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大量废气严重污染了农村的大气环境[6]。
这些污染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中的自然资源因面源污染的加剧而贬值。
据有关研究表明,面源污染会从很多地方损害农村自然资产的品质。
它直接造成了水体污染和土地质量下降,进而降低饮用水源的质量,威胁鱼类、微生物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削弱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并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还会损害人体健康,从而导致农村人力资本下降。
有研究表明,杀虫剂的使用会对接触杀虫剂的农业工人和农民造成直接危害,低量杀虫剂直接进入人体或通过食物残留人体,可以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7]。
1.1.4 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受乡村社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
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巳由20世纪80年代的1%增加到45%。
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
1.1.5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企业迁移到农村。
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全国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巳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进而引起农灌水水质恶化。
由于我国城市垃圾的特征以及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90%以上的城市垃圾是在郊外填埋或堆放,这些城市垃圾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农地资源,叉污染了周围的水质和大气。
1.2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1.2.1 农村环境缺乏治理主体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没有在乡镇一级设置环保机构。
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即使有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但他们在农村的工作仅限于农村工业这一块。
没有设乡镇一级环保机构的县一级环保局名义上是“综合管理部门”,对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环境仍涉及很少。
环保工作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如环保局、林业局、农业局、城管办、交通局及水利部门等。
部门利益不协调,导致谁都不管或不能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便是城乡差距。
这一差距确实是正经历着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治特点,是这些国家不安定的主要根源,是阻碍民族融合的一个主要因素[8],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也相对较少,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1.2.2 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的环保投入遵循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污染者负担”等原则,采取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扶持的政策。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偏少。
浙江省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上略高于全国水平,但绝大部分污染治理投资都是投向城市。
农村的环境治理投入明显不足。
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投入高、城市投入高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低、农村投入低的“两高两低”现象。
从浙江省实际投入情况来看,全省环境治理投资主要是投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
城市的投入几乎都在80一90%之间,而农村的投入最低的竟只有6%。
相差甚为悬殊。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远远超过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
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额也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额,农村投入之不足加大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1.2.3 环境治理设施短缺严重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短缺程度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如要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染问题,首先就应该建立垃圾处理站。
以浙江省的情况为例,截至2003年,浙江省共有乡镇政府1334个,建有垃圾处理站的乡镇只有734个,建有率为55%。
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乡镇没有垃圾处理站,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没有建立垃圾处理站的多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2003年浙江省部分县市乡镇垃圾处理站分布情况表[9,10]项目桐乡慈溪武义柯城龙游仙居庆元景宁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7.20 6.82 2.31 1.02 2.08 2.05 0 51 0.89乡镇个数10 17 15 13 21 17 20 24未建垃圾站乡镇个数0 0 13 13 20 16 19 23垃圾站实有14 24 2 0 1 1 1 1注:柯城是指衢州市柯城区。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济较为发达的桐乡和慈溪,不仅垃圾处理站已普及每个乡镇.而且有些乡镇已建有多个垃圾站。
平均每个乡镇就拥有1.4个垃圾处理站。
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却有95%以上的乡镇未建垃圾处理站,垃圾处理站的缺失加大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
1.2.4 农村环境的治理成本较高农村居民不像城市居民那样居住比较集中,生活相对有序,再加上较洁净的生活习惯,在环境治理上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
只要铺设好环境设施。
就能运用相对较低的人力和物力整治好环境。
而农村就大不一样。
居住分散使得环境设施的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而且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居住以一家一户一院的形式为主,造成生产、生活的家庭化、个人化和无序化。
再加上大多数农民还未形成清洁的生活习惯,对于农村大量发生、分散度又很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管制和治理成本相当大。
1.2.5 二元化的环境治理政策是农村环境治理不足的根本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长期以来把环保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
一方面农村作为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环境资源,城市作为受益者并未向农村按“谁受益。
谁付费”的原则支付受益费。
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
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
作为一种补偿的排污费。
被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的环境,改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却把我国最大区域的农村和占人口最大比例的农民忽视掉了。
这种二元化的环境治理政策是不健全的,是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2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思路2.1 发挥政府的作用与市场的机制在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中,政府的侧重点是公平,而市场的侧重点是效率。
在农村环境治理中,作为政府应该以公平为起点,发挥引导作用,做好组织和监督工作,实现环境治理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外部效应的矫正。
而作为市场,应该以效率为核心,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的市场需求,实现环境的市场自发治理机制。
2.1.1 发挥政府的作用改变二元化治理结构长期以来,政府的重工轻农政策形成了今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也造成了城乡相对独立的环境治理供给体系。
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
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非均衡的城乡环境治理产品供给制度。
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治理产品供给体系。
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环境治理产品[11]。
发挥引导作用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的市场主体,逐步增强环境治理的市场化行为。
一是资金引导,通过补贴、贴息等资金的导向作用,矫正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效应,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