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是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重庆市大力发展专利事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
随着国内外环境重要进展。
1、专利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横向协调、合力推进”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明显加强。
市知识产权局成立党组,并增加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
区县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经市编委审核,全市已有27个区县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明确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职责。
2、专利政策法规不断完善2006年6月5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1130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先后出台了专利资助、质押、许可、纠纷调解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
34个区县结合本地实际,也相继出台了若干激励专利创造和运用的政策。
全市专利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
3、企业专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从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企业申请专利累计17282件,年均增长21.5%;获得专利授权累计11289件,年均增434、专利执法机制逐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十二省市区签署了《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建立了跨地区专利行政执法新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开展生产制造、重点市场、大型展会、广告传媒等领域的专利行政执法检查行动,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和督办,形成了有效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和重大专利案件快速应对机制;与40个区县(自治县)签署了《重庆市专利行政执法委托协议书》,区县(自治县)首次拥有了专利行政执法权。
2006年8月,建立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
2008年5月,建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维权援助热线。
知识产权案件受理、移交办理、跟踪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内外专利信息文摘1180万余条、专利说明书95.4万件,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提供专利预警、专利战略制定、专利规避以及行业专利态势分析59项,承担国家和市级知识产权软科学课题21项。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重庆代办处连续3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优秀质量奖。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利代理机构建设。
到2009年,专利代理机构由“十五”末的8家发展到14家,其中本地代理机构10家(含国防专利代理机构1家),北京、成都等地来渝设立专利代理机构4家。
专利代理人队伍不断壮大,专职专利代理人发展到55人,专利代理量大幅增长,代理率达到70%。
专利服务水名(二)存在的问题1、专利总量少,质量不高一是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偏少。
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为13482件,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第16位;专利授权总量为7501件,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第14位。
二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偏少。
2009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845件,仅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28.5%;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34件,仅占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的11.1%。
三是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小。
2009年全市职务发明申请专利仅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64%,职务发明授权量仅占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的68%。
有相当数量专利申请属于非职务发明,不利于转化应用。
四,利投入,也没有专利产出。
3、专利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市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量不足1500人,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且知识产权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尚未健全,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不尽合理。
突出表现为区县、园区基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才严重不足;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和技术人才少;熟悉专利法律、专业技术、掌握外语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处理涉外纠纷方面事务的人才匮乏。
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制约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4、专利管理体系不平衡从供专利战略咨询、专利分析、维权保护等深度服务的能力不足。
6、专利意识有待增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运用专利制度发展地方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部门、行业专利工作极其薄弱;一些边远地区的专利管理工作尚未起步;一些企事业单位对专利制度重视不够,理解不深,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的战略布局和营运策略;全社会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创造成果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三)面临的形势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价值。
知识未二、“十二五”专利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全面对接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以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为前提,以健全专利法规政策体系为基础,以提高企业专利创造、运用、管理、保护能力为核心,以完善专利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保障,着力发挥专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帮提高企业专利意识;完善专利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专利管理水平;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专利运营能力;建立专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专利保护水平,发挥专利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保障经营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专利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原则。
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相适应的专利管理制度,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专利工作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专利服务区县经济发展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区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增强专利管理职能,充实专利管理队伍,开展知识产园区建立专利服务机构,市和区县专利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0.5‰。
——专利获权数量和质量达到西部领先,跻身全国前列。
到2015年,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万件以上,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8万件以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00件以上,亿元GDP和百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达到西部领先,申请专利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例超过80%,拥有专利优势的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专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GDP专利密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两江新区(一)提高全社会专利创造水平以提升全社会专利创造能力为目标,实施专利创造促进工程,通过加强对专利创造的激励和导向,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1、推动企业成为专利创造的主体。
引导企业在研究开发立项及开展经营活动前进行专利信息检索。
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建立和完善重大科技、经济项目的专利分析审查制度,以专利的获取为重点开展全程跟踪服务。
将专利的创造、运用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专利工作的设计人奖励和报酬等规定,依法维护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合法权益。
制定和完善公共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归属,提高项目实际完成人的创新动力。
鼓励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职务发明分配制度,通过补助、奖励、入股、提成、期权等多种分配形式,形成激励专利创造的新型分配制度。
5、完善创新评价机制。
提高专利在业绩考核、项目认定、职称评定中的权重。
将专利获权和运用情况纳入区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国有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和考核体系。
(二)提升企业专利运用能力3、提升产业集群竞争能力。
实施重点产业集群专利引领工程,围绕重点产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发挥技术潜能,构建优势产业链群的关键、共性技术专利池,缩短产业化周期,提高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率,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品牌,形成专利密集的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专利技术、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推动产业链延长,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4、大力拓宽专利投融资渠道。
鼓励、引导和支持金融和风险投资加大对高质量专利实施和产业化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开展专利质押贷款业务,创新质押融资方式,完善专利质押物流转市场体系。
支持和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专利交易提供担保服务,完善保护措施。
探索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专利调解庭。
3、加大专利执法力度。
加大假冒和侵权专利案件查处,对专利侵权违法案件高发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以及反复侵权、群体性侵权和大规模侵权假冒等行为,开展集中整治,进行严厉打击,涉嫌犯罪的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处理。
突出行政执法优势,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采取更加快速、简捷的调解程序,促进专利合法实施。
(四)建立健全专利管理体系1、提升专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强化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紧密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市场竞争和抵御专利风险能力;鼓励行业协会代表企业参与和协调对外贸易中的专利争议,做好相关应诉、申诉工作。
3、增强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能力。
编制推行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规范,分类制定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专利管理规范,推动其成为地方标准,以引导企事业单位将专利作为战略性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和配置;加强内部专利管理机构建设,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大专利研发和管理投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预警监控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绩效实施分类指导,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获取原创性专利为目标和重点,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以获取发明专利、集成利培训工作体系,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完善培训信息报送制度。
在企事业单位建设或认定一批专利培训实习基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举办各类专利管理和服务人才培训班,培养专利管理、分析、检索等紧缺人才。
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对专利制度、战略、规划、法规等进行研究,培养高级研究人才。
2、实行培养模式多元化。
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和专门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从事专利代理、评估、交易、咨询、诉讼和专利检索等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加强对区县专利管理机关干部的培训,将专利列入企事业单位领导、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内容,提高领导干部的专利意识和管理水平。
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国外县专利工作的意见。
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区县专利发展工作,解决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重大问题。
市级相关部门指导区县制定专利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开通区县专利申请授权服务绿色通道和涉外知识产权问题应对通道,协助区县建立产业集群专题专利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网络,指导区县建立出口产品专利预警机制,帮助区县培养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