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7章肾功能不全汇总
(3)系膜细胞
收缩
三、ARF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 少尿期
8~16天 最危险
1. 尿的变化:
1). 尿量少于400ml/d 或无尿(100 ml/d或17 ml/ h) 2). 低比重尿 3). 尿钠含量高 4).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急性肾功能衰竭性质的鉴别
尿指标
器质性 功能性
尿比重
<1.015 >1.020
尿渗透压(mmol/L) <400
>500
尿钠(mmol/L) >40
<20
尿肌酐/血肌酐
<20
>40
肾衰指数
>2Leabharlann <1钠排泄分数
>2
<1
尿常规
蛋白、细胞、管型 正常
少尿
少尿期的代谢紊 乱及机制
2. 氮质血症 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多
排泄减少 组织分解增强
3. 代谢性酸中毒
排出减少 分解代谢增加 肾小管调节功能降低
17章肾功能不全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ARF)
概念
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 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 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表现: 少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 酸中毒、水中毒等综合征。
类型:
少尿型 非少尿型
一、ARF的分类和病因
1、肾前性 功能性肾衰
GFR
排泄障碍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基膜断裂
排出减少
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1. 受损细胞的种类及其特征
(1)肾小管细胞 1)坏死性损伤
破裂性损伤 肾毒性损伤
2)凋亡性损伤 远端肾小管
损伤的因素:
肾脏供氧 mTAL及S3段对缺氧敏感 内源性调节因子 肾中毒肾缺血
(2)内皮细胞
肿胀,血栓形成,小球细胞窗变小, 释放舒血管物质减少
肾灌注不足
2、肾性
器质性 肾衰
肾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和肾小管坏死
3、肾后性
阻塞性肾衰
肾盂到尿道的急性梗阻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肾小球 肾缺血 肾小球病变
肾肾
功 能
单 位
2、肾小管
阻塞的损 伤作用
原尿反流
3、肾间质
肾灌注压降低 肾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肿胀 血管内凝血
肾小管坏死 细胞碎片 肌红蛋白 血红蛋白
机制:
(1)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 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维生素D3代谢障碍
(3)酸中毒
肾功能下降,导致高磷低钙,刺激 甲状旁腺分泌,造成骨质疏松
四、防治急性肾衰的病理生理基础
治疗原发病
透析
对症治疗
严格控制水钠摄入 处理高血钾 纠正代酸 控制氮质血症 预防和治疗感染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chronic renalfailure,CRF)
概念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造成肾单
位进行性破坏,而残存的有功能的 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 持内环境恒定,并出现泌尿功能障 碍、内环境紊乱及肾内分泌功能障 碍的病理过程。
机制:
(1)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肾实质破坏,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2)血中毒性物质增多
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
(3)红细胞膜改变 (4)铁的再利用障碍 (5)出血
膜上离子泵失灵,脆性增加 红细胞合成障碍 出血倾向,红细胞丢失
3. 肾性骨营养不良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见于幼儿的肾性佝偻 病,成人的骨质软化、疏松和骨硬化。
表现:
泌尿功能障碍 内环境紊乱 内分泌功能障碍
一、CRF的病因
1、肾疾患: 慢性肾小球肾炎
多囊肾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2、肾血管疾患 3、尿路慢性梗阻
尿路 梗阻
二、CRF的发病过程
代偿期
肾储备能力降低( Ccr>30%) 肾单位功能性代偿和代偿性肥大 肾的调节功能 肾血流量的自我调节
失代偿期
电解质紊乱
低钠,钠水潴留 高钾血症,低钾血症 高镁血症
高磷,低钙
渗透性利尿 甲基胍抑制小管 摄入过量或少尿 摄入减少或丢失
排出减少,骨磷释放 肠钙吸收减少
3)钙磷代谢障碍: 高血磷、低血钙 机制: 体内毒性物质 肠粘膜损伤
降钙素↑
肠道吸收钙↓
GFR ↓
血磷↑
肾功能障碍
PTH
血钙↓
1,25-(OH)2D3↓
4. 水中毒 5. 高钾血症
肾排水减少 ADH分泌增多 内生水增加
排出减少 组织分解释放增多 酸中毒 低钠
(二)多尿期 少尿后7~10天开始
尿量增多 的机制:
尿量增加,多时可达3~5L/昼夜
肾小球血流恢复; 肾小管功能未恢复; 渗透性利尿; 肾小管阻塞解除
脱水、电解质丧失、休克
(三 )恢复期 发病后一个月左右
(三)其他病理生理变化
1. 肾性高血压
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高血压
机制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
(2)钠水潴留
(3)肾分泌抗高血压物质减少 损害心脏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肾素依赖性高血压
血容量增加
钠依赖性高血压
前列腺素A2E2分泌减少 血管收缩 不能抑制肾素的分泌
2. 肾性贫血
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97%的人患有贫血。
700mmol/L
等渗尿 尿渗透压 266-300mmol/L
肾小管浓缩 功能障碍
肾小管浓缩稀释 功能障碍
尿液成分 蛋白尿、血尿、脓尿、
(二)体液内环境的改变
氮质血症 血中非蛋白氮的含量增加
血浆尿素氮(BUN),血浆肌酐(Cr),血浆尿酸氮
酸中毒
肾小管泌氨,泌氢障碍 重吸收HCO3减少 肾小球滤过降低
2. 矫枉失衡学说
机体在对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适应过程中发生 的新的失衡,这种失衡使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
肾 功
某 物 质
能
A
(P)
代偿分泌 B物质
(PTH)
其他 系统 功能 紊乱
(骨代谢)
(二)肾单位功能丧失的机制
1. 原发病的作用 2. 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
肾功能过度代偿加重了肾的损伤
肾小管-肾间质损害
肾小管在代偿过程中出现肥大、囊性变、 萎缩、间质炎症和纤维化。
四、CRF时功能代谢变化
(一) 泌尿功能障碍
夜尿 夜间尿量超过白天
多尿 24小时尿量超过
2000ml
少尿
残留肾小球血量代偿性增加 原尿流速快,肾小管重吸收慢 髓袢病变,尿液浓缩障碍
尿渗透压
低渗尿 尿渗透压最高只能达到
维持肾功能 在临界水平
肾功能不全期 Ccr25%~30%,排泄功能障碍,轻度贫血
肾衰竭期 尿毒症
Ccr20%~ 25%,排泄、内环境、重毒贫血、 高血压、电解质紊乱
Ccr<20%,全身中毒症状
三、慢性肾衰的发病机制
(一)、有关慢性肾衰发病机制的几个学说
1. 健存肾单位学说
在慢性肾脏疾病中, 没有受到损伤或损伤较轻 的肾单位为健存肾单位, 它们的数量进行性减少, 残存的肾单位发生代偿性 肥大,加倍工作,但也无 法代偿,而出现肾功能不 全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