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床湿度过大怎么办?广大农民朋友如果细心的话,从“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标题就不难看出水稻育苗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可多年来农民养成了一种习惯,认为水稻是不怕水的,总习惯大水漫灌,造成苗床湿度过大,再加上前期低温,对水稻培育壮苗极其不利。
解决苗床湿度大的问题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播种前底水如果过多,应敞开大棚两侧通风,促使水分散失,达到播种状态时再行播种;二是本田育苗大棚两侧要挖排水沟,排除棚内苗床多余水分;三是播种到第1片叶展开前,发现苗床土壤过湿,白天要及时选择晴朗天气移开地膜,尽快蒸发水分,晚上再盖上地膜增温。
四是如果苗床湿度过大,尽量减少浇水次数和用水量。
水分大的苗床水稻根系普遍发育不好,秧苗长势弱,遇低温容易造成病苗、死苗,一旦发生了是没有特效方法可以治愈,只有在前期控制苗床水分。
水稻秧苗未出苗前,苗床土干了怎么办?水稻育苗在浇足底水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满足水稻1叶1心前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如果底水不足,一旦发现播种覆土后,苗床湿度没有达到返润状态,在没有施用除草剂的前提下,一定要用喷壶补水接上底墒;如果在出苗的过程中,发现苗床顶盖或床土变白,甚至出现裂纹时,要敲打顶盖或用农用小木辊轻压一下,露种处要适当覆土。
切忌大水漫灌,人为造成苗床高湿状态,这对北方寒地水稻育苗将是致命的危害。
控制水稻秧苗高度有哪些手段?目前,随着水稻插秧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稻育苗理想高度的要求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机械插秧比较适合小苗移栽,株高控制在13-15厘米范围比较理想,人工手插秧苗株高控制在15-17厘米比较适宜,因此通过栽培手段调控水稻秧苗高度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有很多农友过于依赖壮秧剂产品的化控方法,缺乏人为的科学管理意识,所以达不到真正的壮苗标准。
正确的方法是以自然调控为主,化控为辅。
当水稻秧苗长势过旺,就要控制生长,主要采取控制苗床水分,同时结合大通风的办法,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使苗床达到旱育状态,以防秧苗徒长,插秧前如果秧苗高度适宜,可以昼夜通风炼苗;如果水稻秧苗发育迟缓,要适当提高棚内温度,同时加强养分管理,叶喷营养物质以及刺激水稻生长的激素类物质,比如芸苔素内酯、叶面肥等,可以起到加快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
总之,水稻秧苗高度主要是通过温度、水分、养分、激素等手段进行调控的,掌握“因地制宜、低促高控”的原则,保证育出适合水稻插秧方式的秧苗。
水稻置床究竟需不需要压实?在标准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理论中要求置床要压实,但不能过实。
但是在生产实际当中,农友往往将置床压得过实,压实的置床每年都会有病害重的现象发生。
如果农户在育苗或苗床水分管理的过程中,苗床浇水适当,压实的置床苗床平整,避免低洼处出现药害,有利于起秧移栽,并且在盐碱地有阻止苗床返碱等优点。
但如果置床过实,苗床浇水过多,确实会导致水分不能顺利下渗,再加上没有采取挖排水沟等配套排水措施,致使苗床无法排除多余水分,使水稻秧苗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生长发育,普遍出现“冰根”现象,根系发育不良,使秧苗病害加重,不利于培育水稻壮苗。
壮秧剂表施,后患无穷水稻育苗壮秧剂的使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至今使用技术也没有被老百姓完全掌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因壮秧剂使用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药害肥害现象产生,虽然不排除个别厂家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因素存在,但是违规操作现象确实比比皆是,有的地区已经形成一种错误的栽培习惯,必须彻底予以纠正。
目前市场上的壮秧剂产品很多,但是无论哪个品牌壮秧剂都难逃壮秧剂表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究其根源,壮秧剂表施,即混拌少量的土直接洒在苗床的表面,人为增加了壮秧剂的使用浓度,撒施不匀,稻种直接接触壮秧剂,容易出现烧芽、烧种、蘑菇圈等现象,据调查,两叶期表现明显,出现秧苗根尖部木质化,吸水吸收营养能力减弱,出现叶片发黄现象,甚到局部枯死。
为了保证水稻育苗效果,壮秧剂和足量底土充分混拌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否则,出苗不整齐、苗弱,继而容易感染立枯病菌,很难治愈,后患无穷。
水稻壮秧剂为什么不能过早混拌,过早装盘?目前,随着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种田大户以及大型农村合作社不断涌现,水稻播种育苗农事操作比较集中,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种植大户为了抢夺农时,盲目提前混拌壮秧剂,提前装土摆盘,给水稻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水稻立枯病发病率提高,影响壮秧剂使用效果。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建议广大农友,特别是水稻种田大户,壮秧剂混拌要分批进行,随拌、随闷、随装盘,置床化冻20厘米以上时开始摆盘,播种前2-3天摆完即可。
如果过早混土装盘,会造成药剂挥发损失,同时使药剂作用秧苗时间缩短,往往到水稻离乳期这一关键时期药效减弱,如果苗期预防措施跟不上,苗床立枯病即刻爆发。
水稻何时播种,更安全、更符合生产实际?北方寒地水稻随着旱育稀植技术的不断推广,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水稻价格的攀升,面积剧增,已经达到2800万亩,适当早播增产的观点也达到了广大稻农的首肯。
据生产实际调查,目前4月10日开始播种农友越来越多,甚至有的稻农4月5日就开始播种,此时正是温度变化比较大的时期,气温很不稳定,特别是遇到春季低温年份,如果没有辅助的增温、保温配套措施,提前播种对培育水稻壮苗是个严峻考验。
通常状况下,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6℃,置床温度12℃,即可安全播种,配合地膜、草帘子等保温措施即可,一般北方寒地最佳播种时期为4月15-25日。
4月15日前播种必须采取“三膜覆盖”保温育苗方法,特殊低温天气还应采取大棚外围草苫子、棚里生火炉等措施保温,才能满足水稻秧苗正常生长发育对温度需求,杜绝水稻秧苗寒害现象的产生。
水稻育苗二层膜什么时候撤去比较适宜?北方寒地水稻育苗要求出苗前最低气温不少于8℃,出苗后到第一片叶展开最低气温不低于10℃,如何保温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技术环节。
水稻育苗保温措施很多,比如大棚内加小拱棚,盖草苫子、点火炉等,水稻二层膜就是北方寒地水稻育苗前期采取的行之有效的保温措施之一,通常普通地膜可达到平均提高温度1-1.5℃的效果,农用无纺布可达到提高温度4-5℃的效果。
在技术上要求播种覆土后立即平铺二层膜。
普通地膜覆盖保温要经常检查,发现地膜下有积水或土壤过湿,白天晴天要移开地膜,尽快蒸发水分,晚上再盖上地膜增温。
在水稻80%出苗后立即撤掉,防止塑料膜烤苗现象的发生;农用无纺布可一直平铺苗上,直至插秧,不会出现烤苗现象,育苗效果十分理想。
水稻无论采取哪种秧盘育苗,用土量都一样吗?随着水稻育苗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插秧的全面普及,水稻秧盘育苗已经在我省全面推广开来,并且形式多样。
总的来说有软盘、毯式育秧盘、钵体育秧盘三种,通常秧盘边高2.5厘米,底土最大装土厚度都是2厘米,但用土量却大不相同,广大稻农必须区别对待。
一种就是广大稻农普遍采用的软盘,通常58.5X27.5厘米规格,6个盘摆1平方米苗床,底土用量大约2公斤;另一种是毯式育秧盘,同样58.5X27.5厘米规格,底土用量大约1.5公斤;第三种是钵体育秧盘,58×34厘米规格,5个盘摆1平方米苗床,底土用量大约1公斤。
由此可见,在现在旱田土越来越难取的情况下,毯式育秧盘用土量小,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软盘和毯式秧盘比较适合机械化插秧使用,如果装土过厚,盘根效果不好;装土过薄,影响壮秧剂混拌数量,导致苗床营养、消毒、调酸效果不充分或浓度过大造成药害现象产生。
钵体育苗同时还会造成苗床土壤水分散失较快,经常补水会人为降低棚内温度,特别前期,不利于培育壮苗。
因此,掌握不同育苗秧盘的用土量,对于壮秧剂混拌、使用效果以及插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稻发生早衰的诱因有哪些?水稻早衰顾名思义是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间田间呈现水稻茎叶枯萎、叶片未老先衰,致使籽粒充实不良、瘪谷增多的一种不良长相,它将造成水稻减产,出米率下降,严重影响广大稻农的种稻效益。
一、水稻早衰的诱因水稻发生早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土壤因素地势低洼,通气不良,使土壤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等积聚,降低根系活力,严重时发生黑根甚至根腐;土壤瘠薄、耕层浅、肥力低地块,满足不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等都易发生早衰。
2、耕作因素耕翻质量不好,特别是地边、地角年年不能进行耕翻的地方,土质板结,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生育后期易出现断肥而早衰。
3、气候因素在水稻灌浆期间,在9月份水稻灌浆阶段如遇5-6℃低温,会使根叶的生理活动受到阻碍,对耐寒力较差的品种或根系发育不良的植株即呈现变色早衰。
4、栽培因素(1)栽植密度过大,个体植株生育细弱,田间阴蔽,下层叶提早枯死,同时严重阻碍根系生长,新根少而短,吸收能力弱,从而发生水稻早衰。
(2)长期进行淹灌,不落干通气,收获前撤水过早,都可导致早衰的发生。
(3)发生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虫害的稻田,引起水稻早衰几率比较大,胡麻斑病发生的田块一定会发生早衰。
5、品种因素一般来说,早熟品种、株型较矮的品种、叶片较薄的品种容易早衰。
二、水稻早衰的防治措施1、改良土壤对于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及盐碱地,要加强排水工程建设,同时结合本田增施优质有机肥,提倡稻草还田等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通透性。
2、合理密植种植密度越高,后期衰老越快,适当稀植有利于提高水稻后期抗衰老能力。
在常规栽培条件下,采用适宜的宽行窄株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3、浅湿灌溉实行“间歇灌溉、前水不见后水、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方法,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后期,切忌长期漫灌,实行干湿交替灌溉,推迟断水时期,改善水稻后期根际供氧的环境条件,增强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
4、科学施肥由于水稻后期吸肥能力减弱,根外追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辅助措施。
(1)对于经常发生黑根或根腐的田块,应不施或少施带有硫酸根的肥料;(2)氮肥做到少吃多餐,防止基肥和蘖肥一次施量过多,根据苗情增加穗肥和粒肥,达到活秆成熟;(3)重视钾肥的补给,尤其在水稻孕穗末期到齐穗期间,退黄比较早的田块,一般每亩用2-5公斤尿素和2-3公斤氯化钾;正常生长田块,一般每亩用氨基酸叶面肥一支或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15—30公斤喷雾处理,能延缓功能叶衰老、增强光合能力、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4)提倡施用复合肥料或具有包膜的长效肥料,适当施用微肥。
5、加强病虫防治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严重时能直接导致叶片枯死。
纹枯病、二化螟轻时影响基部叶片,严重时整株枯死。
水稻秧苗多大开始通风最为适宜?在培育水稻秧苗的过程中,何时开始通风取决于生产当季外界气温的变化情况和水稻秧苗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希望广大稻农要牢牢掌握“低温得病,高温要命”的道理。
播种至出苗,外界气温通常比较低,苗床管理完全处于“保温阶段”。
棚外温度低于8℃,要采取增设草苫子、液化气炉等保温设备,棚外温度高于15℃,要及时敞开地膜,昼揭夜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