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挑剔tì 瞥见piē 吞噬shì 龙肝凤髓suǐB . 脊背jǐ 黝黑yǒu 炽热zhì 丑陋可憎zèngC . 惩罚chéng 铁箍桶gū 睥睨pìnì 如法炮制páoD . 啮齿niè 鬈发quǎn 踌躇chóuchú 长吁短叹yū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 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质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B . 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多么炫目的光明呀!C . 最不可思义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
D . 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划地有所争论。
3.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我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B . 代号为JF-17B的枭龙战机在过去一直以模型的形式出现在各防务展中,并且在一些细节上不断出现新变化,直到加高垂尾之后风格大变。
有消息称最新型号的枭龙战机即将完成首飞,巴基斯坦空军望眼欲穿急于购买。
C . 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D . 叫卖者得力气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见机行事。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 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 .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 .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D . 我原打算介绍王阳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二、文言文阅读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呼尔而与之尔:他B . 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C . 宋无长木长:高大D .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寇:入侵(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万钟于我何加焉舜发于畎亩之中B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舍生而取义C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D . 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译文:一个人常犯过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思虑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B .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文: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拒了他的进攻。
C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D .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4)下列文言文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公输》第1段交代事情的起因。
“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B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C . 《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D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开头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反映了墨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
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
时方连诸道兵,环挐①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
于是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
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
”入对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帝为之流涕。
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
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
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专制,号令一,战气倍。
未几,李愬夜入悬瓠②城,缚吴元济以报。
度遣马摠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
抚③定其人,下令唯盗贼、斩死抵法,余一蠲除④,行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
【注释】①挐:rú,纷乱。
②悬瓠:hù,地名。
③节抚:安抚,抚慰。
④蠲除:juān,免除。
(1)下列各句中与“度奏罢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渔人甚异之B . 无案牍之劳形C . 借旁近与之D . 公将鼓之(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
②下令唯盗贼、斩死抵法,余一蠲除,行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裴度是一个怎样的人?三、默写7.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背灼炎天光。
②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
③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
(2)请在温庭筠《商山早行》和苏轼《浣溪沙》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神奇的人体“天网”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
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
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
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
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
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
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
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
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
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
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
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
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
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
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NA的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
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1)读①②段,概括什么是人体“天网”?人体“天网”的作用如何?(2)人体“天网”是怎样形成的?(3)第⑤段中,“比较”“大约”“勇士”各自的作用如何?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沉沦耿立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
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