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元检测试卷(一)

单元检测试卷(一)

单元检测试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2.图示各个区域()A.从区域类型看属于功能区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C.面积、范围经常变化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但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C、D项错误。

第2题,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不属于功能区,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

我国“十二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3~5题。

3.以上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按()A.单一指标划分的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4.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5.这种划分主要体现的区域特点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阶段性答案 3.C 4.A 5.B解析第3题,由题干中关键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可知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按综合指标划分的。

第4题,功能区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区域内部具有统一性,但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各区域的开发政策和措施不同;区域间界线不一定是明确的,如生活区、文化区等,只有行政区界线是明确的。

第5题,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2019·宁夏石嘴山月考)俗话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贵州人辣不怕”。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据此完成6~7题。

6.四川人、湖南人、贵州人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A.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B.自然条件特别适宜种植辣椒C.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D.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7.上述省份都位于()A.季风气候区B.干旱、半干旱地区C.珠江流域D.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答案 6.D7.A解析第6题,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空气潮湿,食用辣椒可以驱寒祛湿,这是地理对饮食习惯的影响,选D。

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南、贵州、四川都位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A正确,B错误;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D错误;湖南和四川属于长江流域,C错误。

选A。

(2019·吉林辽源期末)下图为“我国两省(区)全年风速大于3米/秒的累积小时数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最适宜兴建风力发电站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9.图中甲、乙两省(区)()A.风力资源都很丰富,但风力较大的季节明显不同B.主要因土地资源数量的不同导致环境承载力差异C.主要因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导致M、N两河有夏汛D.均借助丰富的矿产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发展工业答案8.B9.A解析第8题,风力发电站应选择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即图中风速>3 m/s的时间最长的地区,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可知②地最适宜。

故选B选项。

第9题,根据图中省区轮廓可知,甲为新疆,乙为江苏,影响两省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气候,B错误;两地风力资源都很丰富,甲地位于内陆,冬季风势力强,乙地位于沿海,夏季风势力强,A正确;N河位于东部季风区,流量季节变化与区域的降水变化有关,形成夏汛,M河位于西北内陆,降水较少,主要靠高山上的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温度高,形成夏汛,C错误;新疆经济较为落后,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江苏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缺少,劳动力价格较高,D错误。

(2019·安徽池州期末)2019年3月,沙特国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沙特与中国央企签署价值高达65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中沙合作最不可能开展的项目是()A.建石油化工厂B.修建道路和港口C.开发水能资源D.商业房地产开发11.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为热带荒漠,但半岛的西南部有热带草原分布,其主要原因是()A.受暖流影响B.受地形影响C.东南季风影响D.多气旋活动答案10.C11.B解析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合作,区域合作的目的是要优势互补,沙特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因此建石油化工厂有可能是合作项目,沙特交通建设和商业房地产开发较为落后,我国交通建设和建筑业的技术水平较高,因此两国可以在交通和港口以及商业房地产开发上开展合作;沙特境内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水能资源贫乏,因此中沙合作开发水能资源可能性小。

故选C。

第11题,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西南部由于海拔较高,有地形雨且地势高气温低蒸发弱,因而相对湿润有热带草原分布。

故选B。

由于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读图,回答12~14题。

12.造成甲、乙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B.地形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13.关于甲国与乙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相似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岛国B.面积相差不大C.气候比较湿润D.都多火山、地震14.关于甲国与乙国经济发展差异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国工业化起步早,乙国工业化起步晚B.甲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农业以渔业为主C.甲国工业以“资源型”布局为主,乙国工业以“临海型”布局为主D.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答案12.C13.D14.B解析第12题,图示甲为英国,乙为日本。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为季风气候,造成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第13题,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火山、地震少;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第14题,英国的气候条件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日本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2019·东营高二期末)下图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

读图,回答15~16题。

15.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能吸引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河流湖泊密布,渔业资源丰富B.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资源丰富C.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居住生活D.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16.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优势是()A.土地、劳动力价格低B.交通便利C.技术和资金雄厚D.对外开放程度高答案15.D16.A解析第15题,吸引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第16题,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土地、劳动力价格等方面优势明显。

《敕勒川》中对内蒙古草原的描述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据此完成17~18题。

17.说明当时内蒙古草原处于区域发展的()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D.再生阶段18.当时该地的人地关系是()A.基本协调B.开始明显不协调C.污染严重D.生态破坏严重答案17.A18.A解析《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于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的初期阶段。

下图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土地、生物、资本和科技进步。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①甲—土地②乙—生物③丙—资本④丁—科技进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0.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①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②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③工业文明阶段主导经济增长的要素是科技进步④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9.C20.D解析第19题,在原始社会,生物的分布对人类发展影响大;农业文明时期则为土地;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增长各阶段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开始资本是最关键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的影响力也在下降;环境文明时代由于环保意识提高,科技影响人类的发展;故判断甲—生物、乙—土地、丙—资本、丁—科技进步。

第20题,在原始社会,人类崇拜和敬畏自然,依靠自然,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小;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各阶段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开始是资本和土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本和土地则相反。

随着人地矛盾的激化,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综合题(共50分)21.读下表,回答问题。

(10分)循环过程。

①暴雨增多②进一步毁林开荒③洪水灾害增多(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答案(1)(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整体性原理的相关知识。

植被破坏再加上暴雨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单产下降,进一步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洪水灾害增多,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

(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

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

(2)①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②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

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

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雨季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沿海。

原因: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高原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两区域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

(2)①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