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听讲习惯的培养》微型课题资料(开题、中期、结题报告等)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听讲习惯的培养》微型课题资料(开题、中期、结题报告等)

附件1:XX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XX-20XX年度微型课题申请·评审书所在单位申报人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听讲习惯的培养所在组别高段数学XX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XX-20XX年度微型课题申请·评审书《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听讲习惯的培养》课题进度安排一.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通过计划、调查、分析与研究反思等环节,具体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1.按照计划、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研究和反思。

2.积累和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具体材料,完善对策的可操作性。

3.进行不定期的经验交流,形成阶段性的小结(3).总结、结题阶段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录像)、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形成实验研究报告;4.交流、推广研究报告。

二、工作月历安排1、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设立一个“微课题”子文件夹,收集在实验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与成果,达到成果共享。

2、认真解读课题申报方案、研究任务计划步骤等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做好课题研究活动的有序准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并根据班级情况做好自调工作。

4、开展以课为载体,进行课题研究与交流。

1、和同事进行阶段性实验交流。

2、主要围绕理论学习中对该实验课题的领悟与存在的困惑,以及在实验操作中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困难进行交流,共享成果一起解惑,达到优化组合。

3、以课为载体,进行课题研讨4、进行实验研究,积累实验优秀课例(含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案例;5.进行学期阶段性实验工作总结1、整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发展资料,进行个案研究。

2、收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研讨课或案例教案、反思;班级研究计划、总结;活动照片等《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听讲习惯的培养》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支持1.课题研究的背景本学期,我任五年级三班数学课,我班有三分之一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老师提问题不举手;有些学生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小组讨论,不会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的孩子看似在听,实则早魂游天外了。

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尤其课堂听讲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是在此背景下,确立了此课题。

2.理论支持(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从其认知论出发,对学习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心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从外界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策略)对新信息进行生动加工而建构起来的。

(2)《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当今的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课题的概念鉴定: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

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静心地听;二是边听边思考:主要包括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

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均需在瞬间完成,这种能力也是必须经过训练的。

学生听力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差异,教者应做到心中有数。

本课题着眼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联结理论,立足于本班的课堂教学实践,力求对学习联结理论与认知理论中关于学生听讲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由此拓展的关于激发,课题理论。

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而且有能力克服自身的局限。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1.课题要达到的研究目的:(1)使学生提高在课堂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2)使教师准确把握本班学生听讲能力。

同时,照顾差异,针对学生倾听差异探索高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方法途径,以求达到新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倾听要求。

只要因材施教,就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听讲的差异,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听讲能力。

(3)使学生养成良好听讲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题研究的内容(1)通过探究使所代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上课时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听讲习惯的研究,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师生交流,“听”的习惯一旦养成,浮躁的课堂气氛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会听的学生“说”起来就容易了,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使学生在严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得以综合和贯穿,多向受益。

3.要解决的问题(1)、理论问题:本人就如何有效讲课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和策略。

(2)、实践问题:结合本班课堂现状,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复制被人是不可取的。

本课题将努力进行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思路1.对象:以所教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学生的听课习惯,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听讲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并把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及对策运用到全班学生身上。

(1)资料研究法:广泛查阅文献,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小学生高年级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听讲习惯养成进行研究分析。

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和开展培养活动,并对活动不断总结、反思、调整。

(3)个案研究法:实验中要对听讲习惯良好的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对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生个案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为“培养目标”的达成积累有价值的案例,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4)反思总结法:首先,在研究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纠正实验中的偏差,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其次,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总结出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3、研究思路(1)就目前学生的课堂听讲表现作以调查分析,制定研究方案。

(2)学习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现有的学习成果。

(3)按既定方案开展、实施课题研究。

(4)评估、反馈实验效果,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研究策略。

五、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通过计划、调查、分析与研究反思等环节,具体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综合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调查了解高年级学生听讲能力的现状,通过对听讲的差异分析,研究高年级学生听讲能力培养的方法途径。

3.总结、结题阶段运用经验总结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1、显性成果:(1)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科研论文;(3)课题教学案例;(4)课题典型课例;2、隐性成果:学生方面: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听讲,会听讲。

教师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显著改变,能够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学生听讲,推动课堂高效运行。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听讲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支持1.课题研究的背景本学期,我任五年级三班数学课,我班有三分之一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老师提问题不举手;有些学生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小组讨论,不会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的孩子看似在听,实则早魂游天外了。

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尤其课堂听讲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是在此背景下,确立了此课题。

2.理论支持(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从其认知论出发,对学习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心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从外界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策略)对新信息进行生动加工而建构起来的。

(2)《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当今的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课题的概念鉴定: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

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静心地听;二是边听边思考:主要包括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

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均需在瞬间完成,这种能力也是必须经过训练的。

学生听力理解、记忆方面的能力差异,教者应做到心中有数。

本课题着眼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联结理论,立足于本班的课堂教学实践,力求对学习联结理论与认知理论中关于学生听讲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由此拓展的关于激发,课题理论。

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而且有能力克服自身的局限。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1.课题要达到的研究目的:(1)使学生提高在课堂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2)使教师准确把握本班学生听讲能力。

同时,照顾差异,针对学生倾听差异探索高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方法途径,以求达到新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倾听要求。

只要因材施教,就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听讲的差异,最终善于倾听,提高听讲能力。

(3)使学生养成良好听讲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题研究的内容(1)通过探究使所代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上课时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