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语教学心理学第二章 学习理论的发展

外语教学心理学第二章 学习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 条件反射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 归属于刺激—反应学习理
论体系.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三、格思里—接近条件作用
• 他认为,如果有机体在某一刺激条件中做出了某一新的行为, 那就说明有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或者说发生了新的学 习。至于有机体以后遇到类似刺激时,会做出哪一种反应, 格思里认为可以用接近性原理来解释。也就是说,有机体在 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做出的反应,是他以后在遇到这种刺激 时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由于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律建立在刺 激一—反应联结的接近上,因此它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接近 性条件作用说”。形成一种复杂行动的过程,可能是形成数 千个细微的刺激一 —反应联结的过程。这样,格思里就解决 了“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一、格式塔理论 • 整体比它各部分的总和多。 • 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试验开始的,在对知觉的
实验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学习性质的一般理论。 • 认为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都是一些整个的"形","式样",即"
格式塔"(Gestalt),人的心理对环境提出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这 种组织或完形作用就是学习,也就是说,一种填补"缺陷"的活动 就是学习. 在他们看来,学习是由于"完形"的出现,即突 然地理 解,亦即"顿悟",因此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 行为的最初原因是由五种自变量组成的:环境刺激(S),生理内
驱 力(P),遗传(H),过去的训练(T)和年龄(A).行为就是这些自 变量的函数: B=fx (S,P,H,T,A) • 必须把 S-R S-O-R。中间变量就是在 O(有机体)内正在进行 的东西,可引起一定的反应去回答一定的刺激.如饥,渴,疲劳 这些生理上的需要,都可以是 中间变量。
托尔曼白鼠迷宫实验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 根据这一实验以及许多类似的实验,托尔曼认为: •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 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
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 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 一起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 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 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 机体的内部变化。
Gestalt(格式塔)
Gestalt(格式塔)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 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 •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
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 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 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 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 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 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四、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 • 他认为刺激反应的联结可经多次强化而增强,并称这种
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为习惯强度.习惯强度指条件作用 的持续性而言,是强化的一个函数. 没有强化,学习不可 能发生.强化是使内驱力降低所必需但赫尔的奖励和强 化是依据基本需要降低的概念来 确定的.因而赫尔的体 系被称为需要—降低理论.
第二章 学习理论的发展
ZHU Meijun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一、桑代克-- 联结主义 • 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感觉印象与反应之间的联合或连结.
因此他的学说可以说是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心理学。 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桑代克还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 理论。把学习视为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 进程,随着错误的减少,逐渐形成固定的正确的反应。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 一、格式塔理论 • 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创始
人,认为,一个人象知觉似动现象一样,也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 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 这项原则的基本前提是,任何时候我们看见(或 听到)不同的形 状或模式,就立即在知觉中产生一种结构.这些结构因素不依赖 个体的高级心理过程,也不依赖过去的经验,而是由刺激本身 引起.一般地说,格式塔学者集中注意于知觉组织的更直接和原 始的外围因素,而不注意学习或经验的作用。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五、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 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两类:应,(刺激型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 一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没有已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
本身发出的,因而操作性行为亦称自发性行为.(反应型条件 反射)---工具反射 • 乔姆斯基(N.Chomsky)批评:有关刺激—反应关系的知识,不 能从任何意义上解释行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是必定 要失败的,因为这里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只有分 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露言语中的大量规律。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应用——程序教学理论 – 原理 • 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一时作不出 来,可以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 最终行为目标。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育特定步骤的强 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 内涵 • 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 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 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 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 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比较[1]
刺激和反应的次序 过程特点 涉及的心理学规则
经典条件作用 S——R
刺激替代 接近联结原则
操作条件作用 R——S
反应修正 强化反馈原则
基本范式
S1
R
S2
R
S
[1] Bigge, M. (1990). Learning theories for teach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