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一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国学片段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
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聆音察理,鉴
貌辨色。
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我是小助手
1. 聆、察、鉴、辨:细听、审视、观察、辨别。
2. 贻(yí):遗留,留下。
3.厥(jué):他的。
4. 嘉猷(yóu):好的计划、建议。
5. 祗(zhī):恭敬。
6. 植:树立,立身。
7. 省躬:反省自己。
8. 抗:同“亢”,高,上等。
9. 极:极点,极限。
10. 殆:接近,近于。
11. 皋(gāo):水边的高地。
12. 幸:侥幸。
13. 即:亲近,接近。
14. 两疏:指西汉的疏广、疏受叔侄。
15.解组:解下印绶,辞去官职。
我是小翻译
听人说话要注意审视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注意辨别他的心情。
把自己最好的经验、忠告或建议留给子孙,勉励他们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恩宠增加到极点,不要得意忘形。
如果意识到将要受辱或发生危险,最好及时隐退,隐居山野林泉。
汉代疏广、疏受叔侄见机归隐山林,有谁逼迫他们主动辞去官职呢?
考考你的智慧
1.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语与“聆音察理,鉴貌辨色”意思最接近?()
A. 目不转睛
B. 聚精会神
C. 全神贯注
D. 察言观色
2. “省躬讥诫”,“省”的正确读音是()。
A. shěng
B. xĭng
3. 下列历史人物中,像疏广叔侄一样功成名就,主动辞官归隐的是()。
A. 韩信
B. 张良
C.陈平
D. 萧何
4. 面对别的讥讽告诫,我们应该怎么做?
弘扬传统文化
两疏见机归隐
疏广是西汉人,从小勤奋好学,很有学问,特别擅长解读《春秋》,是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从小跟着父亲和叔父学习,不但谦恭谨慎,而且才思敏捷,很有口才,也很有学问。
汉宣帝听说疏广叔侄很有学问,就下诏让他们进京做官,任命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受为太子少傅,专门指导年幼的太子学习礼仪、经典。
五年后,太子十二岁,基本通晓了《论语》《孝经》。
一天,疏广对疏受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会有危险。
一个人一旦功成名就,就应该及时隐退,这是天意。
现在我们的官俸已达二千石,官居高位,名声显赫,如果还不隐退,将来恐怕会后悔的。
现在,我们叔侄俩还是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吧。
”疏受点头赞同,于是叔侄俩一起上书朝廷请
求退休。
汉宣帝看到叔侄俩确实年事已高,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还赏给他们不少钱财,让他们回家养老。
疏广叔侄俩回到家乡,经常大宴宾客。
眼看就要把朝廷赏赐的钱财花光了,有人就劝疏广留点儿钱财给子孙置办田产房屋。
可疏广却说:“我家有房有地,只要子孙们勤恳耕作,足够他们吃饭穿衣了。
如果置买多余的房产田地,只会使他们变得懒惰,这样对他们不但不是好事,反而容易招来祸端。
”子孙们无话可说,叔侄俩最后都尽享天年。
(二)
国学片段
索居闲处,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戚谢欢招。
我是小助手
1.索:冷清,清静。
2. 寂寥:沉静空明,没有杂念。
3. 散虑:排遣疑虑,消除杂念。
4. 奏:同“凑”,聚集。
5. 遣:消除,排遣。
6. 戚:忧愁。
7. 谢:消退。
我是小翻译
离群独居,悠闲度日,不费口舌,不谈是非,多么清静。
探求古人古事,寻求人生哲理,消除杂念,自由自在。
轻松、愉快的事凑到一起,劳心费力的事丢到一边,忧愁消退,欢乐自来。
考考你的智慧
1. “欣奏累遣”这个词语中,“累”应该读作()。
A. léi
B. lěi
C. lèi
2. 在文中找一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欢——()戚——()求——()
3. “逍遥”的意思是()。
A. 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B. 无所事事,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4. “欣奏累遣,戚谢欢招”这句话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才会感到快乐?
弘扬传统文化
陶渊明辞官归隐。
陶渊明,又名陶潜,东晋人。
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不过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十分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一生中只断断续续做了几次小官。
四十一岁时,陶渊明又被推荐到彭泽当了县令。
当时晋朝已经名存实亡,所以,他上任不久就想辞职。
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
那个督邮是一个只知道阿谀逢迎、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
想到自己还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陶渊明更坚定了辞官归隐的决心。
他说:“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第二天,他和妻子收拾行李,乘船离开了彭泽。
算起来,他出任彭泽令还不到三个月。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
每天除了劳动,就是饮酒、写诗。
他写下了《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名篇佳作。
尤其是《桃花源记》,通过虚构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风景秀丽、安宁祥和、悠然自得的美好社会,令人向往。
正是隐居生活,成就了陶渊明,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