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关于我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的汇报按照省关于饮用水源地保护的调研要求,现将我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是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的重要工作。
我市境内三水交汇,又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尤为重要。
为此,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狠抓关键,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为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环保、建设、水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相关工作。
各相关部门也相应成立工作班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
同时,市环保、建设、农林、水务、卫生等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水法宣传周、“6·5”世界环境日等多种载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努力将保护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
环保、水务、卫生等部门将《水污染防治法》以及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印成资料、汇编成册,向公众发放,向企业赠送。
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抓一方发展、保一方净土”的责任意识,增强企业“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经营理念,规范群众“珍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
通过广泛宣传教育,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日益成为了社会共识。
2、坚持科学规划,实施整体推进。
规划是先导、是龙头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引导,依科学规划建设。
一是编制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要求,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委托扬州大学编制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文本的初步审查,近期将提交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后予以实施。
二是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
18年,我市制定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共划定五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即归江河道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高水河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江干流三江营饮用水源保护区、里运河XX饮用水源保护区、三阳河樊川饮用水源保护区。
并投资4万余元,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水源保护标志牌,明确保护范围。
三是做好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工作。
18年,我市编制了《市城市供水事故应急预案》,并于当年9月2日正式实施,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积极做好物资、设备等各项应急工作。
建立环保、水务等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水源水质动态监测和水情变化监测,完善水质水量信息通报制度和突发性水源水质事件报告制度,形成水源地预警机制,避免水源污染事件的发生。
同时加强应急水源地建设,近期以城区地下水和与扬州水公司连网作为应急水源,在头道桥处实现与扬州区域供水管网(DN400管道)的互联互通,互为备用水源;远期实施扬州第五水厂转供水工程并作为备用水源,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论证。
3、强化综合整治,提升监管水平。
坚持以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功能区保护为重点,不断提升水环境保护水平。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
相继出台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分解》、《饮用水安全保护规划》、《河道巡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考评体系和监督体系,努力做到依法整治,规范执法。
二是突出整治重点。
我市5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中,除个别保护区内尚存部分历史遗留的船厂、码头等建设项目,其他水源保护区状况良好。
根据水源地保护规划要求,我市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对芒稻河水源重点保护区沿线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开展调查和整治,18年,全部拆除了沿线船厂、码头江堤以外的厕所、食堂等设施,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源。
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办法,目前正在对二水厂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内的3家船厂、6家码头实施搬迁。
三是严格执法检查。
加大对违反《水污染防治法》和《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行为的查处力度,18年强制拆除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建乐造船厂,取缔了2家砂石经营码头,查处了一起违法围滩造地工程项目建设。
截止目前,共查处违法建设10多起,拆除各类房屋37间计577.25平方米,恢复湿地9260平方米。
4、强化基础建设,完善治污平台。
坚持着眼长远、统筹发展,整合包装资源,积极上争项目,一批重点治污工程相继实施。
一是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竣工投运。
我市截污导流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点治污项目之一,设计排水规模为8万吨/天,设计流量为0.46秒立米,工程起点为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管道,终点在长江主江堤外窦桥港。
工程总造价8125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18年12月开工建设,现已竣工投运。
二是污水处理工程逐步配套完善。
以江苏天雨清源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工程为重点,加快工程进度和配套管网建设。
18年,市区规划的五个泵站已有四个投入正常运行,市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已占建成区面积90%。
沿江污水处理厂日进水已达2000吨左右,新增城镇污水处理量近609万吨。
三是垃圾填埋场迁建使用。
一期投资1亿元的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于18年8月启用,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310吨。
投资3700万元实施了原垃圾填埋场搬迁,并进行了生态修复,规划建设植物园。
目前一期工程已结束。
5、加大节能减排,强化源头控制。
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加大减排力度,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一是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防治。
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推进深度治理工程,18年以来,完成了诚德钢管等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和中水回用项目减排,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7%。
二是加强重点企业监督管理。
突出抓好全市7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污染防治,对24家重点企业安装了COD在线监测仪,推进自动监控和治污权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提高稳定达标排放率,全市工业污染源监察系数达到1.8。
三是加强危废规范管理。
对6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和4家危险废物年产生量超过50吨的单位,以及一些危险废物不规范处置的单位开展危废专项督查。
至18年底,全市医疗行业医疗废物均得到了规范处置。
四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两年共关闭小化工企业102家,提前超额完成省、扬州市下达的任务。
提高新建项目审批门槛,先后否决了夹江水上餐厅等25个污染重、选址不当的项目。
18年,经国家环保部核查,我市完成COD减排量1060.58吨,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6、强化生态创建,推进城乡统筹。
以生态市创建为龙头,改善城乡环境,推进统筹发展。
一是开展多层次生态创建。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根据生态市行动计划安排,稳步开展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城乡创建工作。
18年,XX、小纪两镇获国家环境优美镇命名,真武、大桥两镇通过省级考核。
今年丁伙、武坚、樊川、宜陵四镇创建工作正在推进之中。
二是推进源头生态保护项目建设。
组织农林、水务等部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芒稻河沿岸整治和湿地恢复建设工程以及生态廊道及废弃地植被恢复共3大类15项工程建设,目前,农业面源、生态林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三是严格生态廊道环境管理。
加强对长江岸线、夹江岸线、新通扬运河两岸、三阳河两岸风光带的生态保育管理,未审批一个与饮用水源送水工程无关的项目。
四是大力实施城乡河道整治工程。
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大力开展“碧水之村”创建工作,几年来,全市共疏浚河道863条、河塘2800多个,今年将创成省级农村河道疏浚达标市。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城市污染河道整治,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对通扬运河生态广场进行工程驳岸和景观绿化,整治灰粪港城区段、文明河、小引江河等,城乡河道水质大为改观。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市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饮用水源保护力度亟需加强。
全市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源16个,其中6家是地表水水源,区域供水建设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城区二水厂一级保护区内船厂、码头搬迁工作虽已启动,但进展还不快;部分水厂取水口存在不同程度环境安全隐患。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提速。
对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要有80%的镇创成国家环境优美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由于集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影响我市“十一五”后期COD减排的重要因素。
3、部分污染严重的河流亟待综合整治。
农村少数河道水质较差,呈有机型污染,处于劣五类水体,局部环境形势仍较为严峻。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1、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整合部门综合执法资源,遏制无序开发,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违法建设项目。
对于未经审批,擅自新上的项目,坚决予以制止查处,责令关停搬迁。
加快实施区域供水,规范镇村级水厂管理,消除饮用水源安全隐患,解决广大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加快推进归江河道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船厂、码头搬迁,并做到搬迁与江滩湿地恢复同步进行,增强水源地自净功能。
2、开展水环境治理。
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突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启动城区饮用水源地安装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工作,实现水质的动态监控与自动预警。
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企业的排污行为,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入河排污口,对已设置的排污口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闭口调向,直至全部封闭。
加强沿河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以及生活污染源的环境监管,逐步消除市域内河流劣五类水体,使辖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相应功能水体要求。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沿江污水截污管网建设,确保各类污水收集处理到位,对城区尚未进入污水截流管网的地段,争取今年全部进网。
规划在安大线宜陵段启动市第二垃圾处理场建设,日处理垃圾达150~200吨。
全面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从根本上消除生活污染。
启动实施原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二期、通扬运河整治二期等整治工程,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4、开展生态型生活污水处理试点。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有条件的村试点开展简易化、成本低、生态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解决制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创建的污水处理滞后的问题。
5、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将水源地保护项目优先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由市财政拨付一定比例的资金,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动员受益镇、村共同投资,专项用于水源地造林绿化、拦蓄补源、清淤护坡等工程建设,有效涵养和改善水源地环境。
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船厂、码头搬迁补偿资金缺口较大,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将我市的归江河道沿线企业搬迁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补偿项目,以加快推进企业搬迁进程,维护水源地河湖健康,确保饮用水安全。
以上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关于都匀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饮用水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证饮用水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对饮用水越来越高的要求,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