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
(1)自我为中心倾向。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
的宠爱与呵护,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对别人期望高,要求严,自我约束松,要求低。

因而,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相处过程中,时常以“自我为中心”
的心态去看待别人,要求别人,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往中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行为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

总是以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体谅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学
生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

(2)消极闭塞倾向。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消极闭塞倾向,主要表现如下。

孤独:一些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形影孤独,独往独来,性情冷僻,沉稳有余,激情不足,很少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也造
成同学不愿与其交往。

自卑:自卑是过低评价自己而造成的消极体验,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多种原因,
如家庭条件、容貌长相、学习成绩、才艺特长等。

自卑心理致使一些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出现不自信、敏感、猜疑等现象。

害怕、担
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心情抑郁、压抑。

有些学生用自傲来掩饰自卑
的心理,喜欢与人争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导致关系紧张。

嫉妒:在才能、成绩、荣誉、容貌等不如别人时,由羞愧、愤怒、“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中产生复杂的情绪状态,限制了交往的
范围,抑制了交往的热情,甚至造成“视友为敌”。

如培根所言:“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情绪自控能力弱:对人缺少正确对待,对别人的话语缺乏理解,缺少宽容、忍让之心,一旦看不惯别人做的事,听不惯别人说的话,
当即反驳,毫不留情。

实际调查发现,男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
好讲“义气”,往往导致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影响了同
学间的和谐关系。

胆小羞惧:有些学生性格恬静,不善张扬,过分在乎别人评价,害怕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习惯于迁就、忍让,甚至忍气吞声、
唯唯诺诺,不善与人评理,不善与人平等、坦诚沟通,总是委屈自己,结果与他人关系也未搞好。

(3)功利化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商业意识日趋
增强。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
人际交往的物质实惠。

“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结识”、“互相
利用”等功利意识增强。

多注重“往前看”,进取征程上能用到就
想办法结交相识;用不上就不交往。

忽视“向后看”,感恩意识缺乏。

个别学生将功利主义作为人际交往的指导思想,表现为有用的才交,无用的不交,用处大的深交,用处小的浅交的交往观念。

(4)虚拟淡漠倾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开始成为当
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
互联网上互诉衷肠。

”可谓是某些大学生交际现象的形象描述。


据调查,有39%以上的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
沉迷其中。

现如今,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是
不可思议的。

青年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际日益增多,网络虚拟交往
具有两面性,在扩大人际交际范围与对象的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
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表现为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

网络虚拟交往
一边是鲜活的人,另一边却是符号,虽然符号可传递思想和情感,
但无法感受到现实人际交流的情感色彩,长此以往必然引起交往者
的情感匮乏而趋向冷淡。

加之,大学生一旦在现实交往中受阻,就
会转向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和满足,淡漠面对现实人际环境,形成
恶性循环,导致更加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最终将导致退缩孤僻、自我封闭,致使人际交往出现淡漠与疏离。

(1)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且从学校到
学校,社会阅历肤浅、思想意识单纯。

学习内容多集中于书本与理
论知识,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与书本知识,但因生活阅历简单,
心里承受能力差。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多以学习为基点,被幸运的光环所笼罩,往往过誉自己。

但在正确分析自己、恰当地
处理同学关系的问题时,极易产生困惑与错觉。

此外,自我适应环境、自我认知、人格健全等方面存在问题,也在影响大学生的人际
交往。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位独生子女,自幼受到父母
宠爱,习惯于自我为中心,缺乏迁就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的
意识。

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多保护、控制,致使缺少与人交往的原则
以及个人的心理空间,对与人交往中的许多问题不知所措。

社会贫
富的分化,经济条件的差异,致使有些学生悲观退缩,也成了大学
生间交往的障碍。

(3)学校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过分
追求分数与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导致大学生智商高、情商低的现象。

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等问题。

高校教学方式的相对滞后,致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机会得
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4)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趋加剧,人际
间无利害关系,温情共处的状态,被无情的竞争所取代,导致人际
关系疏远,人情冷漠,产生了人际交往的壁垒。

过去那种重义轻利
的传统观念,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中追逐
利润是客观规律。

金钱、财富在人们观念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物欲、功利意识浓厚起来,致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嫌贫爱富”、
追逐名利的思想意识。

青年学生嗅觉敏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因此,功利意识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体现较为明显。

“穷学生”与“富学生”间产生了交往壁垒。

(5)网络因素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打破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交往上的限制。

但虚拟的网络交往代
替了人们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

网络在快速传递知识信息、提供娱
乐游戏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逃避现
实生活提供了场所,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封闭和交往能力的下
降。

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交往,从而忽视现实生活,遇到问题习惯于舍近求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