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_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_周玮
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_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_周玮
·75·
高地。自孙权 建 都 东 吴,首 府 建 业 城 位 于 淮 水 北 五 里, 北依鸡笼山( 北极阁) 和覆舟山( 九华山) ,城周二十里十 九步,中心为宫城,外为内城( 图 1a) ,南京城整体格局为 市南宫北,北 面 内 城 聚 集 宫、仓 城 和 官 署,南 面 则 为 市、 手工作坊、居民闾里等经济活动区。东晋改都城名为建 康,整体形制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规划布局( 图 1b) [22]。之后,南朝宋、齐、梁、陈 4 个朝代均以建康为 都,城市整体格局未有显著变化。公元 589 年,建康城被 攻陷; 陈亡后,隋文帝下令将建康城邑和宫殿荡平、耕 垦; 隋唐时,金陵地位一再遭贬,城池破败,经济萧条,大 批居民迁往江都,六朝繁华渐失。公元 937 年,南唐正式 定都南京,改称“江宁府”,突破六朝时以“君”为本的单 一皇城格局,将都城南扩,跨内秦淮河立城( 图 1c) ,构成 “造郭以卫民”的 形 制。 由 此,内 外 秦 淮 自 然 分 流,而 原 城南工商业及人口最集中、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之地也 一并划入城内。宋元明清各代,基本沿袭南唐时老城格 局。清代设两江总督,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中 心,并以明南京城为城垣,把明皇城改建为军事驻防城, 形成“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四重形制( 图 1d) 。 [22] 清后期,南京被辟为对外商埠,市内交通量猛增,修建改 造了部分城区道路。中华民国初期,南京城面貌基本保 留清末形制,1929 年首都建都计划引入西方城市规划理 念,建成“Z”形民国中山大道轴线系列,逐渐形成以新街 口为中心,中山 路、中 山 南 路、中 山 东 路、汉 中 路 为 南 北 东西轴线的道路系统( 图 2 ) 。1937 年侵华日军侵占南 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明城墙、夫子庙秦 淮风光带等多处遗迹被毁。记忆要素解析: 秦淮河带动 了沿岸腹地及南 京 城 的 经 济 文 化 发 展,特 别 是“内 外 秦 淮”分流成为南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拐点。
2 空间溯源
空间溯源从地理和文化空间 2 个层面展开。地理 空间溯源以古地图和史料记载为主,文化空间溯源以古 诗词、古画卷、老照片分析为主。由此,深入挖掘案例பைடு நூலகம் 蕴含的城市记忆要素,揭示其空间建构意义。 2. 1 地理空间溯源: 古地图和史料记载
南京历代城邑( 图 1,图 2) 多建于秦淮河畔的丘陵
华民国时段为界,分类梳理古地图、古诗词、古画卷、老照片等图文史料,结合符号学和质性研究方法,从地理和文化
空间 2 个层面,溯源其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凸显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在南京城市发展变
迁中担负的城市记忆表征、民族文化传承、市井生活繁衍及地方特色沿袭等重要功能,为传统文化旅游地及城市文
当时朝政腐败、贤良不被重用的惋惜悲痛之情。明代杨 文聪的《朱雀航》( “野航月冷草潇潇,曾照当年劫火烧。 遗恨至今流不断,酸风昨夜返寒潮。”) 写于南明灭亡前 夕,表达了对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的悲痛之情。清代谈允 谦的《登报恩寺塔》( “莫疑缔造鬼神工,万物坚持一气 中。吴地有台游白凤,汉宫何处望铜龙。云间帆东三山 月,树外楼开 六 代 风。 异 域 贡 金 供 铸 鼎,低 徊 当 日 帝 国 雄。”) 通过描绘诗人登塔感受,表明其对江山未改、国事 已故的悲叹。记忆要素解析: 隋唐以来,古金陵地位不 断遭贬; 南 唐 后,秦 淮 河 开 始 衰 败,“泊 秦 淮”、“朱 雀 航”、“登报恩寺塔”都成为表征秦淮河畸形繁华、南京古 城沧桑巨变的记忆要素。( 3) 曲折变迁。元代傅若金的 《金陵晚眺》( “金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白日馀孤塔, 青山见六 朝。 燕 迷 花 底 巷,鸦 散 柳 阴 桥。 城 下 秦 淮 水, 年年自落潮。”) 表现了元朝以来,金陵渐趋安定繁华的 局面。明代侯方域的《金陵题画扇》( “秦淮桥下水,旧 是六朝月。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 描绘了侯方域 与“秦淮八艳”①之一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六朝时 期秦淮河上箫声彻夜不息的畸形繁华景象。记忆要素 解析: 南唐时的金陵,经历了短暂复兴,但之后的宋元明 清,又渐趋衰败。家喻户晓的“秦淮八艳”成为当时秦淮 河历史名人记忆的实体要素。 2. 2. 2 古画卷分析( 图 3) 。明版画( 图 3a) 反映了南朝 时百姓兴修水利和农耕的场景[24]。当时为促进农业生 产,秦淮河开 展 多 次 整 治。 六 朝 时,秦 淮 河 下 游 成 为 主 要的居民区和商业区,此外,还担负南边屏障和水上航 运的重要功能。《上元灯彩图》( 图 3b) 描绘了明代南京 秦淮灯彩及元宵节盛况。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为营造盛 世氛围,大力倡导元宵灯节,从而将夫子庙秦淮灯会发 展到历史 高 潮,秦 淮 灯 彩 也 快 速 发 展。 《大 明 盛 世 图 》 ( 图 3c) 和《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图 3d) 反映了当年夫 子庙的历史繁华景象。每逢春节期间,人们到这里来张 灯结彩、尽情狂欢,一片繁闹喧嚣的节日气息。《康熙南 巡图》( 图 3e) 反映了清康熙年间夫子庙秦淮河市井繁 华景象。当时“十 里 秦 淮 ”两 侧、笪 桥、上 新 河 等 都 是 民 俗繁盛之地,“秦 淮 八 绝 ”②、秦 淮 灯 彩 也 反 映 了 当 时 丰 富的民俗生活。记忆要素解析: 古画卷展示的秦淮灯 会、扎灯彩、观彩灯、“秦淮八绝”美食等都是凸显文化空 间特色的记忆要素。 2. 2. 3 建筑景观老照片分析( 图 4) 。图 4a 为 20 世纪 20年代夫子庙大成殿惨遭战火毁坏之后的荒凉景象。
心区段,近年 来 伴 随 城 市 更 新 步 伐 的 加 快,传 统 文 化 不 断流失,地方 性 特 色 逐 渐 消 亡。 因 此,该 案 例 具 有 较 好 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为研究便利,将研究时间段限定为 古代六朝至近代中华民国( 因其包含古代和近代 2 个阶 段,能较好复原案例地在南京城市化改造之前的历史真 实景象) ,重点研究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空间形态、建筑 风貌、景观格局、地域特色、空间品质等。 1.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2. 1 图文史料和质性研究。“索象于图”、“索理于 文”是古今学 者 治 学 和 读 史 的 重 要 方 法。 为 此,一 方 面 搜集大量反映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在历史上不同发展阶 段的图文资料,如 古 地 图、古 诗 词、古 画 卷、史 料 文 字 记 载、老照片、明信片等,尝试“再现”和“复原”夫子庙秦淮 风光带旧时真实景象; 另一方面,以新文化地理学“空间 转向”思维域为引领,结合符号学和质性研究方法,剖析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空间演化的特征,挖掘其存蓄的城市 记忆要素,探究其空间演化与城市记忆的关联效应。 1. 2. 2 调查过程与数据来源。与南京市档案局、南京 市规划设计研 究 院、南 京 市 旅 游 局、夫 子 庙 秦 淮 风 光 带 管理办等部门取得联系,收集相关的历史图文资料。多 次实地考察案例地,访谈周边常住特别是老年居民。
收稿日期: 2015 - 04 - 15; 修回日期: 2016 - 04 - 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41401152 ) ; 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14YJCZH228) ;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 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 2015FX036) ; 2016 年度江苏省高校“青 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周玮( 1979 - ) ,女,江苏南京市人,副教授,博士,主
化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 键 词: 城市记忆; 传统文化旅游地; 空间溯源;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63( 2016) 03-0074-07
0 引言
传统文化旅游地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信息,荟萃了多 元文化要素,历经不同时代的发展,成为保护城市记忆、 彰显城市精 神、传 承 民 族 优 秀 文 化 的 重 要 场 域。 然 而, 伴随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改造的步伐 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记忆缺失之间的矛盾越 发尖锐,传统文化旅游地亦面临记忆缺失和文化破损的 现实困境。因 此,保 护 城 市 记 忆 和 民 族 优 秀 文 化,迫 切 需要寻找城市记忆和文化空间的本源,对其进行准确定 位。研究传统文化旅游地这一承载城市记忆和地方性 丰富内涵的空 间 载 体,溯 源 其 真 实 历 史 景 象,挖 掘 其 在 城市发展和自 身 演 化 过 程 中 的 功 能,对 复 兴 历 史、传 承 记忆、促进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繁荣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摘自南方论刊
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旅游地空间溯源
———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
周 玮1,2
( 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 2. 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摘要: 基于城市记忆视角,选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个案,以古代六朝至近代中
20 世纪 80—90 年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迅速崛起, 而“空间转向 ”[1] 也 深 刻 影 响 新 文 化 地 理 学 者 对 空 间 问 题的探究,他们不再从传统区域地理学角度开展空间几 何和拓扑关系的研究,而是更多关注空间与文化内在关 联,认为文化 是 通 过 空 间 组 成 的,将 文 化 视 为 空 间 过 程 的媒介,提出 要 关 注 文 化 的 生 产 运 作、价 值 内 涵 与 符 号 意义,如凸显地方性认知的文化空间内涵研究[2]; 同时 还考察了文化 的 空 间 结 构、空 间 秩 序、空 间 权 力 和 空 间 正义等,如关 注 性 别 的 空 间 权 力 及 政 治 研 究[3]、文 化 身 份脆弱性的 研 究[4]。 此 外,还 尝 试 从 景 观 塑 造、象 征 意 义、符号认同、空 间 建 构 及 重 构 等 视 角 研 究 文 化 旅 游 地
要从事城市记忆与城市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 E-mail) jsnjzhouwei @ 126. com。
这一微观空间域。M. Azaryahu 分析了纪念性空间的景 观建构对国家认同和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作用[5]; D. Park 等认为乡村景观从传统肮脏、危险、疾病横行的乡 村形象转变为 现 代 人 寻 求 祥 和、宁 静、传 统 的 乡 村 生 活 与乡村记忆的心灵圣地过程,实则为空间景观被赋予文 化象征意义的建构过程[6]; 张捷等从知觉、意象等多维 视角研究了书法景观,认为书法景观是一种代表中国特 色符号的文化景观,具有象征空间建构的意义[7]; 邓伟 龙从社会学层面实证分析了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认为 其形成和流传过程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 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 认同的历 史 过 程[8]; 安 宁 等 以 凤 凰 古 城 文 学 旅 游 地 为 例,就权力和诗性空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空间重构进行研 究[9]。此外,还有学者从文化保护、旅游开发、旅游地属 性、旅游地形象、旅 游 感 知 与 体 验、导 游 解 说、利 益 相 关 者等角度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地进行研究[10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