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过节习俗,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文共八句,前七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节日,最后一句和开头一句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课文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还配了两幅插图,一幅贴窗花,一幅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与喜庆,能唤起学生的过节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教学本文的主旨,是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
作为识字课文,教师要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巩固多样的识字方法,比如生字“传”和“转、砖”结合,让学生巩固换偏旁识字,懂得触类旁通。
“巷”看图片识字,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
“祭”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字形的演变,从而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
结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艾、舟、热、闹”这4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的先后给这些节日排序。
3.有感情朗读课文,当堂背诵一、二两句。
4.联系生活,选春节和元宵节,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激发对传统佳节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节日名称贴纸、节日对应时间贴纸四、教学过程(一)初识“传统”,理解“传统”1.观看学生背诵古诗《元日》的小视频。
2.引出“贴对联”,认识生字“贴”。
3.从贴对联引出“传统”,认识生字“传统”读音指导:“传统”,一个前鼻音,一个后鼻音。
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编口诀认识“传”。
比如:车来就是转,转动的转。
石来就是砖,砖头的砖。
人来就是传,传统的传。
4.引导理解“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贴对联是我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像春节这样,世世代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就叫做传统习俗。
我们平时背诵的唐诗,《弟子规》《三字经》等,就是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文化瑰宝,这样的文化,就叫做传统文化。
5.在这首识字童谣里,我们能了解到中国有哪些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些相关的节日习俗,甚至还能领略到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呢!(二)初读读文,集中识字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活识字“巷”。
(1)认读路牌“乌衣巷”“永庆巷”。
(2)理解巷:称之为巷的路都比较窄,路两旁的房子面对面靠得比较近。
(3)借助图片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
2.字理识字“祭”。
(1)出示“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图。
教师讲解:左上部分是带血的牲肉,右边像手,下面像祭桌。
(2)出示祭祀的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祭”的本意。
(3)出示“清明祭扫”的图片,明白清明祭扫是为了缅怀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人。
3.比较识字(1)后鼻音一组:“郎”“饼”“堂赏”。
同桌合作,用组词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草字头一组:“艾菊”,知道草字头的字跟花草有关。
图片识字“艾”。
课文中的艾香指的就是艾草的香。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艾草,菖蒲,桃枝,绑在一起挂在门窗上。
传说,这样能辟邪。
4.拍手操。
用《语文素养读本》二下的《巧克力和咖啡树》中的童谣《端阳》,结合龙泉人过端午的语言情境,做拍手操,复现生字,引出四个会写字。
5.写字:“艾”“舟”“热闹”(1)写字评价要点:第一,在间架结构上,特别注意在横中心和竖中线有什么笔画。
做到了得一星。
第二,要注意写出字的笔锋,比如艾的撇捺要伸展,捺的最后要有尖角。
做到了得一星。
第三,写好“热”字。
这四个字里面,最难写的是“热”,注意上部和下部等宽。
第四笔是撇,注意穿插到左下格,再写横斜勾。
下面四点,注意点的方向和点的大小,就会更美观。
写好“热”字,得一星。
(2)学生在课堂学习单上书写,每个生字写一个。
教师巡回指导。
(3)反馈学生书写情况。
(4)反馈后,再把这四个生字写到作业单的童谣当中,争取写得比刚才好。
(三)理清节日,随文生字端午节和春节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1.默读课文,快速圈出童谣中提到的传统节日。
2.按顺序反馈节日,识字“宵”“乞巧”。
(1)识字“宵”、“乞巧”。
(2)借助古诗《乞巧》理解乞巧的意思。
古时候的女子,在七夕节这一天,对月穿针,谁先把丝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她们乞求上苍,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3节日排序。
教师出示打乱的节日贴纸,请小朋友按时间顺序在黑板上帮助排好。
其他学生在课堂练习纸上完成第二大题。
4.强调节日名读课文。
(四)再读童谣,知晓习俗1.人们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分别会做些什么事呢?(1)用横线在书中划出相关节日的传统习俗。
(2)反馈。
2.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感受传统习俗。
3.观察表示传统习俗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特点:第一个字都是动词。
4.用动词加名词的方式,结合“春节”“元宵节”来说传统习俗。
贴对联,发红包,拜年……猜灯谜,舞狮子,舞龙灯……5.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个节日。
6.春节和元宵节,你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7.再读这两个节日的语句,读出对这两个节日的喜爱。
8.背诵这两个节日的语句。
(五)趣猜灯谜,巩固生字。
结合课文的会写字,进行猜灯谜游戏,巩固识字。
转:专心开车敬:警察不言语团:口中吐真才闹:综合门市两张图片猜字:舟街(六)推荐阅读,爱上佳节推荐阅读《跟着伊伊过大节》。
这是一套可以读出传统和爱的童书。
主人公伊伊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她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热爱。
这套书里,包含了有趣的故事、扮演和游戏。
在书中,我们可跟着伊伊一起心过节。
节日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让一家人一起,幸福永相伴。
板书设计:传统节日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一)上节课我们一起度过了三个传统节日。
出示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4月5日前后清明节(二)我们在春节(出示词语:贴窗花、放鞭炮),在元宵节(出示词语:看花灯),在清明节(出示词语:祭扫),多么丰富又热闹的传统节日呀!(齐读课文1-3句)(三)过完了春天里的三个传统节日,让我们走进夏天和秋天,继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吧!二、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一)五月初五端午节1.太阳当空照,夏天光正好。
农历五月初五,阳气最盛,是驱邪避灾的好日子。
这一天人们做什么呢?(出示词语:端午节)。
2.人们会怎样过端午节呢?(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自由表达。
3.品读“过端午,赛龙舟。
”(1)(出示图片)说一说:人们怎样赛龙舟?(2)指导读:赛龙舟。
相机点评:龙舟披红绸,握船桨,人们八方来。
鼓击春雷,欢声震地,一起加油。
惊退万人,衔得锦标,一起欢庆。
(3)小结,师生合作:“过端午,赛龙舟。
”4.品读“粽子艾香满堂飘。
”(1)过端午,不仅仅是赛龙舟,还可以做什么?指导读“粽子”、“艾香”。
相机评价:白白糯米包的粽子!“粽”字米字旁。
白白的糯米,绿绿的粽叶,红红的蜜枣!和粽子一样香的是艾叶!出示艾叶图片清凉清凉的香气!醒脑明目的香气!5.来,品一品粽子,闻一闻艾香,赛一赛龙舟,庆一庆端午!(齐读)(二)七月初七乞巧节1.七月七,来乞巧。
出示词卡:乞巧。
指名读:乞求巧艺,乞求智慧。
2.看,谁向谁乞巧?(出示图片)(1)织女的心灵手巧天下闻名!图中这位小姑娘会向织女讨要什么?(2)指名读“七月七,来乞巧”。
相机评价: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可爱的愿望!所有的小姑娘都希望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一起来乞巧吧!3.除了帮助女孩子获得巧艺,织女还要在七月七这一天,赶去鹊桥会牛郎。
(1)(出示图片)一年一度,在喜鹊的帮助下,牛郎织女幸福地团圆了。
(2)指导读:牛郎织女会鹊桥。
相机评价:多么幸福的团聚!多么温暖的团圆!多么难得的相见!4.小结:七月七,乞巧节,一个与织女紧密相连的节日!(三)八月十五中秋节1.送走夏天的传统节日,我们迎来秋天的传统节日,秋天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中秋节”。
出示句子。
2.中秋节的什么最美?(月亮)出示第二行“十五圆月当空照。
”相机评价:又大又圆的月亮!白玉盘一样的月亮!洒下银色月光的月亮!3.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家家户户团聚一起。
出示“月饼”图片,让学生欣赏月饼的形状,和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因此得名“月饼”。
指导读“吃月饼”。
相机评价:慢慢吃,吃出了什么味道?甜蜜的味道!幸福的味道!4.中秋赏月,瞧!出示“十五圆月当空照。
”看!出示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明。
”(指名读)愿!出示诗句“但愿人才久,千里共婵娟。
”(指名读)5.小结:八月十五月儿明,家家团圆过中秋。
(齐读)(四)九月初九重阳节1.转眼到了九月九,九是最大的数字,双九相聚,重阳节到了。
2.出示句子,重阳节,我们会做什么?自由读句子。
指导读“重阳节,要敬老。
”相机评价:祝老人们身体健康,生命长久!祝老人们生活快乐,幸福长久!祝老人们安享晚年,天长地久!3.(出示句子)踏秋赏菊去登高。
指导读,我们一起去赏菊。
出示菊花图片。
相机评价:让我们牵起爷爷、奶奶的手。
让我们拉上外公、外婆的手。
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
4.小结:百善孝为先,九九重阳,敬老爱老,传承孝道,从我做起(齐读)(五)一年又一年从春到秋,一个个传统节日纷至踏来,转眼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什么节日又来了?(新春)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所以叫“新春”。
出示句子: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三、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一)读一读,背一背。
(二)同学们,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节日,喜欢这些节日吗?说说你的感受。
小结:我们要过中国节,做中国人!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一)认读生字,仔细观察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
2.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1)看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4个字的结构。
“艾、热”2个字是上下结构,“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
(2)看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份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发现“艾”字上部扁,下部长,“热”字上部长,下部扁,“艾”和“热”上下几乎同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