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第一章皮肤的结构与功能(重点: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生理功能)1.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占总体重的16%,总面积1.2~2平方米。
掌跖部最厚,眼睑最薄;2. 皮肤表面:皮沟,皮嵴(指纹),皮野;3. 分类:无毛皮肤,有毛皮肤(长,短,毫,毳);(1)无毛皮肤:掌跖、指趾屈面及末节伸面、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大小阴唇内侧、阴蒂;(2)有毛皮肤:长毛:头发、胡须、阴毛、腋毛;短毛:眉毛、睫毛、鼻毛、耳毛;毫毛:面、颈、躯干、四肢;毳毛:胎毛4. 构成:表皮,真皮,皮下组织;(1)表皮(外胚层,复层鳞状上皮)角质形成细胞(深层到表层:基底层(生发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麦克尔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a. 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基底层:(生发层)每日有30%细胞分裂,28天为一更新;(表皮基底膜带(BMZ):用PAS染色,在表皮真皮交界处可见0.5-1.0μm厚的紫红色匀质带;功能:使表皮真皮紧密连接;渗透与屏障作用。
)棘层:桥粒连接(桥粒的功能:有很强的抗牵拉力,加固细胞之间连接)颗粒层:细胞内可见透明角质颗粒,细胞核细胞器在该层溶解透明层:仅见于掌跖表皮,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角质层: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无细胞器。
易脱落。
保护作用。
b.树枝状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麦克尔细胞)黑色素细胞:源外胚层细胞神经脊,占基底细胞10%,产生黑色素。
❤表皮黑色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36个KC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功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下层细胞组织免受辐射的伤害。
(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与肤色、人种、性别无关);Langerhans cell:呈递抗原;Marckel cell:与感觉有关,内含神经内分泌颗粒。
(2)真皮:胶原纤维(Ⅰ型,缺弹性,具有韧性和抗张力),网状纤维,弹力纤维(起支架),细胞,基质(主要是蛋白多糖,形成分子筛进行物质交换)构成。
(填空)(中胚层分化而来,属致密结缔组织,真皮分乳头层和网状层)(3)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层(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小叶)了解(4)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大小汗腺,甲;(填空)毛囊:表皮下陷形成;(上:漏斗部,峡部,下:茎部,球部)皮脂腺:腺泡,导管;(除了掌跖,指趾曲外侧, 头、面、胸背上部为皮脂溢出部位。
)小汗腺:神经,体液支配;大汗腺(顶泌汗腺):性激素影响→狐臭。
5.皮肤的生理功能:1.保护作用 2.吸收作用 3.感觉作用 4.分泌排泄作用 5.体温调节作用6.代谢作用(合成vitD)7.免疫功能【1.屏障功能,2吸收功能,3感觉功能(感受触觉、压觉、痛觉、冷觉、温觉和瘙痒等单一感觉;及湿、糙、软、硬、光滑等复合感觉),4分泌和排汗功能,5体温调节功能,6代谢功能,7免疫功能.】第四章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重点:皮肤病的皮损特点)1.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自觉症状和皮肤损害(1)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烧灼、麻木、蚁行感及畏寒、发热、乏力、纳差、关节痛等全身症状(2)皮肤损害(他觉症状):视觉和触觉检查出的皮肤黏膜损害。
(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损害是指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最早损害。
(八种)继发性损害是由原发损害演变或因搔抓感染所产生的损害。
(十种)原发损害:①斑疹:(选择题)局限于皮肤颜色的改变,不隆起,不下凹。
直径>2cm者称斑片。
可分为红斑(压之退色),出血斑(压之不褪色),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名解).呈局限性,隆起性,实质性损害,直径<1cm,病变位于表皮或真皮上部。
(斑丘疹;丘疱疹;丘脓庖疹。
)③斑块:为较大的or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直径>2cm的扁平,隆起性损害。
④水泡:为高出皮面的,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损害。
可位于角质层,表皮下中下部or表皮下。
疱液可为浆液或血性⑤脓疱:含有脓液的疱疹,疱液浑浊,周围可有红晕。
多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
(不考)⑥结节:局限性,实质性损害,深度可达真皮层or皮下组织。
⑦囊肿:内含液体,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局限性囊性损害。
圆形or类圆形,有弹性感。
位于真皮or皮下组织。
⑧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性损害。
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起病急,消退快,不留痕迹(荨麻症)继发损害:①鳞屑: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层细胞的层状堆积。
脱落or即将脱落的角质层,大小不一。
银屑病②浸渍:皮肤长期浸水or受潮所致的表皮松软变白,起皱的损害。
③抓痕:为搔抓or摩擦所致的真皮or真皮浅层的缺损。
常呈线状,点状缺损,可有血痂。
④糜烂:表皮or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浸润面。
愈后不留瘢痕⑤溃疡:皮肤or粘膜深层真皮or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表面有浆液,血液,脓液等,底下有坏死组织。
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⑥裂隙:皲裂,多发于掌跖、关节部位及口周、肛周等处。
皮肤的线条状裂口,可达真皮,伴有疼痛,出血。
常由于局部皮肤干燥or慢性炎症引起的皮肤弹性减弱or消失,加外力牵拉导致。
⑦痂: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及脱落组织混合干涸而凝成的附着物。
⑧苔藓样变: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似皮革样。
是由经常搔抓或摩擦使角质层及棘层增厚,真皮产生慢性炎症所致。
⑨萎缩:皮肤组织的一种退行性边所引起的皮肤变薄。
发生于表皮,真皮or皮下组织。
⑩瘢痕:为真皮or真皮以下组织的缺损or破坏,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
光滑无皮嵴,皮沟,无毛发。
第五章皮肤病的治疗和护理(重点:外用药的治疗原则;糖皮质激素作用及用法;皮肤的一般护理;常用换药法)一.内用药物:1. 抗组胺药:① H1受体拮抗剂:第一代: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定,酮替芬,多虑平;适应症:瘙痒性皮肤病;副作用: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抗胆碱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者慎用;第二代: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阿司咪唑,咪唑斯丁;优点:吸收快,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仅有轻度嗜睡作用,抗胆碱作用小,作用时间长。
适应症:瘙痒性皮肤病。
② 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作用:对抗组胺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胃液分泌;适应症: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征等;副作用:头痛、眩晕、长期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阳痿、精子减少等;2.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和用法:(1)作用:抗炎,免疫抑制,抗毒,抗休克,抗过敏(适应症: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性疾病);(2)用法:应根据疾病种类,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①治疗阶段:用量要足。
小剂量(泼尼松20~30mg/d,接触性皮炎,急性荨麻疹);中剂量(30~60mg/d,自生免疫病);大剂量(60mg/d以上,严重)②维持阶段:剂量减至很小时,可维持很长时期。
③停药阶段:剂量已经很小,可以考虑停药。
(3)超大剂量:冲击疗法。
作用:抑制粒细胞聚集和T细胞白介素-2受体的表达,长期抑制NK细胞活性。
用于: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SLE伴脑损害,严重肾脏疾病。
(抢救危重症)(4)副作用: 1 感染;2 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3向心性肥胖,多毛,萎缩纹;4 水,电解质紊乱;5 骨质疏松; 6兴奋心肌,神经,可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的病情;(了解)3.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结核药、磺胺类;(了解)4.抗病毒类: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剂。
(了解)5.抗真菌药:灰黄霉素、两性霉素、5-胞嘧啶、唑类(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碘化钾。
(了解)6.维甲酸类药:抗皮肤角化异常药。
(了解)7.免疫抑制剂:CTX、MTX、硫唑嘌呤、环孢菌素A。
(了解)8.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干扰素、转移因子。
(了解)9.其他:氯喹、氨苯砜、维生素类、钙剂、雷公藤。
二.外用药的治疗原则:(1)正确使用剂型:根据皮损特点选用。
(溶液or软膏,乳剂等……)(2)正确选择药物:据病因+病理变化+自觉症状 (化脓性-------抗细菌药;真菌病-------抗真菌药;病毒感染-------抗病毒药;角化不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角质剥脱剂;变态反应-------抗组胺;瘙痒者-------止痒剂)(3)注意事项:有无药物过敏史;浓度适当;考虑年龄,性别,患病部位;用药方法;不良反应。
三.物理治疗1.电疗;2.光疗;3.微波;4.冷冻;5.水疗;6.放射疗法。
四.皮肤病的一般护理:(1)关心患者,针对不同的思想情况,解释工作,让病人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作息。
(3)手部的清洁卫生。
(4)传染性疾病,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5)认真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五.常用换药法:(1)皮损面积大,一般情况较好者——淋浴。
(2)肛门、会阴——坐浴。
四肢远端——浸泡。
(3)鳞屑、痂皮、坏死组织等先用药液浸泡—剪除坏死组织;清洗污物,可用石蜡油、凡士林、黄连素液,尽量不用紫药水等。
(4)眼、耳、鼻、口等粘膜部位不宜用高浓度药及酒精清洗,可用植物油、硼酸液清洗,并防粘连。
(5)多处糜烂者用抗生素湿贴,有浓性分泌物时须揭除纱布,清除分泌物,重新湿贴。
(6)大疱皮损,可用无菌操作法剪破大疱或将液体抽出,以减轻疼痛。
小疱可不必处理。
(7)毛发部位皮损可剪短毛发后清创、换药。
(8)溃疡处用双氧水将脓液清净,将糜烂组织剪除,再用药物。
第八章病毒性皮肤病重点:带状疱疹的诊断和治疗;单纯疱疹和疣的临床表现1. 分类:1.新生物型(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皮疹呈疣状增生)2.疱疹型(多疱疹病毒和痘病毒引起,基本病变水疱:水泡,单纯疱疹。
)3.红斑发疹型(RNA病毒引起,红斑,丘疹为主:婴儿玫瑰疹,麻疹,风疹,传染性较大。
)2. 单纯疱疹(HS):由HSV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以群集性小水疱为特征, 以口周、鼻腔、外生殖器为好发部位,有自限性,可反复发作。
(人是HSV的唯一自然宿主,不产生永久免疫) ;【临床】1. 口唇疱疹(复发型),好发于口周,鼻腔,外生殖器。
灼热,瘙痒→潮红→红斑基础上群集性米粒大小水泡或丘疱疹→疱液清澈易破→结痂痊愈,无瘢痕(7~10d)2. 口腔单纯疱疹。
多见于1~5岁儿童,青少年。
口腔群集性小水泡,浅表溃疡,痛明显。
全身症状。
3. 生殖器疱疹:HSV-II,性传播。
【转归】自限性,易复发;【诊断】临床表现+疱底物病毒培养或染色。
【治疗原则】抗病毒,缩短病程,防感染或并发症,减少复发;3. 带状疱疹(缠腰火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人是唯一宿主)引起的以群集性小水泡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明显神经痛为特征的皮肤病,多见于成人。
【临床】1.前驱症状:轻度发热,全身不适,皮肤灼热,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