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爱是师德灵魂

师爱是师德灵魂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有人认为教师就像船艄公一样,几年一轮回,一届学生从高一的满怀期望到高三的如愿以偿,从学校毕业后,新一届学生又来到你的身边。

但我觉得自己和艄公有区别: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操作,我们面对的是具有思想、存在差异、生龙活虎、充满朝气、可塑性强的鲜活对象,他们会让你的工作,充满酸甜苦辣。

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

因为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

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性、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

她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学习困难生和思想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我一贯坚持“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的教育原则。

在实践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育尝试,体现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

一、宽容对待人
用友善与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家长,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对那些思想抛锚和存在问题的学生,如果你能理解与宽容,会让他们从心底里去反思与悔悟,达到的教育效果不比暴风骤雨般的对学生狂轰滥炸的效果差。

作为教师,会随时受到误解与委屈,但我不太计较,我愿意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和感化学生。

我曾经带过一
个学生,她一直较随意和散漫,对班主任教育不是很配合,经常迟到、不拘小节,自由化倾向比较突出,其家长非但不配合,反而对老师的严格管理很不理解,多次要求我把握“轻重缓急”、抓好小孩学习才是根本。

家长来学校关心的只是小孩的成绩,至于思想表现、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基本不管。

甚至在一次交流中情绪非常激动,并当着很多老师的面在办公室与我大吵大闹,我从未遇见过这种易冲动和任性的家长,当然也感受到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对小孩成长的危害性。

面对家长的无理取闹,我十分生气,也非常委屈。

但最终克制了,并告诫自己不要因为和家长的不和谐而将消极情绪转嫁给学生,在后来的近一年时间里,我仍然从大局出发,坚持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育人准则,没有因为家长的不理智而放弃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和关心,并特别注意在和该生交流时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策略。

有此经历,让我体会到:面对学生的错误和工作上的不顺,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学生,我们要少一些埋怨、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点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

二、以情感化人
作为老师,应该用真情去唤起学生的信任和真心,以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和思想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和帮助。

有一个学生在初中时成绩很优秀,但习惯却很成问题,考入我校后从军训开始就我行我素、生活散漫、崇尚自由。

因学校管理严格且又一视同仁,他很不适应南开的学习生活,也受不了校规班纪
的约束,家长也生怕小孩受苦,开学仅半月就决定转学回原来学校。

学生离开南开后,我总有些失落与不安,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学生离开了南开就能健康成长、顺利发展吗?他会后悔吗?难道他的问题就不能解决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坚持和其家长联系、询问和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亲自和这个同学通话交流,了解他的思想、倾听他的感受、提出我的看法……也许他们开始的做法也有些唐突,也许回到原来的地方条件并不理想,也许学生自己开始反思了,更有可能是我的主动联系让他们有台阶可下……居然不到半个月,该生又重回南开了。

他回来时承诺:要尽快适应新环境、改掉不良习惯、乐意接受老师批评意见。

通过这个同学的事例,让我感受到:面对问题学生,老师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抚慰他心灵的创伤,深入生活、了解疾苦。

教育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这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学生自然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爱护,把老师对他的表扬看作是鼓励。

坚持下去,肯定会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三、真心帮助人
用真诚和爱心去感染学生,深入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疾苦,解决实际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真,时时有爱”。

一个成天忙于体育训练的体育尖子,学习基础很差,即使想学好也会因疲惫不堪而力不从心。

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她在教室睡着了,我关切地提醒她多穿衣服,不要感冒。

她很感激的看着我,并若有所思。

从那以后我发现她上课很认真。

在一次她给我的新年贺卡中,她写到:“我
现在一直只坚持上了每一节化学课,即使是有时无法听懂,因为还没有老师这样关心我,”。

我看后很感动,也很感慨:只要老师是真心的关爱学生,他们一定会进步,也知道感激老师。

教师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好“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学生对你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四、以理说服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一些态度强硬、铁面无情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是很容易作到的,但真的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你的教育和帮助,却是很费心思的。

特别是对待学习困难和思想后进生,他们是一个群体,做好他们的工作,对班级建设非常重要。

我坚持对他们不歧视、不反感、不回避,而是充分信任,注重引导,耐心说服。

我总结出了“抓反复、反复抓”的“差生”教育模式,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德育手段。

我所带过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被剥夺学习的权利,即使是当时最令人头疼的学生,而现在他们在社会各阶层都发展不错。

我认为:开除一个学生很简单、也很实际,似乎也很必要,但教育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才、都发展,他们的问题只是阶段性的,老师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度过难关,当他们成人后怀着一棵真诚的心感激你的时候,你会感到欣慰和幸福。

任何班级都会存在“问题差生”。

对他们的转化工作也就是一项复杂、细致和反复的系统工程。

要教育和转化他们,就必须消除他
们的心理障碍,保护和尊重他们的自尊,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帮助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进取心,树立自信心。

五、以质培育人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对优秀的学生,我严格要求,从不放任,我要他们不但学习出类拔萃,更要懂得如何做人,还要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而谦虚好学、不断进取。

那些“中间力量”,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我会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真心的帮助、全面的关心,帮他们找长处、查劣势,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循序渐进。

对“学习困难”和“思想问题”学生,我首先要理解他们,作为学校的“弱势群体”,他们渴望进步,更希望得到关注,我对他们总是做到关心、热心、细心和耐心,不摆“冷面”,不吹“冷风”,不给“白眼”,想方设法促其自强不息,迎头赶上。

要关心一个优生很容易,而要真诚的对待一个后进学生往往很困难。

但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全人格、身心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是我德育工作的重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我为师的理念。

如果说教师要具备高素质,要与时俱进,就我自身的实践表明:应该是具有崇高的师德、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适用的管理技能、健全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对学生博大的爱。

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熔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密钥。

”师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师爱
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师爱是神笔,可以点石成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