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等教育现状(一)多元、公平、合作和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在1998年举行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十年之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0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的主题为“高等教育新动力,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
(二)凸显高等教育公共产品属性,政府责任加强传统西方社会通常将高等教育界定为可交易的消费品,然而,在过去十年以来,各国更强调高等教育本身的价值,加大了政府的投入。
(三)关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同时,地区参与不断加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更是国际社会的建设者和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为世界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资源。
(四)世界各国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建立自己的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另外,扩大教育机会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了挑战,确保教育质量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各国正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方式来保证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并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大力建设并推广质量文化。
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世界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速度规模,资金筹措、结构形成等方面。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高等教育化、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
要办好当代大学启示,高等学校必须走开放办学,走国际化的路子;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必须加强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为社会作出贡献。
美国教育现状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规模与容量仅次于中国,但美国高校的入学率却远非中国所能企及:美国共有各类高等院校3000多所,美国的大学汇集了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44%经常被引用的论文,都出自美国的大学在美国,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口比例高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留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据悉,仅仅中国每年奔赴美国留学的人数都达数万人(公立,私立)。
美国高等教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富有、国人的重视,体制方面的促进作用,和实用主义的治学传统。
首先,美国学生的平均教育费用远远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品均水平。
其次,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捐助使教育经费充足。
美国高等院校半数以上是私立的。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高校教师在职期间竞争十分激烈,教师开设的课程如果在两个学期内选修学生人数达不到最低标准,就面临着被校方解聘的可能。
1.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高等教育速度、规模增长速度。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近40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1960年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300万人,1970年增至2800万人;1980年达到4600万人,比1970年增加了64%;1990年为6500万人,是1980年的1.41倍;2000年猛增到7900万人,2025年达到1亿人。
[1]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1%,其次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7.2%,南亚和西亚地区为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1%,中欧和东欧地区为5.0%,北美和西欧地区低于1.9%。
高校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北美和西欧地区从1991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70%,同期,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
1995~2004年,OECD国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和希腊的高校学生数增长了一倍多,智利、斯洛伐克、墨西哥和韩国增长了50%~100%,仅有西班牙的高等教育绝对学生数是负增长1.2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多元化。
1.2.1加大政府投入。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近一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投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到2006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大约是2.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1.2.2吸纳社会资金。
在一些国家,高等院校通过针对一定的政策目标组织实施项目,如引入创新课程、改进管理实践、增强与周边社会的合作得到相当数量的公共资金。
1.2.3收取学费。
近年来,不少国家通过收费和增加学费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来源,还有的通过科研商业化和机构设施与人员使用的商业化,进一步调动起私人资源。
1.3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非传统大学的发展和教育课程的多样化。
三是新型的学习和传授方式更加多元化。
此外,大多数国家学生群体的社会经济背景、种族和前期教育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2.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趋势2.1高等教育普及化。
2.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2.3等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主张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2.4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4.1留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2.4.2课程的国际化。
2.4.3教师的国际交流。
2.4.4国际合作研究。
2.5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3.几点启示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我认为要办好当代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真谛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3.1高等学校必须开放办学,走国际化的路子(宽进严出)。
3.2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
3.3高校必须加强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为社会作出贡献。
两会:关于高等教育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代表,市教委主任靳润成代表昨天在签字仪式现场接受了记者专访。
“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凸显了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信心决心。
”苟利军代表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是天津高等教育的领头羊。
如果说去年部市合作为两所学校的跨越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开辟了广阔空间的话,那今年共建协议的签署和实施,就是为两所学校提供全方位支持,启动迈向一流目标的强大引擎。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
新年伊始,各项教育政策的出台,力显政府推动教育改革的决心。
每年全国两会,教育问题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哪些问题最值得关注?聚焦2011两会:高等教育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热点一:创新人才培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大师?”毋庸置疑,创新人才的匮乏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钱学森之问”仍是目前高校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引领。
靠什么孕育“大师”?拔尖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又在进行着怎样的创新?“拔尖计划”:19所中国顶尖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一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透露,为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已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目标锁定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刘桔说,将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热点二:大学生就业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已创新高;2011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60万,再创新高。
就业压力之于大学生不断升温。
2010年12月15日社科院发布了《2011年社会蓝皮书》,称就业形势较金融危机时有所好转,但是劳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还是同时并存,大学生就业仍是难题。
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从曾经对理想的追寻,变成了生存的挣扎。
生存,成了这些象牙塔中的学生们,一出塔门便不可回避的残酷考验。
王越群(民进陕西省委委员,山西省政协委员):建立高校专业发展与淘汰预警机制建议政府各部门都来支持大学生就业,仅靠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是不够的,劳动、工商、金融、统计各部门也需要参与其中;大学毕业生应该客观看待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自身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做好应对就业困难的心理准备。
如果第一时间找不到工作,可以以就业见习的方式锻炼自己。
高校要大胆改革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传统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建立高校专业发展与淘汰预警机制,并在对各高校每年就业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年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提出黄牌预警,对连续3年低于50%以上的专业进行淘汰。
相反,对于就业率高、市场需求好的专业,有计划地进行适度扩招与建设,以尽量减少就业的叠加与沉淀现象。
鼓励和支持各类大中型企业与高校联合投资进行专业建设,企业与学校签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使用合同。
热点三:自主招生(拓宽招生渠道)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首先是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
从2009年北大校长推荐制成为焦点,到今年“北约”“华约”“卓越联盟”三足鼎立,自主招生受到公众的空前关注。
热点四:考研热(社会需求要求高严出)从2011年报考人数看,考研竞争更加激烈,但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够完善也遭诟病。
热点五:高校反腐武汉大学原副校长、副书记双双受审,引发大众对高校腐败的新一轮关注。
南京工业大学副研究员孙义在对全国高校已发生的腐败案件进行梳理后认为,当今中国高校困惑于一种现实:“高校反腐败的力度在逐年加大,而腐败烈度却逐年升级。
”高校教学经费来源已从过去的单一渠道转化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
高校开始频繁参与市场经济,基建规模逐渐扩大,且在工程建设、设备物资采购、招生录取等方面拥有的自主权越来越大。
1大学应试教育怪圈的成因1.1 大学应试教育怪圈的表现形式1.1.1 僵硬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特别是外部灌输性知识的学习,过分重视应试技能,教学方法主要是机械训练,严重忽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忽视学生自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对未来而设计自己的今天[1]。
当前教育体制沿袭的仍是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激励,过于依赖各种测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