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1X年监督工作计划,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报告。
为配合常委会做好审议工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由常委会副主任覃瑞祥带队,于201X年3月至4月赴南宁、玉林、贵港、梧州、百色、河池等市及所辖部分县(市)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深入了解有关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组还组织赴湖北、四川省学习考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4月上旬,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听取自治区工信委、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部门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成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时期提出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十二五”初期印发《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确定了农业产业化“339”工作目标,重点做强蔗糖、畜禽、速丰林3个千亿元产业,壮大粮食、水果、蔬菜3个五百亿元产业,培育桑蚕、油茶、优势水产品、花卉、草食动物、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奶水牛、农业生态旅游9个百亿元产业。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制定各项具体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我区农业产业化取得长足发展,为推动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目标有望较好完成。
(一)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传统产业稳步发展。
201X年粮食单产实现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创15年来最高水平;糖料蔗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木薯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香蕉、荔枝、龙眼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五位,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八位;森林覆盖率达62%,居全国第三位,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1%,居全国第一位。
二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5%以上,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位。
截至201X年底,累计建设休闲农业景点和农家乐旅游点3700多个,接待游客3600多万人次,产业总收入148.3亿元。
森林旅游201X年实现产值200亿元,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最大的增长点。
三是优势产品、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近年来,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步伐,通过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拓展产业链条、打造区域优势品牌,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目前,全区拥有2个国家级和7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下,我区养殖业初步构建了“四带四区”的发展格局。
(二)产业经营组织不断壮大。
截至201X年底,全区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6377个,销售额2239亿元,相当于201X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的60%。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201X年,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从201X年的1180家增加到1596家,增长35.3%。
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31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10 家,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000多家,初步构建起重点龙头企业梯队。
龙头企业已成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农业产业化“339”工程确定的15个产业,都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蓬勃兴起。
截至201X年底,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5万家,出资总额221.8亿元,实有成员超过76万户;全区家庭农场发展到2000家。
(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增强。
各地不断探索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与途径,努力把经营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带动农民增收。
一是通过订单关系带动农民增收。
各地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经营组织与基地农户签订产品保价收购合同,并为基地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扶持、技术指导等。
201X年全区龙头企业订单带动农户300多万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比如,广西雄达米业有限公司实施“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每年为4万多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二是通过出租方式的土地流转关系带动农民增收。
截至201X年底,全区累计流转面积678万亩,占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20%以上。
在土地流转总面积中,出租方式占60%以上。
广西金穗集团每年支付土地流转金6000多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4570万元,基地农户增收显著。
三是通过入股方式的土地流转关系带动农民增收。
XX县巴平村小规模探索了农户土地入股公司的模式,经营组织和基地农户按股分红,增收激励机制更加充满活力。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较好保障。
农业部201X年例行监测情况表明,我区蔬菜样品合格率为96.7%,水果样品合格率为90.0%,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201X 年对餐饮服务环节农产品抽检,我区猪肉、鸡鸭肉和牛羊肉合格率为96.79%,鱼虾、贝类合格率为88.34%。
近年我区没有发生过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顺利举办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都得益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监管能力和认证等方面的完善提高。
一是在监管制度方面,农业部门监管机构已实现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水产畜牧兽医部门监管机构已实现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覆盖,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在监管能力方面,农业部门检测机构已实现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覆盖,并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区各市县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数据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实时性监测。
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已建成自治区、市、县三级检测体系,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三是在认证方面,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取得较好成效。
截至201X年底,全区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25个,绿色食品162个,有机食品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3个。
(五)农产品流通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农产品市场网络逐步完善。
目前,我区已基本建成以大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中小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支撑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
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建立。
二是农产品产销地对接、农超对接取得较好成效。
自201X年我区被列为“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省区以来,共建设24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项目、6个农产品销地交易配送专区项目、10条产销商流链条,基本建成“南菜北运”产销链条。
积极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产地建立长期、稳定的采购关系,有力地促进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直供直销。
三是农产品展销、促销活动十分活跃。
自治区和各地通过举办“广西特产行销全国”系列促销活动和建设广西特产展销中心等方式,较好地向外界推销我区的农产品。
各地还利用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经营手段促进产品销售。
据统计,201X年我区电子商务成交额2100亿元,相比201X年的1266亿元增长65.9%,增幅高出内地平均水平40多个百分点。
广西XX县平原农牧有限公司通过淘宝店销售沙田柚等产品,网店年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二、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我区农业产业化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省区相比、与中央提出的农业现代化要求相比,仍差距不小,集中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仍较弱小,优势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难度仍较大等。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
一是知名大企业少。
我区缺少领军全区甚至全国现代农业的大企业,目前仅有1家企业产值过100亿元,1家产值超50亿元。
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的龙头企业较多较大;欠发达地区产业开发难度较大,龙头企业较少较小。
三是抵御自然、市场和政策风险能力弱。
企业以传统种养居多,基地设施化水平不高,产业链短,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不掌握行业话语权,易受自然灾害、价格波动、政策变动的影响,如近年的禽流感致使一批养殖企业一直在困境中艰难求存。
(二)知名品牌少,市场认可度不高。
一是特色产品品牌少。
许多特色产品有口碑无品牌,特却不优,如我区的柑橘、沙田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区内虽知名度较高,但由于缺少品牌,出到区外就少有人知晓。
二是品牌不突出。
已形成品牌的产业,同质产品多,众多中小品牌混杂发展,如我区蔗糖产业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100多家糖厂各自为战,没有一个品牌能打响,连广西人都说不出本土糖品牌。
相较于已在全国打响的“四川泡菜”、“贵州茶叶”等品牌,我区目前尚无区域性、行业性的统一大品牌,产业优势没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场效益。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带农增收力度不大。
一是农业“接二连三”不足。
与农业产业配套衔接的加工、流通、餐饮服务业等没能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精深加工严重滞后,我区蔗糖、桑蚕、果蔬等多个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但以销售原料或初加工产品为主,产业大却不强。
蔬菜采后处理加工率仅15%,水果初加工率不到20%。
田阳小番茄今年不好卖,没有加工做保障,只能大量烂在地里。
二是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够强。
企业与订单农户之间主要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合作层次仍较低,农户增收空间较小。
以水产畜牧业为例,我区水产畜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含订单)方式占65.3%,合作方式占16%,股份合作方式占5.2%,其他方式占13.5%。
(四)企业融资难,产业生产要素流失较严重。
一是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
多数龙头企业贷款需求缺口较大,企业贷款利息基本在7、8厘,有的甚至在一分以上;企业大多只能贷到短期借款,手续繁琐,而且越急需资金周转就越难贷款。
二是财政扶持相对较少。
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专项从201X年至今都是每年5000万元,而201X年全国省均产业化专项已达1.3亿元,市、县资金扶持力度更弱,不少市每年至多安排二、三百万元。
三是征地用地难。
农业企业难以拿到足够指标,甚至拿不到指标,而且征地手续多审批慢。
四是人才和技术缺乏。
缺少各类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科技研发人才,企业和产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造成以上问题和困难,有我区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较薄弱、近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外市场波动加剧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深刻。
首先是没有充分领会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对农业产业化在扶贫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定位高度不够,推进措施不力。
其次是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认识不足,对农业多功能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了解不多,重生产轻加工,满足于鲜销、卖原料,片面追求扩大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