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录入时间:2010-1-26
——市妇联“父母大课堂”11月公益讲座成功举如今的孩子,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不少是在“蜜罐”里长大,在学校吃饭要高标准,住宿要带洗澡间的公寓,放学回家后不是上网聊天,就是同学聚会,有的甚至做作业让老师逼急了就花钱找人代做,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这让很多的家长都深感忧虑和不知所措。
如何能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去珍惜和感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为此,成都市妇联于11月22日下午,邀请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特聘专家、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教授在成都图书馆举办了题为“如何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的主题讲座。
什么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讲座一开始,游教授就给出了简单而通俗易懂的解释,即,吃苦耐劳精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去解决自己应该和可以解决的问题。
他说,中国家长的教育特点是重智育、轻德育,只有当孩子出了道德问题时才开始引起重视,而最终还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解决。
他提出,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很难让孩子学会吃苦耐劳。
游教授以良好道德教育促成孩子走向成功的案例,以及重视成绩与重视道德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的成长对比案例警醒家长,一定要重视道德教育,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本身就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
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应主要关心哪些方面?游教授强调,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对父母、伙伴等要有礼貌,心中装有他人,随时为他人着想。
第二,助人为乐。
让孩子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善待他人。
第三,和谐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和谐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和沃土。
家长应该怎样做?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家长应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
学会倾听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表白和解释的机会,然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是家长应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给孩子做的机会。
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个人卫生的处理到家务的责任分担,锻炼其劳动技能。
三是家长应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家庭环境中,夫妻间相互尊重,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坚持不断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书香氛围,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讲座中,游教授将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家庭道德教育做对比,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在座的家长享受了国际化家庭教育的饕餮盛宴。
讲课结束之后,家长们的踊跃提问,讲座推迟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家长因为图书馆闭馆而不得不离开,他们表示,游教授的课与时俱进,既介绍了国外家长的优秀做法,同时又提醒我们及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
度。
以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孩子,尊重他人,在生活中磨练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