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
作者:新闻中心文章来源:市委宣传部点击数:61 更新时间:2006-2-16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
胶州秧歌、又称为“地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但它既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而是以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征点缀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对北方民间舞蹈以及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在宋、明年间,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市,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之一,是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传当时有外地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市东小屯村定居,他们用唱民间民俗小调加舞的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雏形,后经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至清乾隆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并出现了秧歌队的组织者“秧歌爷”,“秧歌爷”每年定期以“安锅”的形式培训学员,排演秧歌,由此而产生了以口传身授为半职业的秧歌教师,使胶州秧歌得以传承与规范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师承秧歌。

据史记查清的已有
代传人,每代传人都有着不同的贡献,不断丰富了舞蹈语汇和风格,逐渐完善了胶州秧歌的表演程式。

到清咸丰年间,已形成了一种独立完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清咸丰年一位进士,全国著名文人宋观炜,幼年在胶州观看胶州秧歌后,写诗形容曰:“击琅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谱求。

”他为所见到的胶州秧歌中所登场的人物从服装、道具、舞姿都写诗做了细腻、生动、逼真地描绘。

为我们了解胶州秧歌
的兴盛和发展,找到了极有力的依据,它的艺术魅力,在三百多年前已被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秧歌的风格特征
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它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体态的“三道弯”也不乏少见,但它既不同于动作平稳,柔弱无骨的傣族民舞的三道弯,也区别于轻巧玲珑,潇洒利落的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所呈现的“三道弯”,是在人体舞蹈的过程中,由胸、胯、膝三个部位而形成,而这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动作运行时,上部(胸)以舔、抖、推,中部(胯)以提、沉、移,下部(膝)以蹍、、曲九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通过头(颈)、胸、腰、胯、膝、臂、肩、手、脚九个部位,在同一拍节奏中,呈现出不同的体态,表现出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形成时而产生的上下左右不同的十八个优美姿态,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舞蹈体态倍感婀娜多姿。

使其风韵独特,具有妩媚别致的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秀秧歌艺术进校园
胶州秧歌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已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文化干部的努力下,不断挖掘整理,使胶州秧歌呈现出应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五十年代至今,胶州秧歌被我国艺术院校列为教材,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三军文艺工作者及国外留学生做了传授,使胶州秧歌的精华融进了大江南北的艺术创作中,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开场舞蹈“葵花向阳”,到现代舞剧《沂蒙颂》的主体动作,乃至全国各地舞蹈创作中被广为引用的大量舞蹈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