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央视主持人大赛》文艺类总决赛文稿合集

《央视主持人大赛》文艺类总决赛文稿合集

《央视主持人大赛》文艺类总决赛文稿合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文艺类总决赛金奖:蔡紫银奖:尹颂、张舒越铜奖:李七月、李莎旻子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第一轮三组两两对决2分钟模拟主持文稿第一组题目关键词:沙、青春、家书张舒越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闪亮的名字》大型公益晚会的直播现场,我是主持人舒越。

欢迎各位。

在我们这方舞台上,我们认识了一个又一个闪闪发光的中国人。

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90后女兵的故事。

提起女兵大家会想到什么?提起在沙场上做女炮兵,大家又会想到什么呢?这个人叫袁远,1996年出生,从军五载,两立战功。

从一名准空姐到现在中国首个女子炮兵班的班长。

她用自己的拼搏书写了无悔的青春。

在西藏地区做女炮兵,常年与风沙为伍,雪山作伴。

姑娘们的脸上都晒出了高原红,可袁远却说:“这是她青春最好的底色。

”正是她们的坚守让她们的青春充满了意义。

到现在袁远已经有四年没回家了。

在她第一次穿上那身军装前,爸爸给她带来了一封家书。

那今天在我们《闪亮的名字》的舞台上,袁远将为大家分享这封家书。

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掌声有请袁远。

李莎旻子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旻子说》。

今天要说的这个故事呢,和信有关系。

因为对我们的主人公八十三岁的李泰山爷爷来说,他一辈子可能都在等一封信。

小时候没有别的亲人,他和叔叔李孝勇相依为命,陪他长大。

可是呢,叔叔却因为自己的原因在他九岁的时候搬家去了国外,所以叔侄俩唯一的联系就是写信了。

还好在那个见字如面的年代,一字一句、字字箴言、句句你我。

所以他们就靠书信的方式记录着青春、生活、还有彼此的思念。

可是有一天,很残忍,连这唯一的联系都断了,因为泰山爷爷不小心把寄信的地址弄丢了。

所以叔侄俩这个时候就好像散落天涯的风沙一样,彼此谁也找不到谁。

所以泰山爷爷找到我,他说:“我都八十三岁了,我走不动了,可是你能不能够帮我去看看、去找找,看看他过得怎么样。

我还想再给他写一封信。

”好消息是我们完成了这个任务。

当我把一封家书,迟到了三十年的家书,从澳洲带回泉州的时候,我看到了泰山爷爷颤抖的双手,还有他的眼神里有期待又害怕。

我不知道这封信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对老人的意义。

我想那就是一辈子的寄托。

其实今天最想问的还是大家,您上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啊?是什么时候?记不起来了吧。

有人还有写信的习惯吗?所以听了今天的故事以后,别吝啬,记得用写信的方式寄托您的想念。

况且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一直在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吗?我在这儿也等着您的来信。

点评:董卿:我很欣赏舒越在这一轮的讲述。

应该说你很快地抓住了这三个词之间的关联。

可能很多的选手或者说观众也会觉得有点诧异。

这三个词我们要讲什么呢?我们怎么去构架我的整个讲话的一个结构呢?在我看来,真正的关键词只有一个。

当然你可以把它锁定在“青春”,你也可以把它锁定在“家书”,这将成为你之后讲述的一条主线。

这三个词当中还有一个词是意向词。

我认为刚才的这道题目里的意向词是“沙”,比如说“黄沙百战穿金甲”、“风里卷黄沙”、“黄沙万里昏”等等。

它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遥远、是艰苦、是陌生、是偏僻。

那么如何把这个意向和你锁定的那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青春”结合在一起?舒越做到了。

她找到了一个女兵,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人物,把它勾连起来。

当然最后如果能够在“家书”上再做那么一点文章,那就完美了。

我第一次在校园里接到我父亲写给我的信的时候,我当时就落泪了。

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把它再融合进去那就太好了。

相对来讲旻子这两分钟的讲述,能感受得出来你是略微有点慌张,在应对这道题目上面。

你找了一个你相对比较熟悉的故事,但是呢关联性并不是很强。

没有一个很突出的主题展现在大家面前。

所以相比较而言舒越更切题一些。

康辉:我真是觉得《主持人大赛》是一所特别好的学校。

因为我们眼看着这些选手一步一步、一场一场地比赛,逐渐地在成熟和成长。

而这一点呢,在年轻的张舒越身上我觉得体现得更明显。

面对非常陌生的这样三个词的时候,她能迅速找到一个关联,这说明我们的选手平时是有储备的。

李莎旻子,我曾经说过,你每次走到台(上)来我都能感受到你的热情。

希望给你提的一点建议就是逐渐地能够找到如何控制自己这个热情,找到更好的一个分寸。

第二组题目关键词:列车草原妈妈李七月这是一辆从中国开往德国的列车,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

在我们的栏目的筑梦“一带一路”系列报道当中,我们曾经拍摄了一位很普通的铁路工程师,他叫张强,这个小伙子,他来自草原,他拥有草原人特有的忧伤的气质,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问他,你修“一带一路”上的铁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时候,他就说“想家”别的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可是同样是修铁路这件事,我们把目光回到一百多年前,你就会发现,如今中国的铁路人已经早就不是一百多年前,前往北美的那一批朝不保夕的华工了,而我们的栏目当中所报道的这些六千万海外华侨华人,他们如今是铁路工程师,是水利工程师,他们是援外医生,他们是维和战士,他们是政界精英,他们是商业大亨,是文体明星,他们甚至是海外优质的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的缔造者,他们不一样了,为什么?这当然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拼搏,但更是因为,今天站在他们身后的是强大的中国。

我问这个小伙子,你修好铁路之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说我一定要坐着这一辆列车回家,我要把铁路沿线所有美丽的风景都拍摄下来,送给我的妈妈。

蔡紫现场的各位朋友,欢迎来到今天的《中国故事》。

人类可以发出的最美好的语言就是妈妈,在蒙语当中妈妈又被叫做额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场自然灾害席卷南方大地,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三千名国家的孤儿坐着列车,从黄浦江边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大草原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当时十九岁的都贵玛是草原的一位保育员,她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却收养了二十八名孤儿,从学喂饭喂奶粉换尿布开始,都贵玛用爱呵护这些孩子们成长。

孩子们刚来草原的时候,不适应,想家想妈妈,都贵玛就整夜整夜用草原的歌曲呵护他们入睡。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二十八名孩子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存活下来,并且茁壮成长。

都贵玛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孩子们叫她一声额吉,她感谢这些孩子,让她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快乐。

我想收养一个孤儿叫善良,收养一群三千名国家的孤儿是民族的博爱,这些国家的孤儿,“国家的孩子”和草原的额吉,共同向我们抒写了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传奇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中华儿女相互扶持的民族大爱。

接下来,请跟随我走进《中国故事》,走近“国家的孩子”。

点评:董卿:草原,辽阔,博大,沉默,宽厚,它很容易就可以和母亲那种伟大的胸怀对应起来,但是当时我在想,怎么把列车这个元素加进去呢?蔡紫真的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找到了一个典型事例,找到了典型人物。

康辉:我一听到他就要讲这个故事,我就觉得成了。

董卿:我都觉得找不出第二个比这个更合适的一个故事,能够把这三个词那么有机的关联在一起了,而且你的故事讲述的也非常的清晰,如果你能再增加一点新闻元素,因为在国庆70周年,这位老太太是刚刚获得了“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整体已经很完美了。

七月今天的形象和之前的每场都有点不太一样,如果说你之前可能更多的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清淡的感受,今天突然变得有那么点奔放了。

但讲述依然很稳,也很完整,只是在故事性上面可能相比之下略微欠缺一点,其实草原除了它真的博大之外,它也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一年又一年的成长和生长。

康辉:包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也是妈妈的一个意象。

撒贝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董卿:“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也是王维《山中送别》当中的一句,我就觉得二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选手,无论谁胜出,其实都要向你们表示祝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就是希望能够继续看到你们在这个舞台上能够绽放出你们的光芒。

康辉:七月呢,今天再次让我看到了平时的储备,包括你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的这种能力,真的是非常强。

刚刚董卿老师说到了,这一段的讲述,觉得确实故事性上面欠缺了一点,这个的确是。

而且我觉得你没有在开始的时候像蔡紫一样,先给我们设置一个节目的场景。

为什么设置一个节目的场景好?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场景,我们就有了更明确的讲述的主题,包括这句话到底是对谁讲的?我们希望谁来听?所以这确实是刚刚两分钟里面的遗憾的一点内容。

蔡紫今天真的非常好,我一听到你一讲都贵玛妈妈的故事,我就觉得就成了,而且这故事真的讲得非常地好,非常地完整。

两位真的都是我们这个大赛非常优秀的选手,而且我能够预见到未来你们的主持的道路会走的很长很远,很好。

第三组题目关键词:钢琴蝴蝶皱纹尹颂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一堂好课》,我是尹颂。

今天现场我看来到了很多年轻的朋友,我问一下大家一个问题,爱情是什么?什么样的?甜蜜的,这边呢,苦涩的,你看每个人对于爱情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的是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也是爱情。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这种爱情凄美故事,震撼我们的内心,而在我的心目当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是那个千年声声传爱恋,山伯永恋祝英台。

没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此时那时候非常悠远动听的《梁祝》有没有在大家伙在耳边响起?到这首曲子,我一定要提到一个人,她就是《梁祝》这首曲子钢琴部分的编曲者和首演者——巫漪丽老人。

我记得我最后一次看到她是在一档电视节目当中,八十多岁的巫老和我们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吕思清先生,合奏了一曲经典曲目《梁祝》。

当镜头的特写推到巫老的手上,那早已变形了的指关节,丝毫不影响在键盘上上下翻飞,弹出的每一个音符,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一样,萦绕在我们的身旁。

一个人这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当我们有一天,我们满脸皱纹,当有一天,我们老了的时候,我们能否有那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今天的《一堂好课》,让我们从《梁祝》开始。

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听故事印初心,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故事》,我是小米。

今天的节目,我想给大家讲一个老人和她的故事。

首先我想请大家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一双布满皱纹的手,在钢琴的黑白键上,用力地弹出一首首歌曲,音符从她的指尖流出。

六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十一年,一架钢琴,陪伴了她一辈子,就是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巫漪丽老人。

提到这个人,大家可能会觉得稍微有点陌生,但是一提到她的特别的这首曲子,大家一定会觉得很熟悉,那就是《梁祝》。

她就是《梁祝》的钢琴部分作曲者,也是梁祝的首演者。

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最后变成蝴蝶双双飞去,相伴一生一样。

音乐和钢琴陪伴了巫漪丽老人,整整一生,那么今天的故事,我们将从一个VCR(短片)看一看巫漪丽老人生前的故事,一起走进《梁祝》故事当中,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