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课程大纲)
讲师简介:缪文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济南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
先后在青岛市政府和高校工作20多年,曾担任处级领导干部十几年。
国学功底深厚,领导力实践经验丰富。
擅长讲授中国传统领导力、曾国藩领导力等课程。
一、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创办湘军,挽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创了“同治中兴”之局,是清王朝文臣封武侯第一人。
他倡办洋务,践行学习西方之先,有意无意地挣破束缚自身的社会罗网,成为同时代人中敢于直面西方文化的先行者。
虽然近代以来,曾国藩备受争论,但他的事功,仍然得到了诸多军政文化名人的推崇。
从一个偏僻的农村走出来,并封侯拜相,建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事业,殊为不易。
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位极人臣,谤满天下,也誉满天下。
如果从现代企业视角来看,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卓越的职业经理人。
置身于一个经营每况日下、内部管理山头林立,内耗严重,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而他能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成功冲破各种藩篱障碍,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中流砥柱,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韧性和个性。
而与职业经理人可以跳槽不同的是,曾国藩没有选择,读破万卷书,只能“货与帝王家”,别无二处。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的奋斗史,限制条件更多,更苛刻,偶然性的因素更少,而来自于他自身修炼的必然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第一,善于学习。
第二,意志坚定。
第三,修身养性。
第四,任用纳才。
第五,知道进退
三、曾国藩的用人理念
曾国藩成大事,用人方面就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成大事就是“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一个好汉就要三个帮,其实更多的人才聚拢在你的身边,就能够延长你的智慧,弥补你的不足,这也是帮助你打天下最重要的一点,第一等人才不能得到,在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当中慢慢的训练,使他们达到第一等的样子,所以属于以多的人才,以多得助手成大事第一要事。
曾国藩把人才划分为三类:第一等的人才和第二等的人才,以及第三等的人才,经常讲,第一等人才就是可遇而不可求,花多少的重金就很难找到第一等人才。
天下人才更多是属于第二等人才第三等人才,但是第二等人才和第三等人才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能够达到第一等人才的。
依据的标准是深沉厚重,魅力十足这是第一等人才。
不拘细节,磊落豪雄,实力行超乎众人、这是第二等人才。
聪明绝顶,辩才无碍,就是第三等人才。
首先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里面讲过曾国藩自己能够立得住,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是曾国藩主要得成功之处,也是用人基本理念。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只有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给雄鹰以蓝天,给猛虎以深山,才能让人才尽心尽力,忠心报国,建立功业。
一个是英雄人物,无论再多么伟大,没有一个团队就无法做大的事情。
四、曾国藩的识人之道
曾国藩最擅识人。
李鸿章称曾:“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左宗棠自愧“知人之明”不如曾。
识别人的方法有很多,但就识人者的态度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仰观式,一种是俯近式。
仰观式就是等人上门,居高临下,不注重亲自接触、观察,听从下属、亲朋介绍,以好恶、私情、关系论人,其结果是任人唯亲。
俯近式是一种务实的识人法,领导者主动和下属接触,了解情况,掌握其特点,以公心论人,以原则衡人,以客观待人,其结果是任人唯贤。
曾国藩识人,采取的是俯近式。
曾国藩可以说是古今俯近式识人的典范,他一生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人才,切实做到“四到”:身到、眼到、口到、心到。
身到,就是经常接见下属和前来投效他的各类人员,或者走到他们中间去,听其言观其行。
眼到,就是对凡要使用的人才,一定亲自目测。
口到,就是与要认识、了解的对象谈话;心到,就是用心思考、仔细甄别,对所见之人作出判断。
五、曾国藩如何驾驭强势人才
一是扬人之善。
积极颂扬强势人才的优点,容忍与谅解他们的缺点。
二是容人之量。
容许强势下属自立门户,而不是将他们牢牢拴在自己的脚边。
三是严格要求。
也就是严绳。
帮助强势人才规范自身的行为,让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六、曾国藩如何培养接班人
接班人培养问题。
接班人不单单是政治家所要考虑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要把班接好,中国这种条件大家很清楚,看人有没有连续性有没有保障就看接班人。
许多民营企业家为此事犯愁。
宗馥莉、王思聪和刘畅的案例。
曾国藩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候把接班人培养好,这是最大的期许,当你的事业走到穷途末路或者自己要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再想培养接班人很难的,所以曾国藩是在最盛的时候培养接班人,而且把接班人培养和他的位置大体差不多的时候,曾国藩在这些方面确实做的好,他的使命是把太平天国平定下去,湘军就要解散,湘军不解散,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清朝整治对象,自己的脑袋都可能不保。
七、曾国藩的分权艺术
分权是高超的领导艺术。
善分权者,举重若轻;不善分权者,不堪重负。
诸葛亮“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大事小事亲力亲为,最后累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的这种领导方式是集权。
分权则相反,它将权力分散开去,让分到权力的领导者各司其职,共同承担。
曾国藩善于分权,通过权力的纵向分解,调动各级将吏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事业的成功。
曾国藩分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建设,二是任用人才。
前者使分权得到制度保证,后者使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保障。
八、曾国藩商量式领导艺术
曾国藩敢于任事,善于任事。
敢于任事是胆识,善于任事则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他极其称赞湘军创始人之一王鑫战前召集诸将商议军事决策的做法,并将他的做法推荐给年轻的将领。
作为一名统帅,他喜欢“多问多思,思之于己,问之于人”。
每当决策时,都和别人反复商量,讨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筹谋应对之策。
他的这种做法,就是商量式领导艺术。
一个优秀的、卓越的领导者,总是善于发掘追随者的智慧,以取得决策的最佳效果。
曾国藩商量式领导艺术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九、案例分析和案例支持
一是任正非案例。
二是洪秀全案例。
三是李鸿章案例。
四是蒋介石案例。
五是胡林翼案例。
六是刘铭传案例。
七是彭玉麟案例。
八是鲍超案例。
九是江忠源案例。
十是李元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