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64条

合同法64条

合同法64条【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这一条规定的是“不真正利他合同”。

“不真正利他合同”在本质上是合同的一种特殊履行方式, 它与利他合同在法律构造上的本质差别在于, 在利他合同中, 基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约定, 第三人获得针对债务人直接的履行请求权, 并且在一次履行行为中结合了两次具有法律意义的财产给与。而在“不真正利他合同中”,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但第三人仅仅是纯粹的履行受领人,并不获得直接的针对债务人的履行请求权,履行中的法律利益仍然是债权人的利益。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赋予第三人以履行请求权的合意,与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债务人应该向第三人做出履行的合意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关于履行方式的合意,只涉及履行受领人的变化,并不涉及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上的利益关系的变动。

但是,赋予第三人以履行请求权的的合意,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法律利益具有重大的影响:从债务人方面来说,同意第三人对其享有履行请求权,这会影响到他的抗辩权的行使、抵销、违约责任的承担等问题,而这种影响在纯粹的同意向第三人履行的情形中根本不存在。从债权人方面看,如果赋予第三人以独立的履行请求权,根据利他合同的基本构造,在第三人表示附合于这一约定之后,连债权人也不能撤回和改变这种赋权行为。但如果第三人没有独立的履行请求权,债权人则可以在债务人进行履行之前的任何时刻,改变先前做出的向第三人履行的约定,对此第三人无权反对。11

在不真正利他合同中,仅就第三人受领履行本身的法律效果而言,不会发生不当得利问题。这是因为,履行受领人虽然以自己的名义来受领履行,但由于他不是为自己的利益受领履行,所以他没有获得“财产给与”。13

但在利他合同中,情况则根本不同。在利他合同中,债务人向第三人的履行行为中其实结合了双

重的“财产给与”关系,债权人将自己的履行请求权基于第三人(实际上是法律权益的处分),因而,第三人获得了这一权利。对于这一行为,也必须有一个法律上的原因,否则第三人构成不当得利。

处理的是一个关于合同履行的问题。依据该条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但这只是合同履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这种履行方式下,第三人不取得任何履行请求权,他只是履行受领人。当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这一条所规范的对象不是第三人享有履行请求权的“利他合同”,而是债务人有义务向第三人履行,但第三人不享有履行请求权,仅仅是履行受领人的“不真正利他合同”。

2、不真正利他合同的法律构成

首先,从主体的角度看,不真正利他合同中的第三人不是债权人的代理人。如果第三人是债

权人的代理人,不发生向第三人履行的问题,而直接就是向债权人本人履行。为此,在不真正利

他合同中,第三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以债权人的名义受领履行。在法律层面上,作为履行

受领人的第三人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受领,而是为了债权人的利益而受领。因此,第三人不处

于合同关系之中,不具有对合同关系的处分权限,不能进行和解、免除,不能授权债务人改变履

行方式等。并且,只有债权人才可以行使合同的解除权。相应地,债务人在向第三人履行时,也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而不能以债权人的名义,但他必须向第三人指出是为了债权人而进行的履行。

换言之,向第三人履行,就债务人一方而言,也不构成代理。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只针对债权人构成不履行,而不对第三人构成不履行。

其次,就客体而言,债务人所承担的向第三人履行的义务并不是一个新的针对第三人的义

务,而仍然是对债权人的义务。债务人履行的仍然是先前的债,不是新的债。所以,向第三人的履行,如同一般的履行一样,也具有消灭债的关系的效力

3、不真正利他合同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债务人的向第三人履行的义务的发生依据

一般情况下,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的义务来自当事人在合同中就合同的履行方式的特别约

定。这里有一个扩张解释的问题,因为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只是履行方式的变化,履行的内容没有任何变化,没有对债务人造成利益损失,因此,不仅可以基于合同的约定,也可以基于债权人的单方的“指定”,而使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义务。当然,由于履行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履行费用的增加,应该由债权人承担。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债务人不向第三人履行对债权人造成的利益影响很大,甚至可能构成根本违约或拒绝履行,这时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追究违约责任。

(2)第三人拒绝受领履行应该如何处理

这时债务人可以向债权人履行或者提存。

(3)债务履行中第三人的权利义务

虽然第三人不享有履行请求权,但是在履行问题上,第三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为了债权人的利益而受领,必须旅行配合、协力与保护义务。因为第三人没有履行上述义务而造成的债务人损失,债权人必须基于合同关系而承担责任。

有权对债务人提出履行不适格或者拒绝受领;可以检查标的物是否有瑕疵,是否达到合同要求等。第三人受领后,债权人不得再提出异议。

不安抗辩权的效力和适用范围(葛云松)

1、不安抗辩权的效力:免除违约责任的法定事由

原本没有不安抗辩权而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构成履行迟延,由于不安抗辩权的存在,拒绝履行不具有违法性,所以不承担迟延履行的责任。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不安抗辩权存在的情况下,对方请求给付,可以主张自己不发生迟延而拒绝给付;如果嗣后发生了不安抗辩权消灭的事由,对于已经发生的迟延,不负迟延责任。

2、中止履行的时间

68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先给付义务人在期前终止其履行准备,即使不符合不安抗辩权的要件,也不会发生违约责任,可见,中止履行仅指终止履行债务,不包括履行的准备。另一方面,如果包括履行前的准备,那么无先给付义务的人也可以因为陷于不安而主张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的主要的效力是不为迟延履行承担责任,即使对方提供了担保,也不对已经发生的迟延履行承担责任。

3、不安抗辩权的适用范围

不安抗辩权中主张需及时通知对方,法律上没有对不及时通知的法律效果作出规定。中止履行权的行使的效力在于对因此导致的迟延不负违约责任,但是因为不通知或者不及时通知而多迟延的时间,须承担迟延责任。葛云松认为,不安抗辩权规则应当如下修改:双无合同中,限于不安的任何乙方当事人都可以就自己的对待给付义务中止履行,或者终止为履行债务所做的准备工作,但应及时通知对方。

不安抗辩权与期前违约:

中止履行权是否行使和最后是否构成期前违约没有任何关系,中止履行权是一种防御性权利,为了避免自身损害发成的保护措施。期前违约是一项进攻性的权利,

同时履行抗辩权

合同法66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乙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要求。”

在中国,同时履行抗辩权并不要求达到一个不履行的严重程度,其目的在与防范和解决履行障碍。合同法第6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同时履行”并不是强调双无合同中的给付与对待给付在同一时间相互做出,而是基于公盘原则,法律职能对未定履行顺序的债务,进行“同时履行”的定位,而基于该定位的同时履行抗辩权,是为了强调双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