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观学习心得篇一:价值观学习心得价值观学习心得--敬业一、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敬业(一)敬业的内涵所谓敬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千方百计地把自己承担的各项任务完成好。
敬业精神是国家公务员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每一个公务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明确坚定的目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忘我投入的志趣。
敬业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个人品质,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敬业精神也是当今时代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敬业奉献”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国家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其中第5项是“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第7项是“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这些要求所体现的,也是敬业精神。
本人认为,敬业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几点:1、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
敬畏之心,是人的内心中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崇敬和神圣的情感,这种神圣性,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类信仰的本质要素和合理内核。
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别,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任何现实的信仰。
古人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也就失去了信仰,失去了精神依托,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失去敬畏心的人,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目空一切、无法无天,变得浮躁、庸俗、贪得无厌、为所欲为。
在现实社会中,为什么有些人”一朝权在手”,就滥施淫威、胡作非为?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了对法律的敬畏;为什么有些人深深陷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泥潭,或者去拼命追逐那些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丑恶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了对道德的敬畏。
一个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从而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
原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提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他所强调的这“三个敬畏”,实际上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国家公务员的理想和信仰。
国家公务员是政府工作的施行者,只有对历史心存敬畏,才会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努力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千载留芳”,而不搞那些对不起历史,让后人耻笑的苟且之事。
只有对百姓心存敬畏,才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真心真意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而不会在群众面前摆架子,更不会糊弄百姓、欺侮百姓。
只有对人生心存敬畏,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深刻理解党和人民重托的份量,抓紧用好“为官一任”的条件和机遇,多干顺民意、合民情、利民生的好事。
这样,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2、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坚定不移的忠诚态度。
忠诚,是指对自己发誓效忠的对象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
首先,忠诚代表着诚实、守信和服从。
根据《国家公务员法》的精神,公务员必须忠于国家、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因此,忠诚是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品质。
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抱有忠诚的态度,才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其次,忠诚代表着坚定、执着和果敢。
今天,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的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这种考验也会经常发生在每一个国家公务员身上。
这是因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以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那么,是不是只有领导干部才有条件以权谋私呢?并非如此。
因为权力有两种,一种叫做领导权力,一种叫做岗位权力。
一般公务员虽然没有领导权力,但却有岗位权力。
岗位权力同样可以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3、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古往今来,任何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离不开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时珍为了治病救人,经过二十多年艰辛的努力,才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
在这些志士仁人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责任意识。
勇于承担责任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精神。
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诠释自己“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的誓言。
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情怀书写着执法为民的人生壮歌。
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境界,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每一个公民作为社会的人应有的价值观。
人在社会中生存,就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国家公务员更应该强化责任意识,以自己的党性、良知、信念和觉悟,为国家、为社会、为上级、为群众负责。
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
有了责任心,才能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
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
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责任也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
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却把责任看成负担,认为担责任太劳累,人生在世,不如“潇洒走一回”;有人把责任看成束缚,认为讲责任限制个性发展,幻想不受任何约束地实现个人自由;也有人把责任看成单方面的付出,认为讲责任吃亏,说什么“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太傻了。
”等等。
我们必须清除这些错误认识,勇于承担责任,不能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敷衍了事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更不能逃避责任、推卸责任。
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在敬业尽责中体现一名国家公务员的价值。
如何培养敬业精神目前机关工作中常见的不符合敬业精神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关工作中几种:一是工作不在状态,心不在焉,整天东奔西跑忙私事;二是工作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是工作不主动,推一推、动一动,办事效率低下,平平庸庸,没有创新;四是工作华而不实,只图热闹、排场、浮夸,不求实效;五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撂在一边,牢骚满腹,自由放任,不负责任地背后乱讲;六是摆老资格,眼高手低,工作随便,学习松懈,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七是推诿扯皮,遇事不承担责任,甚至诿过于人;八是价值观严重扭曲,不讲原则,不辨是非,胡作为,乱作为。
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就要认真对照一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毛病,如果有,就坚决克服。
敬业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的体现,是对每一个国家公篇二:“现代与经典”观摩体会“现代与经典”观摩体会首先非常感谢中心校及县教育局的相关单位给与我这次去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观摩学习的机会。
转眼间,活动已经结束一周时间了,相关的听课笔记及心得体会也都大概整理结束了。
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汇报,这既是对上级部门的感谢,也能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一、对语文及语文教学的认识语文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一门学科。
由此可见,语文的教学不单单是帮助学生认几个字,识几个句那么简单,不单单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么容易。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这是一个多么现实而又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词呀!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语感的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具备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语感的运用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其中的引导者,这一点必须被每一位教师透彻地理解。
二、语文的课堂是一个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堂为什么要把这一点单独拿出来写一写呢?因为这是本次活动给我的第一个震撼。
孙双全先生执教的《春联》那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这一课是我以前执教过的课,更有助于我的比较。
我依稀记得自己是按照传统的上课程序带领学生从头至尾分析这篇课文的。
当时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可是孙老师完全采用了另一种教学的方式。
他从名联出发,带领学生分析对联的特点,然后再带领学生参与到对对联这样一个活动中来。
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对联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解决了课文中存在的几副对联,是一举三得的事。
这种新的课文讲授模式,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即弄明白这篇课文想让学生掌握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想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当你把握了这三点,对于任何课文的教学都会游刃有余的!但是,想要真正把握到这几点却是不容易的,它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知识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三、语文的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
管建刚先生执教的《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上。
《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每天四问”,一般的老师会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带领学生去理解,然后再带领学生分析“四问”的顺序安排。
与管老师的教学内容差不多。
但是管老师却采用了另一种教学模式。
他一开始就别出心裁地找两名学生上台学着陶行知校长的样子做演讲,这在无形中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他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每天四问”的。
“四问”分析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十分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