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调查报告(以榆中县为例)第一部分调查背景及实施情况一、调查背景在信息社会今天,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各不一样,且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条件、人们意识形态等发展各异,这些对省地区农民的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的普及,现代都市正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进程不得而知,一个地区信息畅通程度是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意识观念形态发展的关键。
此次调查掌握的数据信息,对发展省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缩短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改变农村地区农民的意识形态必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调查目的(1)了解省农村地区人口结构,为分析信息需求与人口结构的关联性提供依据(2)了解省农村地区基层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情况,分析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情况(3)了解省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程度,为分析信息需求与获取方式与人口文化素质提供依据(4)了解省农村地区人们信息需求状况(5)了解省农村地区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6)分析总结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需求方式及获取方式及其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三、抽样方式1.抽样方式(1)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省农村地区农民(榆中县为例)说明:榆中县总共20个镇/乡,计划调查其中10个,每个乡/镇调查2个村(夏官营调查三个村3个村),每个村调查3个组,每组调查6份,总共是10*2*3*6+6=366份问卷。
把调查人员分成10组,每组调查一个乡/镇。
权衡榆中县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距离市区的距离等条件,最终确定了10个乡镇:城关镇:东湾、金家圈;夏官营镇:詹家营、家湾;青城镇:青城、红岘;金崖镇:黄家庄;定远镇:歇家嘴、安家营;小康营乡:家营、小康营;中连川乡:垲坪、鞑靼窑;上花岔乡:平湾、黑虎连搭乡:家坡、石头沟新营乡:黄坪、新营韦营乡:武家窑、家岔2.抽样对象的确定本次调查目的重点在于掌握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的需求和掌握方式,调查选择的主要标准在于农村地区的农民,他们获取社会新闻、农时信息、务工信息等的方式。
所以在抽取的366个样本中,其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住户,采取随机入户调查。
而针对他们获取信息容而定,其调查对象为住户中的主要劳动力(不包括小孩、老人等无劳动能力的人群)在本次调查中,由于很多问题关于手机方面,所以对他们掌握手机的人数有一定的控制,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受众中,把握非使用手机人数的比例控制在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3.深度访谈深度访谈对象主要针对乡镇领导或村基层组织,了解信息主要包括乡镇政府以及村基层组织为农民提供的信息容、到达程度、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力度、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阻碍、个人对农村信息化的一些建议等。
4.样本代表性评估(1)样本的真实性评估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入户调查,入户以后有针对性地对有手机用户的农民展开调查,所以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A.在家农民为文盲,无调查价值。
B.在家农民不愿意配合做调查,失去了调查的随机性。
C.在家农民不是文盲,也答应做调查,但属于非手机用户,虽也是一种情况但不符合样本对象的非手机用户控制在10%以的原则。
根据调查人员独立对对方的评价,调查者本身认真程度较高,且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有较高的认真程度。
因此,取样的真实性以及问卷的回答效果是相当好的。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由于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比较多,所以,调查中的情况中,有部分样本情况与预期的结果有所偏差。
但这也不影响调查总体性质,留守家里的人群也处于农村,也属于农民,也是一种情况的反映。
(2)样本代表性榆中县辖8个镇、12个乡,4个社区居委会、268个村委会,1453个村民小组。
在确定样本的过程中,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兼顾发达村与贫穷村,兼顾离市区距离远与近村落。
所以在照顾面来说,每个样本都有其代表性兼顾各方面条件,提供的数据对研究容有很大而有效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结果分析一、被调查对象的构成1.衡量被调查者及家庭基本特征的指标衡量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指标主要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收入。
本次调查得到的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如下:(1)性别的统计(见图一)图1 性别Array构成(3)年龄的统计分析(略)(4)教育程度的统计分析(见图2)图2 文化程度(单位:%)(5)外出打工情况(图3)图3 外出打工情况(单位:%)2.被访者基本特征的综合分析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我们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以及收入五个方面,综合分析榆中县农村地区农民有如下几点基本特征。
(1)农村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调查的数据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只占总被调查数量的20%左右。
(2)家中存在外出打工情况较多,在被访的农村家庭中,家中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占64%以上。
留守家里的人多为老人和小孩。
所以从这可以看出调查样本与预期的样本有所偏差。
这一点在样本分析也有所提到。
(3)在调查的农户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的受限包括农业种植观念、掌握农技的知识主动性、与各级农技部门缺乏沟通等,他们进行农业活动的方式还比较原始,世世代代的自给自足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适合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使得各种信息变得多余、没有实用性。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信通等新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失败。
二、关于信息的获取问卷中,涉及到被调查者获取社会新闻、时政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价格、产品供求信息、劳务信息等。
1.获取时政、新闻等信息的途径(图四)。
图四获取时政、新闻等信息方式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民获取时政、新闻等信息主要通过传统大众媒介,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而在给出的大众媒介中以电视媒介为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方式。
其次是与他人聊天所得。
可见,新媒体如网络、手机基本无涉及,而对于政府机关所提供的如《榆中县农村公共信息导报》基本无人选择甚至无人知晓有该报纸。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这些发展进步对农村人群的影响非常缓慢,他们大多保持着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信息的需求和把握的方式还停留在比较低端的交流方式,与现代社会所提供的信息交流方式严重脱节,这跟经济发展原因和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相关,而更多的是文化知识的缺乏。
2.了解农业农资技术等信息的方式(图五)。
图五了解农业农资技术等信息方式在关于农业农资信息的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信息包括新的品种、化肥、农药、农产品价格或采用新的生产技术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来说是相当有关的,对农民来说也想当重要。
从分析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信息的了解方式虽然相比了解社会外界新闻、时政信息多,他们了解这些农业信息的主要方式的比重依次为:听销售人员介绍、向周围人了解、向农技站人员了解、传统大众媒介等。
可以总结出,这些信息途径都是属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不能很好的上升到一个很高的一个层面。
农村中对终端市场的接触比较少也是影响他们获取这些农业信息的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省在全国处于欠发达地区,尤其在农村的情况体现特别明显。
农民很少直接参加经济活动,更多的是与商贩接触,这样,农民了解最一线的市场信息、商品信息就无从必要。
3.农民平时主要关心的信息(图六)。
图六农民平时关心的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民平时关心的信息主要在国国际新闻,除此就是关于农业方面的信息,而关于务工信息这块却很少人关注。
可以看出,农民关心国国际新闻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电视收看国国际新闻,实现起来简单。
作为以农业为职业的农民当然会关注农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农村法律政策、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业技术信息等。
他们获取该类农业信息的途径以上已经有所分析在此从略。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对务工信息方面的关注度比较少,而这点仿佛与上文所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情况有所相悖。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其获取务工信息的途径基本是向熟人打听,或听熟人介绍。
除此之外,基本无务工信息来源。
三、关于政府对信息的提供据了解,榆中县为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实行了两项重大措施:“榆中县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榆中县公共信息导报”“市、县农技站下乡指导等”但据调查,这些措施并未落到实处。
1.榆中县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图七)图七农民了解榆中网络工程的程度2.榆中县公共信息导报(图八)图八农民收到榆息导报的情况农民从事农业生活,其活动围不会有很大变化,基本在所在村落附近。
所以其活动的围局限了其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有限,不及城市或者发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
这就要求政府在提高农村信息通达度,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这样才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工作任务有序进行。
从上面两幅图可以看出,约占九成的农民不了解农村信息网络工程,并且没有收到过榆息导报。
榆中县在农村实行信息化进程没有落到实处,未见成果。
调查人员对黄家庄村领导进行访谈时,发现榆中县信息导报有达到村公所,但是,农民没有收到过这个刊物。
可见,政府缺少对信息化的持续跟进。
四、关于农民信息获取方式1.手机在农村的普及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已经有超过11亿人拥有手机。
在全国来说,手机应用率算比较高,但由于存在地区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人们知识文化水平不一,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手机拥有率不得而知。
下图是省榆中县农民手机拥有率的抽样调查情况(图九):图九农民手机占有率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榆中县农村农民手机占有率还是相对较高。
2、通过手机订阅农信通业务的情况。
什么是农信通?农信通是为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步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经济信息的需求,本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念,精心打造的农讯通系统。
下图是榆中县农村地区关于农信通业务的情况:关于对农信通的调查主要是针对有手机的样本。
调查中手机人数为262人,所以以下数据都是基于拥有手机的262人。
在该262人中,知道农信通的人数仅仅为52人,大约占1/5。
而在知道农信通的52人中,有多少人订阅了农信通?下图(图十)是农民订阅农信通的情况。
图十订阅农信通情况通俗的说,农信通是,通信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向广大农民用户发送关于农业信息、农时信息、天气气候信息、就业务工信息、新闻要闻、政策法规等综合信息,从而从中收取信息费的一项综合业务。
农信通的信息来源广泛,县、市有关部门会给相应的信息,通信运营商会搜集信息。
所以综合看来,农信通不管是信息全面度,还是信息及时度等都很到位。
订阅农信通是农民了解外界、获取一手信息由很大帮助。
而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农信通业务推广地并不是很成功。
据调查人员对一手信息的分析,和对被调查人员的访谈来看,农信通业务在农村地区业务推广失败的原因有:●农民对通信运营商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