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九年级《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初中化学九年级《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针对上述教法,我将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学会独立思考,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获得新知。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现在很多家庭都使用液化石油气生火做饭,液化石油气跟煤气有什么不同?农用大棚薄膜、方便袋等塑料制品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科学家说:黄色炸药TNT、汽车轮胎以及我们穿在身上的某些衣服都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出来的,这些你相信吗?——在大家认真学习了有机化学之后。你就会明确其中的奥秘,本节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
(二)有机物的共性
大屏幕展示:
(1)将花生油分别滴入水、汽油、苯(C6H6)中,观察其溶解性。
(2)取中性笔、油性笔分别在两张胶片上写字后,用棉球分别蘸水、酒精进行擦拭,观察现象。
(3)取一块石蜡,用镊子夹住放在火焰上加热。
(4)提供干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设计实验检验以下几种物质的导电性
塑料、橡胶、木材、铁丝、铜丝等。
教学过程:
(对于第一部分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我采取让学生自学来完成,)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学提纲:
(一)、有机化合物
(1)什么是有机物?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2)什么是有机化学?你能由此说出无机化学的概念吗?
(3)请你举例说明有机物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关系。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自学完后,学生举手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其他同学补充)
根据有些物质在“有机物的共性”中表现出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机物的共性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有机物的共性是本节难点。
设计理念
旧的、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样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而我们化学学习更应该定位为一种问题解决活动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活动。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本节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这节课我将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机化合物
(说课稿)
教材说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机化合物》,是初四化学第一章第二节。首先我简单地分析一下教材:)
本节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书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机物,并指出有机物种类繁多且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第二部分着重认识有机物的共性。在初中化学全书的最后,安排有机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可以说是既是对前面所学无机物知识的延伸与补充,又为以后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奠定了基础。
做实验前,教师要强调:
同组的同学可分开做不同的实验,但前提必须是轮流做,不能同时做,一个同学做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纪录,还要监督该同学的操作是否规范;另外,有些有机物有毒,有可燃性,要求大家注意安全。
(这一探究过程大约需10—15分钟,教师巡回指导,对于不规范的操作加以纠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以及我的教学设想,我来确定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掌握有机物的共性。
技能目标:通过做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根据有机物的易燃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达标检测:教师提前准备一页小卷,把本节重点知识检测一下。
布置作业:
(作业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必做题,可以做一做课后习题或随课训练,旨在巩固和检测本节必知必会的基础知识;第二板块为探究型作业。探究型作业是课堂内容的扩展与延伸,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我设计自学这一步的意图是:通过给定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阅读完教材再思考问题,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既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有机物的共性。这部分我打算采用分组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因为许多有机物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这次实验探究在大屏幕上给以展示部分实验内容)
我这样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心理学家、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在设计课程时,最重要的是要时刻记住: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入手,引出本节课题。
介绍目标:
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知识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要学的知识有个大致了解。
实验பைடு நூலகம்后,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报告,归纳总结有机物的性质。先在本组内交流,后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在学生归纳出有机物的共性后,教师继续设疑)
问题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1)所有的有机物都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吗?
(2)知道了有机物的共性,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设计第一个问题,旨在启发学生,物质的共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帮助学生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道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整个有机物的共性,我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来的,我的设计意图是:
通过让学生来探究、来观察和纪录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培养、从现在培养、从每节课培养。
谈收获:
这节内容学习完了之后,找同学起来谈谈,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知识结构方面,也可以从获得的技能方面,也可以谈谈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心得……(这一过程大约安排3分钟)设计意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实际是教师对知识目标的一个机械重复,而通过学生多方面地交流收获,不仅把学生进一步推倒了主体地位,而且也能全面检验前面教师所设想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