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 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专题卷)

2020届 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专题卷)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1.(2019·成都模拟)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

这是因为东晋南朝A.皇帝励精图治B.皇权相对孱弱C.士族品行高洁D.选官制度先进解析依据材料,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根据所学知识,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从而限制了皇权,故选B项;依据所学知识,出现母后、外戚等专权的根源在于皇权的加强,权力过于集中,与皇帝是否励精图治无关,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但不利于国家统一,导致政局动荡,所以与士族的品行高洁无关,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标准是门第,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手段,没有体现其先进性,排除D 项。

答案 B2.(2019·遂宁三模)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B.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C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解析 寒人地位的提升便于皇帝控制,为皇权服务,故选B 项;寒人地位的提升冲击了门阀士族政治,排除A 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下移,排除C 项;材料体现了对寒人群体的任命,未提及监察制度,排除D 项。

答案 B3.(2019·银川三模)《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

A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 .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 .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 .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解析 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故选D 项;材料体现了贾思勰对农业的重视,排除B 项;材料强调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不是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并未涉及农书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排除A 、C 两项。

答案 D4.(2019·合肥三模)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

这表明当时图一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图(采桑图)图二 砖画: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A .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C .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解析题干中图一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图二反映的是汉族妇女学会了北方民族“烙饼”的制作技术,据此可知,两幅插图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现象,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排除A项;图一反映了北朝统治者的封建化政策,图二反映的是南朝汉族统治者的政策,排除B项;图一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并不代表在北朝时期,其统治者“普遍推行封建化”,排除D项。

答案 C5.(2019·漳州模拟)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太宗时期,没有与其他时期形成对比,无法得出发展到顶峰的结论,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C项;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6.(2019·包头二模)“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

这反映了唐朝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解析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试图以封邦建国加强统治,但任命的官员有权无地,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排除C项;唐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

答案 B7.(2019·宁德模拟)唐朝中期,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宣称古圣贤、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之间存在一个承接的道统,只是到了孟子就中断了,现在要由他来传承。

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逐步趋于宗教化B.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确立C.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D.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遇挑战,到唐朝中期,韩愈提出了“道统说”,其目的在于复兴儒学,故选C项;通过题干可知,韩愈的“道统说”是仿照“佛教法统”编造的,这不是儒学的宗教化现象,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韩愈认为儒学“要由他来传承”,不能证明儒学正统地位在唐朝重新确立,排除B项;“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这种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 C8.(2019·深圳二模)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湖侵袭,万亩农田被淹。

吴越国王钱镠(li ú)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这反映了A.藩镇林立的局面难以抵御灾害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C.政治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北方经济发展依仗南方财富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因而吴越政权能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故选C项;材料中吴越国王对吴越境内的经济进行恢复与发展,不涉及吴越与其它政权并立的事,排除A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吴越境内万亩农田被淹是由于遭到海湖侵袭,与北民南迁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吴越属于南方割据政权,吴越境内经济恢复对北方不会构成影响,排除D项。

答案 C9.(2019·济宁模拟)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科举制的不断完善B.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C.理学被统治者推崇D.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科举选官推动了进取政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朝廷重视科举选官和文官治国,故选B项;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是材料中现象本身,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被统治者推崇,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初不符,排除C项;中央集权强化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科举选官推动了进取政风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10.(2019·成都二模)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解析据材料“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而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经济重心已在南方,故选D项;依所学,两宋时期出现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的局面,排除A项;依所学,1500年前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排除B项;依所学,东南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导致宋代立国态势的原因,排除C项。

答案 D11.(2019·揭阳二模)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

这一思想A.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C.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D.是理学形成的标志解析题干中“‘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并结合宋明理学的知识——三纲五常不仅有限制臣民,也有对君主的道德要求,故选B项;题干中“‘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显示的是要限制君权,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儒学融合了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排除C项;理学形成的标志没有明确指定,排除D项。

答案 B12.(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D项。

答案 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9·郑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

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