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林徽因》作品分析
《林徽因》为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选送作品,由现当代舞著名编导汪起正老师指导完成,其标志性的人物特征与时代背景被刻画得恰到好处。
整部作品起承转合的演绎了林徽因如剧一般的人生。
首先从体裁类型看来,“当代舞”作为中国舞蹈的重要舞种之一,在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它注重形态和元素的重新利用,强调现实人文情怀。
它是老一派舞蹈家舞蹈创作的实践探索,坚持根据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去吸收、借鉴各个舞蹈派别的各种风格,创作出与以往不同的舞蹈风格。
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了。
从作品背景来看,是以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的林徽因来作为刻画的对象。
她是有名的民国才女,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天成。
作品为典型的叙事类当代舞作品。
开场是病重的林徽因在恍惚中,她开始拷问自己生命路程的意义。
流亡时期与梁思成颠沛流离,迷惘、惆怅、沉郁。
临终的林徽因被噩梦困扰,因为城墙被拆,她以拒绝服药抗议。
想起一生遭遇的各种困难与不顺,又想起了年轻的自己在阳光中、在人间四月天里满心欢喜的样子,恬静、飘逸、婉约、清丽。
过渡变奏音乐中,念了一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从沉郁的基调转入了明亮,正如这首诗是写给她的儿子梁从诫一般,这明亮期许的氛围也像是期待儿子的降临。
而在作品结束时就像林徽因临终的一刻,仿佛对过去的自己说“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阳光总会来”后含笑逝去。
这整个剧目起伏感很大,前后对比也非常强烈,又是对著名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比较难以拿捏。
原跳的舞蹈演员丛苑很好的表达出了前半段压抑、渴望、痛苦、追寻等复杂情绪,后半段又演绎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涩涩情绪,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一位情窦初开的优雅的大小姐与心上之人相处时的开心喜悦。
但是我注重动作的衔接而少了情感的投入,缺乏对比处理,明暗交替的线路没有突现出来。
为了能够理解原作品想表达的内涵,我查阅了《林徽因选集》、《林徽因传》、《梁思成与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有关林徽因的文集,去理解人物的性格个性。
根据原舞者的展示,我将从性格线路入手,突出人物的优雅、
飘逸和端庄,并把前后的转换演绎得更加明确,努力完善好人物情绪的连贯性。
以上既本人对当代舞《林徽因》的分析与完善,若有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