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在教育内容方面虽然有环环相扣的关系,但要明确的是各有侧重。
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应该先是家庭的、再是学校的、再后是社会的,当然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
在孩子未上学前,家庭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就是说它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不甚紧密。
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十分紧密起来。
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所以,要做好家庭教育,就应该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着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之先。
人们有一个共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为此,要明确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所以,做好家庭教育,意味着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夯实基础。
二是它的教育内容包罗万象。
孩子要成才,必要的条件是应该具备积极的、向上的、坚韧的做人做事的好习惯,同时要有一种较强独立生活能力。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培养孩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种种好习惯。
只有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汇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溪流,集成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江河。
三是它贯穿于人的教育的自始至终。
所以我们讲的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家庭教育要处理好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方法是要根据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是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其次要通过家庭教育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融化在实践中,把做祖国建设合格人才的愿望作为孩子人生的总目标;第三要打好家庭教育的“持久战”,改变“依赖”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被动状态。
家庭教育有常计划和短安排,要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积极主动地、经常地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要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的问题。
我们知道:家长会是学校配合家庭教育的好方法。
但,当前的很多家长会不是“总结会”,就是“批评会”。
而这些“总结”和“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主观看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与客观相脱离。
还有,不能总是利用家长会请心理专家作报告。
因为这类专家的报告侧重于心理学专业,对于家长来说可操作性较差。
我们应该清楚:心理学毕竟是一门专业。
它在庞大的家庭教育内容中只占较小的比例。
二是有些课程设置与家庭教育的实际相脱离。
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英语。
其危害是影响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孩子母语的基础训练。
还有给很多家庭造成了精神负担和经济浪费,同时导致了家庭知识教育、常识教育被搁浅。
三是学校有些教师的继续教育滞后于家庭教育的需要和社会教育的发展,导致很多教师不能较好地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三、社会教育。
一般说,社会教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如果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范畴去理解,可以收它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的教育。
这个解释是从教育的环境而言的。
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抛开教育内容不同,实质上是在三种不同环境中的教育。
那么,社会教育如何配合家庭教育呢?当务之急是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家庭教育。
因为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私”事,所以得出社会教育管不了“私”事的结论。
我们必须清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个道理。
如果说,家庭这个细胞出了问题,社会这个肌体不就是唇亡齿寒吗?二是社会教育配合家庭教育不能是盲目的。
因为国家有“十一五”家庭教育规划”。
在规划里面,对社会如何重视家庭教育做了明确规定。
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一种责任,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保护家庭这个细胞,就等于社会在保护自己的健康肌体。
要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关系,首先要明白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然后才能结合各个家庭的实际,利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家庭教育,这也是我们讨论如何处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真正目的。
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点心得上传: 吴晨更新时间:2012-5-26 9:14:22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
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一、学校教育是中心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也是学生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
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
因此,班主任应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外,充分利用班级黑班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拓宽德育途径。
如我校本学期开展的“孝行、雅行”系列活动教育在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学会感恩,增强爱国情感、责任意识、成才信心,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中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生动活泼的文艺汇演、歌咏比赛、演讲、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和各种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思想。
使学生养成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良好品德。
二、家庭教育是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中丰富的情感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
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这是提高青少年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众多家长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缺乏良策,存在若干困惑与苦恼。
在与家庭联系中,发现: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在培养子女成才的观念上存在失误,只重视检查子女各科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
有些家长平时过份娇宠孩子,一旦子女做错什么事,总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的艰辛、代价,一心为了养育孩子,孩子不应做出错事,因而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训斥孩子,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
有些家长借口工作繁忙,平时极少与子女交谈,了解其思想情况,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给学校。
然而,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误造成的。
如我校一个姓陈的学生,经常迟到,多次缺交作业,甚至于考试作弊。
其父母双方对他的教育就有严重失误,一方是过分溺爱怜惜,甚至包庇袒护其缺点错误;一方是过分简单粗暴,经常以打骂代替教育。
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得不请其父母双方一齐到学校,多次与他们座谈,从分析该生存在问题入手,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的不协调造成的严重后果,希望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协调一致,才能有教育效果。
最后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该学生有了明显进步。
这充分说明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在学生家长会上,学校应该根据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失误,专题讲述如何搞好家庭教育问题,如:家庭教育如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讲究科学方法;家庭教育应注意能力培养,加强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家长要关心爱护孩子,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等,努力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严爱相济的过程。
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教育、鼓励应该持之以恒。
随着孩子的成长,勤学上进理想的确立,家长的重要责任是多鼓励,使其感到自己逐渐成熟了。
这样,孩子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经受磨炼,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三、社会教育是基础和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社会应在下述三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
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正气,弘扬高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关在吸引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各种专门人才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曾看过一份以“中学生的社会意识”为主题的抽样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富有冒险精神,但又缺乏艰苦思想。
2、敢于参予和创新,但缺乏主动精神。
3、内心存在自我矛盾意识。
4、缺乏个性,他们对成年人有很大程度上的模仿性。
5、思想波动性大,易走极端化。
6、具有逆抗性,普遍带有反传统心理。
7、缺乏全面、合理性的认识观,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过高估计自己。
善于客观待人,主观待我。
8、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又有强烈的自悲感存在。
9、对社会的态度:疾恶如仇,反对腐败,反对不健康的社会风气,拥护和支持新生事物,强烈赞同并参予好人好事行为。
但有时在真正面临问题时又成为一个旁观者。
10、对家庭,普遍有一种过高的要求和不合实际的心理。
11、崇拜英雄、明星、成功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追求时尚,但常常带有盲目性。
12、早恋、吸烟等。
从调查数据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中,我认为,中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影响程度非常敏感,而且在认识程度上也从单一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学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有多半的学生对问题都有积极的选择,但很多问题上近30%的消极反应也令人堪忧,仅从负面的角度分析,至少有四点:对社会快速的发展感到不适应,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影响了正常的思维和行为判断;过于现实和人本化,理想与奉献精神淡化;实践能力低,缺乏生存竞争意识等。
前面涉及的诸如此类问题成因很复杂,有生理、心理和思想素质的因素,有环境因素,有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因素,但社会教育以及学校与社会教育二者关系的脱节是极重要的一环。
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
“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
现在充斥于社会的非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
由于涉及社会的综合各方面,要消除这些现象有很大的难度,加上学生家长们受教育的程度及素质有区别,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及效果也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