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

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

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刘庆祥(武汉工程大学武汉430074)摘要:本文共分四节。

第一节对各种关于和氏璧产地、和氏璧材质的说法一一予以批驳,而后依据地质学、宝石学和和氏璧故事情节的分析,认为和氏璧是不存在的,和氏璧故事是人为虚构的。

笫二节就《马可.波罗游记》中两段关于中国宝玉石的记载,根据元代中国宝玉石矿产的蕴藏与开采利用情况说明,笫一,中国并不产突厥玉;第二,马可•波罗并没有从中国携宝石回国,因而认为该书作者是在撒谎。

第三节简单说明中西双方对宝玉石审美取向的不同和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的差异,重点记述了西方对中国玉石轻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及中西两种文化互动的可喜成果。

第四节,一九四九年以来直到当前,对一九四九年四月长江炮战中肇事英国军舰的称呼,各种媒体均叫做紫石英号,实际上是译名有错, 正确译名应为紫晶号。

关键词和氏璧《马可.波罗游记》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紫石英号紫晶号分类号一、子虚乌有的'‘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初通文墨之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是墨子,记载最详细的是《韩非子》: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上釆得一块玉璞,他便拿去献给楚厉王,当时是公元前741年以前,但昏君不识宝,让玉匠看,玉匠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卞和又将此玉献给继位的武王,他乂因同样的原因受到同样的酷刑,被砍去右脚。

公元前689年,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无脚走不了路,急得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的泪水干涸,双眼流血,这才感动了文王,文王派高明的玉匠剖开玉璞,经鉴别为美艳绝伦的美玉, 便雕刻成玉璧,赐名和氏璧。

以后乂有了与和氏璧有关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传国玉玺、金镶玉的成语与故事。

其中有关和氏璧雕成传国玉玺的传说乂有了不同版本。

有一种说法是此玉玺在秦代就已经沉入洞庭湖底,另一种说法是此玉玺已在五代时被毁,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玉玺传到了元代,当明朝大军进逼之大都时,元朝皇帝将其带到塞外草原, 以后便不知去向,但在明末时被一蒙古族牧民在放羊时发现,并献给蒙古汗王喝尔丹,后金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从苏泰太后处得到了这块传国玉玺,有了玉玺,皇太极便于1636年将后金改为清,改女真为满洲。

由上述内容可见,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内容很丰富的,且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但是从现代科学知识和故事惜节分析,“和氏璧”是子虚乌有的,和氏璧故事也是人为虚构的。

首先关于和氏璧的产地,和氏璧的材质多年来众说纷纭,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关于和氏璧的产地,《韩非子》“和氏”篇记载,卞和所釆玉璞是在楚国之山:楚山。

一些人便对楚山进行了考证,便生出了好些个产地说,有说是湖北南漳或神农架,还有说是河南南阳(独山玉)或陕西蓝田(蓝田玉),更为离奇的说是产自新疆的和田(和田玉)、辽宇岫岩(岫玉)或是缅甸北部(翡翠赌石),所有这些说法都是牵强附会的。

特别是新媼说、辽宇说、缅北说,其一、上述三地当时不属楚国管辖,不存在楚山;其二,在春秋时期,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中华大地上诸侯林立,兵荒马乱,而且当时的新媼、辽亍和缅北地区大多是蛮荒之地,去往这些地方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艰险,凭卞和一人的微弱之躯是断难采玉而回的。

湖北南漳自古以来就没有发现玉石矿产地。

关于和氏璧的材质,各家的说法均不能成立。

近代对和氏璧材质最早提出看法并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他认为和氏璧的材质是月光石。

对和氏璧和随珠的材质与产地研究颇有名气的原湖北地矿局副总工程师郝用威也赞同他的看法,形容月光石发“乳白色”光,具变彩特征,并推断和氏璧就产于湖北神农架板仓地区,因为该地区具有产出月光石的地质条件。

这种说法令人不敢苟同,照古籍中的记载,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口”,意思是说当面观看是羊脂一样细腻洁口,但如果从侧面看则好似青翠欲滴的蓝绿色,这种现象有如某些有色双折射宝石中一项有趣的光学性质一多色性,但多色性是需要仪器一二色镜才能观察到的,且没有哪种宝石是具有蓝绿色/白色多色性的,而且月光石是口色宝石,不会有蓝色出现,更不会呈现蓝绿色/ 白色多色性,不会具变彩效应,仅具光彩效应,作为单晶宝石出现的月光石不可能是作为玉石出现的和氏璧。

至于陕西蓝田玉也不符合和氏璧特征,蓝田玉是蛇纹石化大理石,不会有石皮,也不会有多色性,尤其是硬度很小,摩氏硬度级别为三,其雕成传国玉玺是断难完好保存儿口年其至上千年的,况且陕西蓝田玉当时是在秦国地界不可能有楚山。

河南独山玉虽然颜色丰富,有白、绿、紫、蓝、红等色,但是与古籍中描述的和氏璧颜色不同方向上的规则变化是不同的。

据称和氏璧是玉中极品,但独山玉颜色不太鲜艳,通透性不太好,质地较差,称不上上等玉种,其高品级的玉料也达不到和氏璧标准。

河南是古玉人省,若独山玉为上等玉料,应在古墓葬中多有发现,但考占发现大多是产于几千里之外新疆的和田玉,极少有近在本省的独山玉。

而且独山玉的发现历史能达到2600年前的卞和时期还需要强有力的考占证据支撑。

所以各家关于和氏璧材质说法与古籍中描述的和氏璧特征均有不符之处,因此也是很难成立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和氏璧产地还是和氏璧材质的分析均没有符合古籍中记载的和氏璧特征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此种情况不能不使人产生一个疑问:和氏璧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们的祖先是否真的拥有过和氏璧?对此问题进一步思考的答案是:子虚乌有。

此种看法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2000多年前卞和在楚国境内发现了稀世之宝的美玉,那么为什么2000多年以来就再也没有发现第二块这种玉石?特别是近代,地质找矿技术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果这种玉石存在,卞和当时能发现,当代更能发现,而且发现的不是一块两块,而是一处矿产地,而在这处矿产地上就会有成千上万块和氏璧玉石或 /和质量与之相近的玉石出产,比如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玉,采了几千年都采不完。

2、卞和因此块玉石遭受酷刑的情节不合理。

卞和将玉璞献给两任埜王,而玉匠说不是玉石,当楚王对犯有"欺君之罪”的卞和砍脚时,为何卞和不对楚王说明,要求将玉璞凿开,不就可以看见石皮底下包裹着的美玉了吗?为何一再甘受砍脚之酷刑而缄口不语呢?再说春秋时期楚国和其它大多数诸侯国-样,玉雕工艺水品已很高了,作为楚国御用玉匠怎能一再看不出石皮包玉这一种玉石特征呢?3、故事记载了卞和经历了三代楚王,若从楚厉王死前一年献玉,到楚文王登位当年献玉,其时间跨度超过了52年,假设卞和首次献玉年龄为20岁左右,至献玉成功,卞和应有72岁以上高龄,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个身心饱受摧残的平民百姓能有如此高龄吗?4、古时的玉璧是扁而圆中有圆孔的玉器,好似中间掏了一个圆洞的圆饼。

而和氏璧故事中记载,和氏璧后为秦始皇所获,并命丞相将其改制成一有纽的四方柱状玉玺,作为皇家玉玺的块度应不会太小,故四方柱状应有-定宽度,那么• 块二维形状的玉壁如何能雕琢成三维形状的玉玺呢?5、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说法,由和氏璧雕成的传国玉玺己传到明末皇太极手中,其时间离当代仅300多年,以后的历史典籍中对其应有相当多的记载,甚至可以传到当代,但为何不仅历史典籍不见其记载,甚至连它的踪影也全无?和氏璧和其衍生的传国玉玺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迷惑了无数文人和众多君臣,连醉心美玉且对玉器鉴赏有相当高造诣的乾隆皇帝都相信它的存在,乾隆在欣赏一件由苏州玉匠雕琢的“桐荫仕女图”山子玉雕时题诗一首,诗中称此玉雕的精美已胜过了和氏璧。

但在当代用自然科学方法即用地质科学和宝玉石学科知识分析,以及对故事情节不合理性的探讨,可以认为和氏璧故事应是古人杜撰的,和氏璧压根儿就没存在过,LI前有些人探讨和氏璧的材质和寻找和氏璧下落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二则谎言《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书籍,它主要记述了十三世纪元代初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白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状况。

游记中称元朝统治下的中国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华丽的宫殿建筑,富足的口姓生活;到处都是黃金,人人穿着绫罗绸缎。

比如南宋废都杭州(书中称蛮子国都)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有一万二千座石桥、三千座浴所、壮丽的皇室宫殿、美丽的居民住所。

城内商贾棋多,其富贵的生活堪比西方的君王,书中有如上述之溢美之词不一而足。

书中也有数处记述了产自中国的宝玉石,例:1、游记中第87章“年终大汗举行之庆节”,文中称;其新年……是日臣属大汗的一切州郡国土之人,大献金银、珍珠、宝石、布帛、俾其君主全年获有财富与欢乐。

臣民互相抱吻,大事庆祝。

2、第88章“男爵一万两千人于大节庆日各受金袍十三袭事”,文中称,忽必烈大汗赏赐一万两千个男爵袍服,每人每年获赏赐十三次,合计十五万六千袭,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和其它贵重物品。

3、第一一六章“建都州”文中记述,建都是西向之一州(建都即现在川西南与云南交界处)……此地有一山,内产一种突厥玉,极美量颇多,除大汗有命外, 禁人采取。

4、在第十八章“波罗兄弟同马可告别大汗西还“一文的补充文字有如下记述: 根据“后来所言的情形,马可波罗口授之语”;“……马可波罗三人恢复了欧洲人习惯……携回财宝甚多,……他们衣褶之中缝有宝石不少……”。

对这段文字众多中外史学家和学者详述为:这些宝石是从中国带去的,例如由英国著名马可•波罗研究专家StrnanRend所著《马可.波罗》一书中称,马可. 波罗父子三人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安排了一个宴会,先是穿上了华丽的服装, 以后乂换上了刚到家穿过的粗糙衣服,他们回到客人面前,撕开了衣服上的线缝, 珠宝璀璨夺LI的光彩倾泻而岀一一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和钻石一一在离开中国时他们将珠宝缝进了衣服里。

中国学者苏叔阳也在其所著《中国读本》引言中称,四十一岁的马可.波罗凭借从中国带回的金银财宝而成了威尼斯尽人皆知的富豪,此处所称金银财宝依据上述这一章补充文字可解读为金银珠宝,而且也只能是黄金、口银、珍珠、宝石等量小值大的物品,不然的话如何能缝进衣服线缝里面?《马可•波罗游记》中上述关于中国所产宝玉石的描述很多是虚夸的,还有两则谎言,其一是产于中国川西南的突厥玉,直到如今也没有发现我国川西南地区蕴藏有质量上乘规模巨大的玉石矿产。

突厥玉这一名称也是信口开河,突厥是唐朝时活跃了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到元代时已消亡,马可.波罗将这一名称来命名所谓产于中国腹地的玉石令人可笑。

其二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宝石,这一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因为中国古代包括元代并不出产除水晶等少量品种之外的其它珍贵宝石,比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紫晶等西方人喜欢的宝石,如果中国出产宝石,西方人乂喜欢宝石,为何南北、海上陆地的丝绸之路上只听说运输的是丝绸、茶叶、瓷器而无宝石呢?三、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的差异古代中国不出产珍贵宝石,古代中国人也不在意宝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