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意伤害未造成伤害不追究刑事责任问题探讨

故意伤害未造成伤害不追究刑事责任问题探讨

故意伤害未造成伤害不追究刑事责任问题探讨
一、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均认定有意损害罪存在未遂形态
刑法理论认为,直接有意犯罪都存在未遂形态,有意损害罪也别例外。

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差不多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是犯罪未遂。

关于未遂犯,能够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是我国刑法总则对犯罪未遂形态所做出的明确规定。

并且,我国刑法分则对有意损害罪怎么定罪量刑做了具体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有意损害他人躯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峻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亡。

其中,第一款是对于有意损害他人,尚未致人重伤、死亡的犯罪的处刑规定。

第二款是对于有意损害他人,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犯罪的处刑规定。

该法条是对造成了损害后果的结果的规定,其构罪的前提是被害人受到了实际伤害,然后按受伤害的程度具体量刑处罚。

我国刑法的总则是分则的指导,总则的规定适用于分则,在办案实践中,惟独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干正确认定犯罪和适用刑罚。

可见,我国刑法对有意损害存在未遂作了明确规定,为追究有意损害未遂刑事责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尽管有意损害未遂的案例并别多见,但有意损害未遂作为一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大多数侦查人员往往因为未造成损害后果而忽略了有意损害未遂的存在,没有去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是极其错误的。

二、有意损害未遂分为轻伤未遂和重伤未遂
在司法实践中,轻伤未遂和重伤未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假如否定轻伤未遂和重伤未遂的存在,就别可能对行为人正确定罪处刑。

轻伤未遂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欲致被害人轻伤,同时客观上实施了致被害人轻伤的行为,但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造成被害人轻伤。

其中,轻伤未遂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造成被害人轻微伤的轻伤未遂,一种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轻伤未遂。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别大的,别认为是犯罪。

这种事情是指行为人的危害行为虽属于刑法规定禁止的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其社会危害尚未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法律别认为是犯罪。

所以,关于轻伤未遂,普通能够做情节显著轻微,别追究刑事责任处理但应当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情节别仅包括危害后果,而且包括犯罪目的、动机、手段等等。

假如行为人造成了被害人轻微伤后果,并且又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也能够对行为人定罪处刑。

关于重伤未遂,分为两种事情,一种是行为人主观上想致对方重伤,但实际损害后果不过轻伤,这种事情应以重伤未遂定案。

固然,要确定行为人有意内容有一定难度,假如有意属突发性的或本来就别是很明确,则以实际损害后果定案比较客观。

假如行为人属蓄谋已久,重伤对方的有意明确且旁证有力,则应以重伤未遂定案。

另一种事情是,行为人主观上想致对方重伤,但实际结果只造成轻微伤或未造成损伤。

这类案件极易被办案人员忽视,导致放纵了犯罪,究其原因,一是无损害结果,二是行为人主观有意的内容极难确定。

在办理这类案件时要注意查清以下几个关键咨询题:①经过行为人犯罪准备过程,分析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是否明确。

②注意查清行为人是忽然有意依然蓄谋已久。

假如是忽然有意,要查清引发这一有意的具体环境和原因。

犯罪目的别具体或犯罪有意别确定的,则以实际后果论。

③注意查清是实施终了的未遂依然未实施终了的未遂,查明未遂原因。

④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定罪的原则,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全面评价,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