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一、基督教的兴起1.基督教基本常识时间:公元一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耶稣主要信徒:贫苦的穷人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2.经典:《圣经》包含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乃基督教唯一的宝典,为信徒信仰和生活行为的准则。
3.教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人加入教会,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二、法兰克王国1.国家建立建立时间:481年建立者:克洛维。
关键措施:(1)克洛维饭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2)在征服罗马帝国的过程中,他没收了2/3的土地,并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
2.封君与封臣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
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
(2)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
(3)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于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
则必须重新分封。
□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无害,即不能加害封君的身体;安全,保证封君安全,不能疏忽于防卫,不能背弃责任;忠诚,尊敬、正直,不能在司法审判上做有害封君名誉的事情;服军役,身为封臣应该随时应召军事任务,其核心任务主要是防卫性的工作,一直应该维持到敌人退却;提供金钱,这一内容广泛,比如封君情况紧急时给予金钱支持(也就是赎金),封君儿女授骑士礼、出嫁的排场费用,以及封君出行时的费用。
劝告,提出种种意见,使封君作出最合理的判断,而且事无巨细得一一过问。
□封君对封臣的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影响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关系。
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三、法兰克王国的扩张1.背景: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位,四处征伐,进行扩张。
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2.加冕为帝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
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要求人民缴纳“什一税”同时还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795 年教皇利奥三世以阴谋手段登上教皇宝座,遭到罗马一些大贵族的反对。
利奥派使者赴法兰克王国向查理曼求救,并把彼得大殿的钥匙和罗马城的旗帜呈献给查理,以示臣服与忠诚,得到查理的支持,从而保住了地位。
799年4月,利奥三世又被罗主马贵族废黜,只身逃离罗马。
800年,查理曼把利奥三世救出,并亲自送回罗马,扶其复位。
因此这一年圣诞节。
感恩图报的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授予他“罗马人的皇帝”称号。
自此、法兰克王国运成为查理曼帝国。
3.查理曼帝国的分裂814年,查理曼去世。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个国家的雏形。
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隶属关系。
四、西欧庄园1.背景: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领主统治下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
大的庄园往往成为地方经济的中心。
小的领主可能只有一个庄园,而大贵族可以拥有十几个,甚至更多庄园。
2.庄园经济相互关系:(1)领主:“直领地”的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领主向佃户征收捐税。
可以要求佃户服劳役。
不能随意增加佃户的劳役量,要根据佃户份地多少按照惯例相对固定。
(2)佃户:佃户可以独立耕作份地维持生活。
可以在“公用地”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出席法庭。
为领主提供劳役,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三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每年的复活节,圣诞节,佃户还要向领主送鸡蛋、鸡一类的礼物。
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
向教会缴纳“什一税”。
(3)自由农民与农奴的区别: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保护。
农奴的女儿嫁到庄园以外的人家,要缴一笔称为“婚姻捐”的赔偿费。
农奴死亡,子女继承分份地要向领主交纳数额不菲的“继承捐”。
3.庄园法庭(1)工作人员: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它的管家。
开庭时间:不随时开庭,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
开庭地点:地点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2)法庭职能维护领主利益:佃户如果有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3)维护庄园公共秩序: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4)司法程序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和村法。
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4.西欧庄园与东汉田庄邱汉生先生认为:东汉“田庄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从吃的、穿的、生产工具、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都不必外求。
”西欧庄园与东汉田庄之异同:共同点:1、都是自给自足,园内产品齐全。
2、劳动者都需要对领主无偿承担许多责任。
不同点:1、西欧庄园领主与农奴一般没有血缘关系;东汉庄园大多聚族而居。
2、西欧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内有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东汉庄园主没有这么大的权利。
3、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东汉田庄土地可以进行交易。
五、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还有,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1.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城市自治斗争西欧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
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常用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3.区别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到13世纪,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
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局限性: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领主管辖,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4.大学的兴起(1)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人西欧。
(2)兴起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3)发展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六、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1.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有农业比较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都市和国际贸易港口。
2.《罗马民法大全》组建人:查士丁尼一世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特点:继承罗马法,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继承,有自己的创新。
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加入很多新的东西。
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3.拜占廷帝国的灭亡(1)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帝国大片领土。
(2)9世纪,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
(3)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4)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原因(1)长期征战,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2)遭受外族人侵(日耳曼人、阿拉伯人等)。
(3)十字军东征,洗劫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文化的历史及意义(1)将东方的文化传人西方(如中国的养蚕缫丝)。
(2)《罗马民法大全》将罗马法律系统化。
它对后代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3)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
君士坦丁堡等城市保存了大量的希腊锣马古籍.拜占庭学者将其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方,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拜占廷帝国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2)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