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节能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实验室测量
1.0 目的
正确指导试验,保证试验全过程在相关规范指导下进行;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

2.0 适用范围
建筑构件(维护结构)的总传热系数在实验室的测定。

3.0 试验仪器
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测定装置,建筑温度与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热流计,热电偶。

4.0 本实验检验依据:
《建筑构件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92)
5.0 技术要求
5.1 热电偶、热流计板要用黄油或凡士林与建筑构件贴实,避免出现空气孔隙。

5.2 温度传感器误差应≤0.5℃。

5.3 冷、热箱的温度波幅≤±0.5℃。

5.4 热箱的空气相对湿度波幅≤5%。

6.0 检验方法
6.1 取具有代表性的构件,其尺寸应符合箱体试件尺寸要求。

墙体应按照建筑物的构造形式现场砌筑在试件架上,为避免框周围的传热影响,间隙做密封处理。

6.2 干燥使试件湿度应达到正常使用情况的平均含湿率。

6.3 在热箱箱体各壁面的内、外表面至少设一对热流计和四个热电偶(采用黄油、凡士林固定),安装在其中心部分,各热流计的系数均应相同。

6.4冷、热箱的温度应尽可能与试件的使用温度一致,其温差宜保持在≧15℃。

6.5 利用建筑温度与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测定以下数据:试件热流计读数,冷箱和热箱的空气温度,试件两表面温度,保护箱及实验室内空气温度。

6.6 对冷、热箱分别进行降温和升温,当试件两表面温度及进入箱内功率出现无规律变化,而且其变化数值在4h内小于2%时,可认为已达到热稳定状态,然后连续测量72小时以上,各取20组以上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7.0 数据处理
在稳态传热情况下,围护结构的传热公式为:
q——热流强度,W/m2
θi,θe——平壁内、外表面温度,K
k0=1/R0
R0=Ri+R+Re
Ri——0.11(m2.K)/W
Re——0.04(m2.K)/W
K0——构件总传热系数,W/(m2.K)
R0——总热阻,(m2.K)/W
8.0 结论
通过计算得出试件的总传热系数
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实验室测量记录
送检单位:
仪器编号:
检验编号:
建筑构件大样图:
检验结果:
k0= W/(m2.K)
检验人:复核人:技术负责:
检验日期:年月日
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现场测量
1.0 目的
正确指导试验,保证试验全过程在相关规范指导下进行;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

2.0 适用范围
建筑构件(维护结构)的总传热系数在现场的测定
3.0 试验仪器
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现场测定装置,建筑温度与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热流计,温度传感器
4.0 检验依据:
《建筑用热流计》(JG/T3016)
5.0 技术要求
5.1 热电偶、热流计板要用黄油或凡士林与建筑构件贴实,避免出现空气孔隙。

5.2 温度传感器误差应≤0.5℃。

5.3 内外表面温度测点不得少于3点,热流计测点不得少于2点。

5.4 测点不能靠近热桥,应避免受加热、风扇设备气流和辐射的直接影响。

5.5 宜选在背阳的一面结构进行检测,同时避开气候剧烈变化的天气。

5.6 检测房间应关闭门窗,热稳定后持续时间应不少于72小时,平均室内外空气温差宜大于15℃。

6.0 检验方法
6.1 取具有代表性的房间及建筑构件(以北墙为宜)。

6.2 在建筑构件壁面的内、外表面至少设2对热流计和3对热电偶(采用黄油、凡士林固定),各热流计的系数均应相同。

6.3 利用空调调节室内气温,平均室内外空气温差≧15℃。

6.4 利用建筑温度与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测定以下数据:试件热流计读数,室内外的空气温度,建筑构件两表面温度。

6.5 对室内气温调节,当建筑构件两表面温度及热流出现无规律变化,而且其变化数值在4h内小于2%时,可认为已达到热稳定状态,然后连续测量72小时以上,各取20组以上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7.0 数据处理。

在稳态传热情况下,围护结构的传热公式为:
q——热流强度,W/m2
θi,θe——平壁内、外表面温度,K
R0=Ri+R+Re
k0=1/R0
Ri——0.11(m2.K)/W
Re——0.04(m2.K)/W
K0——构件总传热系数,W/(m2.K)
R0——总热阻,(m2.K)/W
8.0 结论
通过计算得出试件的总传热系数
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现场测量记录
送检单位:
仪器编号:
检验编号:
楼盘名称:
测量房型:
测量构件的朝向:
楼层(是否顶楼或一楼):
建筑构件大样图:
检验结果:
k0= W/(m2.K)
检验人:复核人:技术负责:
检验日期:年月日(以上标准、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胡保粮注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