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试题2020.6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

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

周人的做法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

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

这一变化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3.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

”该举指A.阻断了土族晋升的渠道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4.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

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

此举意在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nrs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5.《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涣然丕变矣。

下逮仁、宜,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这说明A.重典治吏规范统治秩序B.社会基层管理强化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D.明初经济迅速恢复6.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承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

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

此考试制度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 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7. 19世纪70年代起,土铁“贵而费工”以致湖北、广东等省土铁“营运渐稀",广东花生榨油业“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东南各省"旧日之糖,销路日微”。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外来商品冲击传统手工业C.东南各省经济衰败D.列强掠夺原材料和农产品8.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诞生了《卧薪尝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西施》《抱石投江》等一大批广播剧作品。

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文化追赶世界潮流B.历史学术研究空前发展C.现实主义文学陷入低谷D.文艺创作关注国家命运9.“规律”一词原指“规章律令",20世纪初,“规律”有了"客观性"必然性"的释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规律”逐渐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表示“客观性"“必然性"含义的正式术语。

形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人对该词理解存在偏差B.近代西方法治思想传入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民众科学素养得到提高10,下表是“一五”时期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除单独标出外,单位均为万吨)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C.经济发展目标提前实现D.发展工业兼顾民生11.下表是有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史料。

据此判断,当时A.突破了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B.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严重倒退C.对单一计划经济的局限有所认识D.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12.在古罗马,嫁资主要指女方父辈等以维持婚姻生活为目的而向女方丈夫赠送的各种物品或货币。

随着离婚现象增多,共和国后期及查土丁尼皇帝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妻子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并且优先于债权。

这一规定A.表明了当时婚姻状况极不稳定B.说明了女性权利得到切实保障C.体现了罗马法公平正义的原则D.反映出血缘政治影响法律实践13."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革命...... 旧的天堂被打破了。

人不再是创造的中心……这个物质宇宙周围根本没有什么东西是特别属于基督教的,《希伯来书》和基督教《圣经》上描述的上帝所做过的东西,看来是属于无稽之谈了。

”这段话意在强调近代科学A.形成了完整体系B.促进了思想解放C.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D.淡化了人文主义的影响14.十月革命前,列宁曾提出土地国有化。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耕畜、农具等,无偿外配给农民。

这一变化A.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标志着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C.说明革命政策出现了严重倒退D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初衷15.《永别了,武器》以海明威参加一战的经历改编而来,作品中海明威把战争所带来的磨难和痛苦,看做是人类的灾难。

该作品旨在A.唤起人性觉醒 B.抒发个人情感 C.突出理性思维 D.构建理想王园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

其中16题16分,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3分。

16.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有关明朝朝贡制度的部分史料材料二朝贡体系的优点是投入小、回报大,但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抗冲击的能力不太强。

在西方殖民列强进入东方之前,这个朝贡体系是非常安全的。

但是在西方殖民列强发展起来的坚船利地及现代战术面前,这一朝贡体系就难以维持。

虽然以当时中国的力量,要制服早期西方殖民者还是绰掉有余的。

但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及儒家集团,缺乏维护这个秩序的决心,不愿意在海外投入太多的资源,甚至有些人希望从朝贡体系的瓦解中获得个人利益。

——彭波《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由强转衰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朝贡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朝贡体系瓦解的原因。

(6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四川的报刊有很多关于宣传、讨论妇女问题的文章,涉及男女平权、自由恋爱、时尚装束等方面。

当时的文章看法不一,下面节选的是《师亮随刊》上的《犯下作乱》一文中兄弟二人对话的部分内容:小:哥哥,快走快走,那旁有吊颈鬼来了!大:青天白日的,那有什么鬼呀?小:你看那旁来的人,身上穿红着绿,脑壳上又是披头散发,毛发蓬蓬,肩膀还搭有勾魂帕,不是吊颈鬼来找替代是甚么?大:唉,老弟,你真年幼无知,少见多怪,那里是什么吊颈鬼,是些时髦女子,用烫发钳子烫成的新式头式,肩膀上是搭的项巾,你怎么认成披头散发的吊颈鬼了啊!小:自古及今的美人,不下千万,头式不下百种,偏偏梳成这种如鬼魅,怪诞不经的头式,是何用意?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所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8.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381年理查二世颁布了英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海法,规定“为扩充衰退的海军,国王的所有臣民只能使用本国船只运送货物,违反者将被没收所有货物”。

1651年英荷谈判破裂后,英国的《航海条例》正式颁布。

《航海条例》全称为《关于扩大商船队和鼓励英吉利民族航运的法令》,它声称“航运业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其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亚非美各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船只直接运送到英国,并禁止外商参与英属殖民地贸易;二是欧洲出产的产品只能用英国或原产地国家船只运送到英国,同时禁止外国船只参与英国内部贸易;三是禁止外国人在英国领海捕鱼和向英国出售鱼类商品,鱼类从英国出口只能用英国船只。

——整理自薛强《英国航海法演变与1651年(航海条例)的颁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做出合理解释。

19.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冷战期间,曾经塑造了战争并分化了人类的地缘政治联盟一个接一个地蒸发了,在它们之后留下了一个同时充满了希望和危险的无国界世界。

不再有欧洲帝国霸权,新独立的国家从印度到加纳,从印度尼西亚到越南,都促进了一个没有帝国的世界的新生。

.……当代世界重组之初,这个世界处于分解状态,而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分解带来了一种新的整合,在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带动下,国家的界限被突破,全世界的人们通过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复杂网络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0.6一、选择题1.D2.A3.C4.В5.A6.D7.B8.D9.C 10.D 11.C 12. С 13. В14. A 15. A二、非选择题16. (16分)(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朝贡活动规模宏大;不重视经济利益(强调政治交往);商业化与仪式化并存。

(4分)成因:明代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向心力,便于主导建立贸易秩序: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6分)(2)原因:朝贡体系抗冲击的能力弱;西方殖民列强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缺乏维护国际秩序的决心。

(6分)17.(12分)示例:材料所述现象,映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并仔的特征。

20世纪30年代,四川报刊讨论男女平权和自由恋爱、女性装束时髦和追逐时尚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生活的近代化特征。

这些现象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发展的结果。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西方的男女平等、自由等思想以及生活方式、时尚装束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建立,颁布约法,宣布国民一平等。

新文化运动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促进了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

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发展变化。

但是,当时还存在对女性追逐时尚的嘲讽和否定,说明守旧保守的思想仍然存在。

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旧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传统的思想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18. (14分)《航海条例》颁布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对外殖民活动增强;英国海军力量日益增长;英荷贸易竞争也日趋激烈。

(5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航海条例》以国家政权力量干预贸易,休现本国利益至上,兼有发展海军力量和谋求商业霸权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