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班级姓名
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基础知识
1.物体的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有等
运动形式,其中最简单的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是。
3.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所以它们所具有的能形式也是多样的,能有
等形式。
站在跳台上的跳水运动员具有能,给小灯泡供电的干电池具有能,空中飞行的鸟具有能。
4.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和由于而
具有的能叫势能,这两种能之间可以相互,这两种能称为。
5.、、、、等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
6.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把能转化为能储存在体内,因此植物体储存的是能。
7.不同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第二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为的物体叫做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作的描述往往不同。
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用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
二、机械运动
1.定义(1)把物体位置的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人们通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而言的。
2.分类: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和。
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和。
三、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种是,另一种是。
四、速度和平均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1)特点:a.快慢不变;b.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2)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公式:速度 = ,即 v = ,此公式表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注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的速度都是相同的,即 v的大小不变,千万不能将数学表达式 v = s/t理解成 v与 s成正比,与 t成反比,它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3)单位:国际单位是(读作),常用单位km /h(读作千米每小时),两者换算关系。
〔注意〕物理课中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长度单位作速度单位的写法,速度单位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速度单位“m /s”和“km /h”之间的变换应多练习。
1米/秒意义是。
(4)路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线的长度,叫做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注意〕公式中的 v、s、t三个物理量必须是指同一个运动物体,在同一运动中的路程、速度和运动时间,s和 t所用的单位必须与 v的单位统一
2.变速直线运动
(1)特点:a.快慢是变化的;b.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2)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所通过的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运动物体在这段路程中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公式:v = st.用此公式求出的速度 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 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是指平均速度。
〔注意〕平均速度描述了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 t这段时间内或在 s这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计算时只要求一段路程(或一段时间),不要求计算若干段路程(或时间)的平均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一、力的概念
1.力是对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而存在。
2.力的作用是的,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可以。
〔注意〕①两个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而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没有力的作用。
如磁铁和小铁片没有接触,但他们之间有力的作用;而将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块砖靠在一起,它们之间却没有力的作用。
②力可以产生两种效果: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所谓运动状态的变化又有三种可能,一是运动方向的变化,二是运动速度大小的变化,三是两者都发生变化。
3.力的测量力的测量工具是,常用的测力计是。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①看清弹簧测力计的,所测力的最大值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的。
②测量前需先观察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位于处,否则应当“校零”,③认清弹簧测力计上刻度,确定每一和每一各表示多大的力 .④使用时,作用在挂钩上的力必须与弹簧的伸力方向一致,防止弹簧与侧壁接触而出现较大的误差。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的、三要素中任何一个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都会改变。
2.力的图示:为了表示力的三要素,常用一根带来表示力,其中用箭头表示力的,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
〔注意〕在力的图示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细节:①画线段前要确定一个比例标度,②箭头应标在线段的末端,不能超出或缩进线段,③比例标度的确立应使线段数为整数 .④同一个图中,无论有多少个力,只能有一个比例标度。
3.力的示意图:只要物体受力方向上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到了力,不必精确地表示力的和。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物体由于叫做重力。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成正比,关系式为:或,g = ,意义是。
在粗略计算时,g 的值也可以取 1N /kg.。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的。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叫做重心。
〔注意〕①重力大小计算时 G = mg 公式中 m 的单位应取,才能算出重力单位为。
②竖直向下,竖直是垂直于水平面,不是垂直于接触面。
③重心不一定全部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的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增大有益摩擦:;。
②减小有害摩擦:;;用来代;使两个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气垫);加。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起物体在时,总保持和。
也叫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作用的时候,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
状态;原来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运动,它速度的和都不变。
3.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作出贡献,按作出贡献时间的先后分别是、、。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二、惯性与惯性现象
1.惯性:物体保持或的性质。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这个“不变”包括:原来运动状态不变,即速度大小、方向不变 .
2.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无论是、或,无论物体是还是,都
有惯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不论运动状态如何、是否运动,是否受力,都有惯性)。
3.惯性大小由物体自身的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的含义:一个物体在个力作用下,如果保持或,这两个力
是平衡的。
2. 二力平衡条件:
①两个力必须同时作用在上(同体);
②两个力必须作用在上(共线);
③两个力必须(等值);
④两个力必须(反向);
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平衡。
3.平衡力与运动状态:物体受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或不一定)会改变;当物体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一定受非平衡力作用。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状态或
状态(即平衡状态)。
第二章运动和力基础知识答案
第一节 1.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2.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 3.动能势能运动举高形变 4.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光化学化学
第二节一、不动二、1.参照物 2.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三、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四、(2)运动快慢路程/时间 s/t (3)米/秒米每秒 1米/秒=3.6千米/时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秒。
第三节 1.物体物体物体 2.相互 3.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1)量程量程(2)零刻度线大格小格
第四节 1.大小方向作用点 2.箭头的线段方向大小作用点 3.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
第五节 1.地球吸引二受到的力 2. 弹簧测力计质量 G/m=g G=mg 9.8牛/千克
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重力是9.8牛 3. 竖直向下 4.作用点千克牛
第六节摩擦的力和弊
1.相对运动
2.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粗糙程度
3.(1)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积粗糙程度(2)减小压力减小接触粗糙程度滚动滑动润滑油
第七节一、1.没有受到力作用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 2. .没有受到力静止
匀速直线大小方向 3.伽利略笛卡儿牛顿 4.大量经验基础推理二、1.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属性气体液体固体运动静止 3.质量大
第八节 1.两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一个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不一定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