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作业答案一、判断题 拉文斯坦认为,短距离迁移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 A. V B. X .现阶段中国人口再生产处于后期扩张阶段。
A. V B. X 婚姻迁移属于经济性迁移。
(A ) A. V B. X 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是山地和高原,而不是平原。
( A. V B. X 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A. VB. X 拉文斯坦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流转理论。
A. V B. X 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人口学因素是直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A. V B. X 营养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A. V B. X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包括在经济活动人口之内。
A. V B. X 10、 16.200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7.5%,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 成年型。
(A ) A. V B. X 11、 中国人口转变的模式是社会自发转变机制。
A. V B. X 12、 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B ) A. V B. X13、 佛教是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A. V B. X 14、 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 A. V B. X 15、 人口运动:是指人口的自然变动、 A. V B. X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两种生产指的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A. V B. X 17、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
A. V B. X 18、 农业人口密度: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 A. VB. X19、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靠社会救济或依附他人为生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A. VB. X20、 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多属老年型。
1、2、3、 4、 5、6、7、 9、 16、 (A) (B) (B)(B) (A)黄褐色,头发为黑色直发。
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过程。
(B)(B) (B)(B)(A)。
(A )A. VB. X21、 日本的人口转变模式属于社会自觉转变机制。
( A )A. VB. X 22、 人口出生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 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 比率。
(B ) A. V B. X 23、 人口再生产过程是生物学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A. V B. X 24、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B ) A. V B. X 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
( A ) A. V B. X 26、 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
( B ) A. V B. X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重大逆转,人口由西北半壁迁往东南半壁, 由内地和边疆迁往沿海。
(B ) A. V B. X 28、 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提出了从黑龙江省爱珲(现黑河)至云南省大理的人口 地理分界线。
(A ) A. V B. X 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强迫移民的性质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A. V B. X 在校大学生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A. V B. X 2004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21.5%, (B) 25、 29、 30、 (B) 31、 (B)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7.6%,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
A. V B. X 32、 经济性人口迁移往往以男性为主。
A. V B. X 33、 道教是世界性宗教。
(A ) A. V B. X 34、 赤道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A. VB. X 35、人口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
( A. V B. X 36、 马克思认为古代的强迫移民的性质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 A. V B. X 37、 单一从事家务劳动者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
( B ) A. V B. X 般生育率是指一个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 (A) (B) 。
(A ) 38 率。
(A ) A. V B. X 39、人口学因素是造成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
A. V B. X(B)营养密度答案: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答案:适度人口是指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 稳定人口。
49、 人口素质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的总体水平。
50、 聚落答案: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群居住、生活和从事多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地方。
聚落主要由 各类建筑物和街道组成,也包括其他一些供人们活动和休息的场所。
51、 什么是人口迁移?答案:所谓人口迁移,指的是人的居住位置发生了跨越某一地区界限的空间移动。
52、 什么是经济活动人口?答案: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由从业(就业、在业)人员和失业(待业)人员两部分人口组成。
53、 农业人口密度?答案:它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54、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答案:所谓 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和人口转变过程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不断转移,其数量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劳动力供求由过剩转变为短缺。
55、 什么是一般生育率?答案:活产婴儿数与育龄妇女平均人数的比率为一般生育率。
56、 什么是土地承载力?答案:按照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 在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范围的土地能健康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40、 41、 42、在世界各国之间,人口密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完全成正相关。
A. VB. X 欧洲的人口转变属于社会自发转变模式。
A. V B. X 如果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塔形为下宽上尖、(A)(B) 呈典型的金字塔状, 可以判定该人口年龄结构 属于老年型。
(A ) A. V B. X 热带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是高原和山地。
( A. V B. X 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
( A ) A. V B. X 印度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
A. V B. X解释题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答案: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43、 44、 45、 (A) 46、 47、 智力、思想道德4857、比较密度答案: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
58、 城市化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程。
59、 什么是答案: 大城市人口的绝对减少;③城市人口的郊区化。
这些现象被称为60、 什么是劳动力人口?答案:劳动力人口,或劳动力资源人口,指的是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 而不涉及其参加劳动与否。
61、 什么是人种?答案: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备某些共同遗传特征 的人群。
三、 问答题62、 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案:逆城市化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生产力高度发达,城乡之间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已没有实质性差异。
(2) 第三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绝对优势,其生产特点和生产布局条件与前一阶段占 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有很大差别,生产发展对人口集中的需求度大大减小。
(3) 信息产业和高速交通的大发展,显著缩小了空间距离,特殊地理区位和集聚效应 的意义有所降低。
(4) 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5)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四、 论述题63、 我国学者把人种分为哪三种类型?三大人种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如何?人种是如何形成 的?答案:我国学者把人种分为三种类型:蒙古人种、赤道人种和欧罗巴人种。
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褐色,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梁的高度和宽度属 中等,嘴唇厚度适中,胡须和体毛不发达,头发为黑色直发,眼睛的颜色较深。
集中分布于 亚洲东半部。
蒙古人种中还包括美洲印第安人。
赤道人种: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鼻梁宽扁,嘴唇厚而凸出,体毛发 达程度中等,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以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
欧罗巴人种:皮肤颜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状发或直发,其颜色多呈金黄、亚麻、灰 褐等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尖突出,有的呈鹰钩状,眼睛的颜色较淡,多为蓝色或灰褐色, 体形较高大,胡须和体毛发达。
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中亚及南亚部分地区。
人种的形成原因:(1) 人种的形成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生活受着自然条件的强烈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显著差异,生活在各地的不同人群通过遗传和变异产生出一系列人种上的特征,它们具有明显的适应周围环境的意义。
此后,由于自然环境的作用, 这些特征被逐步固定下来。
(2)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地理上总的来说是彼此隔离的,而交流和融合则极少。
(3) 人口迁移和异族通婚,由此产生的血缘混杂日趋普遍,对世界人种类型的形成和 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与原因是什么?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迁移规模不断扩大,迁移方向发 生逆转,由由西北半壁迁向东南半壁,由内地和边疆迁向沿海。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城市地域不断扩大的过逆城市化” ?①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停滞,甚至下降;②大城市相对比重的降低以及部分逆城市化”。
(2)迁移的原因: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经济形势及其在各省区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人口迁移主要受到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沿海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内地经济发展慢,经济水平低,劳动力过剩严重。
在沿海的拉力和内地的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从内地向沿海的迁移流。
65. 简述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
答:⑴迁移规模与迁移距离呈逆相关⑵迁移呈阶梯性⑶迁移流与反迁移流同时发生。
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⑷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
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较少实行迁移。
⑸性别与迁移。
短距离迁移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
⑹经济发展与迁移。
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
⑺经济动机为主。
人口迁移有许多不同的动机,但经济动机占主要成分。
66、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决定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特点反映了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力分布状况。
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生产力的分布从而决定人口的分布。
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供养人口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决定了供养人口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
因此,一定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定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表现在人口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分布的特征。
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在产业部门的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