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发展概况

工业发展概况

工业发展概况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一节工业发展概况
25年间,禹城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过了一条飞跃发展之路。

1986年,全县工业主要有纺织、食品、化工、建材、机械、电力、塑料、印刷、自来水等行业门类,主要工业产品有发电量、自来水、纱、布、服装、丝、丝织品、食用植物油、棉籽油、面粉、白酒、混合饲料、化肥、水泥、机制纸、塑料制品、家具、耕作机械、脱粒机、中小农具等。

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84个,全部为小型企业。

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13个,职工总数12286人,工业总产值17192万元。

至1988年,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1992年,全县工业企业“三项制度”(干部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建成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禹城安鹏电子有限公司。

1993年9月9日,禹城撤县设市,之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1994年,企业改革开始探索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并伴以加大兼并、破产、重组力度,以后逐步确立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公司制为主导形式,改制、改组、租、卖、破并举的改革途径。

“八五”期间,热电厂500吨木糖项目投产,是省内第一个木糖生产企业;禹王制药公司被省科委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德州市第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本市生物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

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25个,其中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11个,有2户企业实现利税超千万元。

1996年,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组建了山东兴禹化工集团、山东贺友集团、山东禹王亭集团、山东光大电力集团和禹城环宇集团。

“九五”期间,生物产业初
具规模,人造板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工业由传统农机具和配件向高端产品转型,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成为本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个,工业总产值24.43亿元。

拥有省级企业集团6家,有11户企业利税过千万元,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家,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0.8%;私营企业发展到27个,产值达到3.95亿元。

1999年,开始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工业企业中的国有、集体成分逐步退出。

至2003年,除自来水、电力等少数行业外,原国有、集体企业大部分实行了经营层控股或买断、法人代表持大股。

2002年,省政府批准禹城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4年12月份禹城市高新区通过省政府认定并正式挂牌,是山东省第一家设在县级市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十五”、“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业、人造板企业、羊绒半精纺企业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功能糖、人造板、半精纺羊绒和大豆蛋白生产基地,产业特色日益明显。

本市荣获“中国功能糖城”、“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中国食品馅料城”、“中国新型(多肽)肥料生产基地”等称号,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复为“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2008年,通裕集团成为首个纳税过亿元企业。

2009年,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交所成功上市。

2009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个,其中,国有企业4个,有限责任公司8个,股份有限公司3个,私营企业255个,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个。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00.34亿元,是1985年的156.6倍;产品销售收入301.5亿元,是1985年的198.1倍;利润总额18.18亿元,是1985年的274.2倍;全部从业人员4.2万人,是1985年的3.8倍。

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
企业有6个,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有7个,有7个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五名。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贺友”中密度板和“保龄宝”低聚糖为中国名牌产品,开发国家级新产品1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个。

全市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2.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35%。

形成以生物产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人造板、纺织、食品、建材、化工、医药、电力与供热、钢铁、塑料、工艺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第二节工业结构调整
1986年,全县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13个,以支农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工业总产值17192万元。

其中,轻工业63个,产值13778万元,重工业50个,产值3414万元,轻重工业比例为80.14:19.86。

主要行业门类有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电力、塑料、印刷、自来水等,其中纺织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3%,是县工业的支柱产业。

“七五”期间,建成投产第一造纸厂、红麻纸浆厂、浮雕纤维板厂、第四和第五油棉加工厂、塑料厂扩建等工业项目,至1990年,全县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43个,工业总产值51773万元,其中轻工业91个,重工业52个,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73.29:26.71。

主要行业门类有纺织、化工、建材、食品、金属制品、机械、电力、塑料、制革、造纸、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工艺品等。

“八五”期间,重点发展了化肥、水泥、热电、人造板、食品等企业,生物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化肥、水泥产能扩大,带动重工业比重上升。

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25个,工业总产值111329万元,
其中轻工业65个,重工业60个,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48.25:51.75,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产值。

主要行业门类有纺织、化工、建材、食品、机械、造纸、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电力与供热、塑料等。

“九五”期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6个,竣工投产63个,开发新产品30种,重点实施了功能糖、人造板、玉米深加工、“忘不了”3A胶丸、尿素扩产改造、热电扩建等项目。

生物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以环宇集团、木糖醇厂、东方集团、禹王集团为代表的产业群体。

人造板产能加快发展,贺友集团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能力由年产2万立方米扩大到10万立方米。

通裕集团自主开发了大口径球墨铸铁管模、数控电梯导轨刨床两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科技产品,机械装备工业由过去以农机具及配件为主开始向高端产品转型。

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个,工业总产值24.4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
65.53:34.47.初步形成以化工、电力、纺织、功能糖、人造板、食品、建材、机电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十五”期间,轻工业相继投产了玉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功能糖、人造板、饲料、奶制品、啤酒、羊绒半精纺等项目,重工业重点发展了通裕重工、神力机械、鲁银粉末冶金、三阳汽车配件、榕盛钢铁、新园热电、光大热电等企业。

功能糖综合产能达到国内总产能的60%,中国轻工联合会授予禹城市“中国功能糖城”称号。

“十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个,工业总产值101.72亿元,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56.05:43.95。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

形成以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人造板、纺织、食品、电力与供热、化工、医药、钢铁、建材为主的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把功能糖产业列入重点扶持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本市以功能糖和大豆深加工为主的生物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成为本市工业第一大产业,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全国淀粉行业20强;山东贺友集团人造板产能持续扩张,达到年产100万立方米,是国内最大的纤维板制造企业;羊绒半精纺企业快速扩张,成为国内最大的半精纺毛纱生产基地,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称号;重工业重点发展了以通裕重工和恒特重工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长为全国模具制造业第一名和锻造及粉末冶金行业排头兵,是本市首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个,工业总产值300.34亿元。

其中轻工业136个,产值175.15亿元;重工业145个,产值125.19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2:41.68。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2.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35%。

形成以生物产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人造板、纺织、食品、建材、化工、医药、电力与供热、钢铁、塑料、工艺品为主体的工业框架。

主要工业产品有功能糖、豆粕、大豆蛋白、锻件、风电主轴、球墨铸铁管模、挖掘机、耕作机械、金属线材、粉末冶金制品、密度纤维板、装饰纸、水泥、土工布、毛绒纱线、毛绒衫、面粉、酒类、乳酸饮品、豆沙馅、尿素、发电量、供热量等百余种。

禹城市规模以上工业(1997年前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指标统计

单位:个、亿元、万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