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题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题

高一地理综合练习题4编写人:谭文华审核人:高绪军使用时间:2014-6-25 一、选择题假定某国家一个农民生产粮食可以养活20人。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国的城市化水平理论上可达到()A.35% B.55% C.75% D.95% 2.该国可能是()A.阿根廷B.日本C.德国D.加拿大3.该国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主要属于()A.水稻种植业B.商品谷物农业C.种植园农业D.畜牧业下图为“某三种要素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 题。

4.若该图表示农业生产中交通、劳动力、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情况,则台湾的热带水果能出现在吉林长春的市场上,主要得益于()A.①②B.②C.①③D.②③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①大城市化②郊区城市化③逆城市化④再城市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6.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7.下列能正确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地域性特点的例子是()①在松嫩平原一带大力发展柑橘、香蕉等水果②在南方山地、丘陵大规模开垦梯田③在内蒙古高原东部和北部,逐步实行退耕还牧、退耕还草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在胶东丘陵地区,沟谷地带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山坡地带主要种植花生、地瓜和果树,这种农业区位的选择主要受()A.气候的影响B.土壤的影响C. 地形的影响D.交通条件的影响9.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 000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B.改造地形,发展梯田C.采用喷灌,调节水分条件D.根据温室原理,改善温度条件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生产因十多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变成了“基崩塘浅无路行”的衰败景象。

但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代表的基塘区经过六年的整治变成了“塘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菜基、果基、花基—鱼塘新格局。

据此完成10~11题。

10.基塘生产模式属于()A.自给农业B.混合农业C.种植业D.粗放农业11.下列地区与珠三角的基塘生产方式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的是()A.美国五大湖区B.洞庭湖平原C.潘帕斯草原D.墨累—达令盆地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四地区可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导区位因素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甲地:种植园农业——气候B.乙地:商品谷物农业——交通C.丙地:混合农业——地形D.丁地:乳畜业——水源13.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东亚季风区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区14.分析“加尔各答、纽约、伦敦、墨西哥城4个超级大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图”,指出下列四组选项中,城市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A.①加尔各答②墨西哥城③纽约④伦敦B.①墨西哥城②纽约③加尔各答④伦敦C.①墨西哥城②加尔各答③纽约④伦敦D.①伦敦②纽约③加尔各答④墨西哥城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6.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C.太湖平原D.珠江三角洲18.从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 km,则从经济效益看,最适宜种植的两种农作物是()A.水稻、甘蔗B.花卉、蔬菜C.花卉、甘蔗D.蔬菜、甘蔗19.20世纪90年代,德国通过补贴推广向日葵的重要手段,以提高食用油的产量。

短短的两年,向日葵种植面积显著扩大。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德国的这种成功案例中,什么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A.市场B.价格C.政策D.交通20.法国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新疆都出产葡萄,与下列因素最密切的是()A.盆地地形B.充足的灌溉水源C.传统的精耕细作D.特殊的气候21.一位农民说:“如果能卖到2 000元一斤,我能在北京种出柑橘。

”从这句话可看出农业生产归根结底取决于()A.国家的政策和措施B.城市化发展的程度C.工业化水平的高低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22.事实上,在北京种出的柑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是因为()A.投入多,生产成本过高B.北京种出的柑橘不适宜食用C.人们不喜欢吃柑橘D.北京人不善于经营农业23.下列四幅表示人口迁移的示意图中,错误的是()下图分别为“A、B、C三个城市示意图”,据图完成24~25题。

24.三城市中,最先形成的应是()A.A城市B.B城市C.C城市D.B城市和C城市25.城市B形成的主要有利条件是()A.便利的水运条件B.雄厚的农业基础C.丰富的煤铁资源D.悠久的历史我国某特大城市某校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现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

下图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

据此完成26~28题。

26.关于现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现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C.现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27.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ⅢB.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Ⅳ—Ⅲ—Ⅱ—Ⅰ的过程C.目前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D.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28.造成该学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现状的原因主要有()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②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国家的生育政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下图表示某年某国人口年龄金字塔,据此完成29~30题。

29.从图中得出的正确推论是()A.农村出生率比城市低B.城市青年人比例高,说明现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农村生活条件比城市差,因此老龄人口比例农村比城市低D.城市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30.造成该国城市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中间扩大的原因可能是()A.大量老年人和少年儿童迁出B.大量外来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城市C.城市年轻夫妇不愿意生育孩子D.中年人外出打工31.指出下列四幅图中,哪一幅城市功能分布是较合理的()下图为“人口年龄构成的比重”,读图完成32—33题。

32.图中a、b、c、d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aB.dC.bD.c33.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b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实行计划生育B.鼓励生育C.采取移民政策D.鼓励人员出国下图为“某假想区域规划图”,图中①—⑧点需规划高新工业区、港口、机场、水厂、城市绿化带、仓库区、污水处理厂、疗养区。

读图完成34—35题。

34.有关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正确的是()A.②疗养区④仓库B.③高新工业区⑦污水处理厂C.⑤水厂⑥港口D.①机场⑧城市绿化带35.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城市的基本形态向分散疏松式的方向发展B.图中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C.湖泊面积缩小一定与泥沙淤积无关D.为保证该城市的粮食供应,农田都应用作发展水稻种植业下图是“不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

读图,完成36—38题。

36.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或地区是()A.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C.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37.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是()A.政治因素B.环境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38.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使相应的改革是()A.教育体制改革B.城乡户籍制度改革C.医疗卫生制度改革D.土地利用制度改革读“我国东部等高线图”,完成39--40题。

39.图中A地适合种植的作物是()A.柑橘B.水稻C.毛竹D.橡胶40.本区农业资源开发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A.光、热、水资源不足B.人均土地资源不足C.生物品种过少D.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班级:学号:姓名:1.(9分)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美、法、日四国部分农业资料(1998年)。

材料二:部分农产品价格及我国进口数量。

家是哪一个?(2)B国农民人均生产粮食最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简述C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的主要特点。

(4)D国主要的农业带在哪里?该地发展粮食生产有何优越的自然条件?(5)我国大豆主要产自哪一平原?为什么我国大豆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下图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1)比较图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2)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3.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填出图中ABCD四地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A ;B ;C ;D ;(2).A类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的(地形区)。

该地发展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如下:优越的自然条件;;;;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此类型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地区和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