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府兵制产生的基础

府兵制产生的基础

院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班级:10级历史班学号:0301100112姓名:吴威论述唐代府兵制学 年 论 文 学 年论 文摘要:唐代是封建社会时期一个极度繁荣富强的朝代。

唐有天下289年,其兵制大致有三变,始府兵,后废而为犷骑,其后募兵制盛行,成外重内轻之局,藩镇割据混战,唐终为朱温所亡。

而府兵制在唐前期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唐朝兵制府兵均田制《新唐书·兵志》曰:“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

及其末也,强兵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

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而府兵作为唐立国和前期的重要制度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府兵制的概述府兵,指军府之兵。

府兵制由西魏宇文泰于550年所创,初时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经西魏、北周立府兵制后逐渐趋向“兵农合一”化。

到隋时完成这个趋势。

唐建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十年(636年)的整顿健全,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在贞观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其后至武则天的后期显露出崩溃的前兆,玄宗时期终为募兵制取代。

府兵制大致有以下内容:唐全国的折冲府每三年从丁男中按3:1的比例选拔健壮的府兵,选上府兵的服役期间要履行到京师宿卫、守边和出征等义务,免除租庸调。

府兵在腊月练兵时期之外不集结在折冲府,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可以说府兵是兵农合一的一种兵制,武器、衣服由府兵自筹的一种兵制。

二、府兵制产生的基础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除外出执行任务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府兵的行装、武器、军粮等都要自卑。

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沉重的兵役府兵制源于西魏宇文泰年间,起一开始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柱国,不属私家。

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

军人及其军人及其家属居城者别置军坊,居乡者为乡团,置坊主、团主以领之。

实行一种“兵农分寓”的制度。

隋文帝开皇年间,文帝为了集兵权于中央,把各号禁军结合为十二府,实行以卫府统领禁军的军事制度。

通过卫府,把征发、调动和指挥全国军队的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文帝再下诏曰:“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对西魏、后周时代创建的府兵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推行与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农合一制。

这是个划时代的变化,标志着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完成。

在唐前期,均田制是其基本的土地制度,府兵寓兵于农,国家对百姓授田,一般来说农民都能从政府手中获得一定的授田,而府兵也必为授田的一部分。

武德二年,在恢复均田制、制定租庸调制的同时,开始仿照隋制始制军府。

所以均田制的推行是府兵制实施的基础。

三、府兵的性质和特征府兵的实质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一般农民都有当兵的义务,而一切军士也要兼务农业。

唐代的府兵一般都是均田户,当上府兵不收回份地。

原则上在集中训练和宿卫上番外,都在自己的份地上务农。

因此府兵没有脱离农民的身份。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兵农合一。

还有一种观点以为府兵事实上常年征戍在外。

高、武之后,尤其如此。

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谈不上合一。

府兵的特征:第一、负责京师皇城警备的南衙十二卫六率府的中央军、边境防备镇戍组织作为兵力供给源并维持地方治安的地方军府。

在中央兵部的人事权、监督指挥命令权下联系在一起运用。

第二、从一般民丁中按定员数,作为百姓的一般性徭役的一环运用。

当着两种特征结合起来时,将中央、地方边境的军队在平均的基础上统一加以运用,府兵制特征就变的鲜明起来。

四、府兵的基本单位和数量分布唐代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府:兵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每个折冲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

折冲府之下,三百人为团,上府辖六团,中府辖五团,下府辖四团,团设校尉一人。

每团辖二旅,百人为旅,有旅帅一人。

每旅辖二队,五十人为队,有队正一人。

每队辖五火,十人为火,有火长一人。

其中善骑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手、步射。

而诸府皆有名号,而分隶诸卫率,唐代中央设六位六率,为府兵最高级领导。

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一作六百三十四府)、军府遍布全国,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以上,依次为河东、河南、河北、陇右,其它诸道多不过十,少止二三府(江南、岭南)、这种布局体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

五、府兵的职责、军籍、装备府兵的职责:府兵的任务,最主要的一项是到京城宿卫,多由距京城较近的关内、河南、河东诸道府兵担任,这几道府兵员额已占全国府兵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其职责除宿卫宫禁外,还充当诸王府、各官府及京城警卫巡察等治安工作。

其次为戍边或留驻本地服役,则多由距京城较远的陇右、剑南、河北、江南、淮南、山南、岭南诸道府兵担任。

戍边府兵,系分番轮驻,玄宗天宝年间以前,戍边的边防军有军、守捉、城、镇之别。

留本地服役,则以从事警备及其它治安事务为主。

另外,戍边的边防军有时也采取招募的形式。

其三为参加征伐,则随军事需要进行征发,没有固定的更发时间。

府兵的兵役军籍:根据唐朝的制度,凡兵丁三年一拣点,一入军籍,即为终生职业。

年二十为兵,六十二免。

拣点之时,依据资产、材力、丁口三项标准而行。

“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材力又均,先取多丁。

(《唐律疏议•擅兴》)”。

府兵不纳赋税,但须自备军器、军粮。

府兵的户籍隶于州县,军籍则隶属于折冲府。

军人一般分散居住,基本上不脱离原籍和农业生产。

府兵的来源,主要是从自耕农和地主中挑选,后来则渐以贫苦农民充役。

府兵的装备:每火备六驮马以及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 、凿、碓、筐、斧、钳皆一,甲床、镰各二。

每队备有火钻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

府兵每人则需要准备弓一,矢三十,箭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滕(裹腿)各一,麦九斗、米二斗,皆自备。

自备物品连同发给的头盔、铠甲、军器日常藏于军库。

以上各种装备,除自备者外,其余皆由公家发给,平时放在库内,战时发给出征的将士。

“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

”六、府兵制的作用和影响府兵制作为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农民战时作为战士出征,闲时则耕作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经济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而由于唐初的社会经济农工业等快速发展,加之府兵制度的完善。

唐初的府兵堪称兵强马壮,军容整齐。

唐朝的军队也由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劲旅,在疆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巩固国防、开疆拓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唐代的府兵制度贯穿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以内重外轻的则采取置折冲府,关中地区作为其统治中心,分布了全国40%的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其他地区设置较为稀疏。

这样的兵力分布有利于中央压制地方,保证国家的安定,和唐后期内轻外重藩镇割据混战形成鲜明对比。

而唐朝军队的指挥是唐朝皇帝通过尚书省兵部和十二卫六率的分工协作实现的。

尚书省兵部为唐代中央最高军事行政领导机关。

唐代中央军事决策通过尚书省兵部下达,虽然兵部手上掌管着兵籍、发兵的符节以及中下级军官的考核和任命,但是兵部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兵部尚书也不是军队的统帅。

府兵调遣的权力由尚书省兵部牢牢掌握,调兵须有皇帝敕书和兵部符契,地方官乃至中央十二卫均无权调兵。

但同时兵部并无统兵之权,当战争发生时,中央从各折冲府调集军队,临时任命高级将领作战,而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将帅拥兵自重,还能防止军地之间的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是唐前期社会经济文化的一种有利保证。

七、府兵之外的其他兵员府兵并非初唐时代唯一的兵种,承担宿卫的还有保卫宫廷,屯驻北门的禁军,与十二卫所领府兵对称南、北衙军、出征和防戍则有名为“募”而实也是“征”的兵募,以后还有防戍本州的团结兵、藩镇兵等、在出征和防戍中,兵募的数量往往超过府兵,但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是军队的骨干。

八、府兵制的消亡及其原因任何制度都不可能长盛不衰,当它达到顶峰的时候,也就距离没落衰亡不远了。

唐太宗在位时期是府兵制度的极盛时期。

但持续不久,高宗、武后在位时,便开始出现盛极而衰的征兆,正如《新唐书•兵志》所云:“自高宗、武后时,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土稍稍亡匿。

”从此开始,经过中宗、睿宗时期的腐朽统治,更是江河日下,濒于瓦解状态。

到了玄宗统治时代,创建将近二百年之久的府兵制终于一蹶不振,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终为募兵制取代。

府兵制的瓦解原因:一、府兵制瓦解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均田制的破坏,瓦解了府兵存在的经济基础,唐代用于均田的土地主要是国有无主荒地,并不触动所有权明确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土地为各类地主掌握,而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遭到破坏。

二、而府兵虽然可以免除本身的租调,但兵甲衣粮必须自备,这成为其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

在均田制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农民自己的土地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府兵以尚能勉强维持。

随着均田制日益破坏,农民占有土地越来越少,或根本丧失了土地,沉重的兵役就无力承担,出现了逃兵役等各种手段以避免当府兵,府兵兵源就逐渐减少,以至瓦解。

三、是其他的外在因素造成的。

府兵的征戍频繁加剧,地位下降,往往成为豪家的奴仆,受人歧视的开始视服兵役为畏途,不愿再当府兵。

军府设置过于偏僻,以及兵役义务的显著不均,戍卫京师期短频繁造成的弊端,对府兵的不良待遇等,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有军镇的出现和增加。

以上的种种原因共同导致了府兵制的瓦解。

参考书目:《新唐书·兵志》《中国古代史》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李滨城、张弓等主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