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需要不懈努力和奋斗

人生需要不懈努力和奋斗

人生需要不懈努力和奋斗——写在《我的奋斗》之前 2014年7月7日(今天是7月7日,“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由此很容易让人想起艰苦绝卓的八年抗战,在那炮火纷飞,民族沦陷的年代,多少中华儿女洛血沙场,他们用生命谱写人生赞歌。

时代虽然已经向前推进了近一个世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未闻枪炮与厮杀声,但时代之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用泪水与汗水,各自写下自己的努力史与奋斗史,在这潮流中,很多人瞬间被淘汰,大浪淘沙下来,留下的就是这些被称作“成功”的人士,饱尝人生酸甜苦辣,我深深自省今日的我算是什么呢?)人生如梦,梦若人生。

人生辛辛苦苦几十年,是一个绚丽悠长的梦。

在这里,聚也匆匆,散也匆匆,都不容易,等到白发与我们的那一年,大多梦也醒了,这时回头展望一下自己留下的人生足迹:从“哥”变成“大哥”,从“叔”变成“大叔”,直至变成“大爷”时,有荒废光阴的追悔,只能发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感叹!也有无为虚度的惆怅,羡慕人家“安邦治国平天下”,而我“采菊东篱下”之悲哀。

也有孜孜以求,功成名就之自豪,这使自己人生追忆时产生“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的万丈豪情。

人也是动物,之所以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是因为“高等”而“高等”就因为人具备了各种欲望,本能地产生(或消失)各种能力。

“人往高处走“,现实中的我们都不甘心落后与别人,于是就有了竞争。

不少人在激烈竞争的汹涌骇浪中被卷空,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都迎着发给风口,踏上浪尖,上了岸,我们称之为成功。

仅仅因为他们的这一份坚持,使他们执着地完成着,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生容易,活容易;可生活不容易!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个生活的过程,哪里不能没有风、没有雨?也不是因为有了风雨的洗礼才有可能让我们看见雨后的彩虹,很难想象一个从未失败过的人会成功的。

屠格涅夫在《罗亭》中说:“我们生命虽然短暂而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都由人的手所造成;人生在世,意识到这种崇高的任务,那都是他们人生中无上的快乐。

”我们就是这样活着在这个世界上的,由此受些伤、流些泪又有什么用呢?不“苦”哪知“甜”?人生漫漫,岁月无常。

我们有谁能知未来?人生如烟,如风,如云,?瞬即逝,“只有倒退的人与车,没有能倒退的世界和路”既然我们好不容易走到今天,为什么不好好把握住?“万木凋而山不坠,百川竭而海长平。

”人生虽短,从生到死,不过三万天。

要知道自我,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不要全看见路上灿烂无比的鲜花,而要多感受?魄的荒凉和无奈!当我们人生旅途失意、失败时,多看看:贝多芬因为眼瞎,而创作了著名的E大调;莫扎特饱尝人生“三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妻,?年丧子!海伦凯勒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几乎流浪街头……他们,在艺术与文字上是大功大成者,在人生旅途上去是不幸儿,可是,他们低头了吗?堕落了吗?抱怨了吗?放弃了吗?人生,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实现自我,实现自己的基本价值,而不在乎掠取多少,而在与奋斗和奋斗的过程。

过来后才知道,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光阴;人生,最璀璨的莫过于事业;而最快乐的莫过于奋斗。

我坚信:在人生中只有曲线前进的快饿了,没有直线上升的成功;只有珍惜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只有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更辉煌的明天!人生啊,朋友啊!我们还等什么呢?《我的奋斗》之童年2014年7月8日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农历十月初一,据说“初一”、“十五”是一个很大的日子。

据母亲讲我出生的时候已近黄昏,但此时天空大开,万丈霞光映红了大地,这应该是一个吉祥的征兆。

我的家乡虽然不偏僻,可在当年却算闭塞,除了那滔滔赣江,去哪儿都要走路,看当年大人们肩挑手提的,应该算是一个穷乡僻壤。

因为没电,一道夜晚一片漆黑,几乎是原始的农耕社会,在那个封闭又封建的年代,穷是我们所有农家的普遍特征。

自懂事起,直到参加工作,我感觉自己除过年过节外从没真正意义上吃饱过,小时候有两个梦想,一是能吃上又白又香的白米饭;二是拥有写不完的纸和笔,当时的而生活条件可想而知!记得那时我家(当时还没万安水电站)老屋门前有一个大土墩,白天是各家各户晒谷子,晒分番薯干的地方,而一到夏秋的夜晚,则是我们乘凉捉迷藏,在哪个没电的年代趟着数星星的地方。

我们的村庄小名叫桃坑(后改名为道坑口),离桃花岛(那是叫小湖洲)不远,整个村落有余、戚、张、金四姓,余姓是大姓,其他三户杂姓人家分散在村落周边山脚下。

据说我们的祖先是从信丰虎山中和搬来的,在我家侧后面有一个老祖厅,记忆之中又破又旧又暗,是一个大家推杂物,晚上“鬼”都不敢去的地方。

村头有一片树林,我们听讲叫水口,旁边一座木桥连接村落被小溪分成的南北两岸。

水口旁是生产队的大晒场和一座“旱龙庙”,这庙既是生产队的仓库,也是那时我们看戏、看电影的地方。

木桥北侧是一块有近万平方米延绵直连赣江边的草坝,是我们全村人放牛、玩耍、摸鱼、戏乐的地方,现在随万安水电站1986年建成封水,一切都已被淹没,所有村前村后留下我孩童时代记忆的地方都在冰凉的水底……隔一座山的山坳,是我外婆家,外婆家是一个大家庭,外公姓戚,外婆姓李,我有三个舅舅四个姨娘,还有当时“数不清”外婆家比我家更闭塞,那里仅有两、三户人家,但我觉得那里比我们富有,起码能吃饱饭。

而且外婆家一到夏天天天有西瓜,那是很能解馋的,特别是在那个贫乏的年代。

曾记得有一次,大约我三、四岁吧,那时我们小孩最喜欢的就是跟大人屁股后面去赶集(当地人叫赶圩),走走亲戚。

当然是为了有“好吃好喝”。

那天,我瞄着妈妈穿着整齐朝外婆家走,我一路悄悄跟去,外婆家很热闹,所有的姨、姨父都来了,杀鸡宰鹅……带我这个不速之客出现时,妈妈打了我,不是外婆救驾,(外婆从小疼我),真不知这一顿会被揍成什么样子。

晚上回去,妈妈告诉了为什么会打我的原因——外婆过生日,外甥太多,众姨约好不带小孩而我悄悄出现,明显有损于面子。

而且,从我家去外婆家,翻山越岭,旁边还有一个大塘水库,幼小的我随时会有危险,这大概也是妈妈要惩罚我的主要原因。

记忆的孩童时代,我活泼、懂事、好动,每天要干的活是早晚割草放牛,春夏秋冬无一例外。

在放牛时与玩伴一起尽情游戏,尽情玩耍,捉鱼摸虾,迷藏打闹,几乎所有的娱乐我都会,特别是抓“石子”,跳“房子、滚铁环……因为爸爸是生产队长的缘故吧,我争强好胜,从小有较强的模仿和胆识,领导欲望,事实上也锻炼了我这样的能力,小伙伴们都听我的,美奉我为”司令“,领导着二、三十个大大小小的孩童,我俨然是一个“孩子王”。

谁违反我就意味着被孤立就可能受到“惩罚”。

就是在这懵懂的虚荣与存在之间,我慢慢长大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天真!附:同龄及上、下年龄同村(生产队)儿时玩伴……一、本姓:(长龄人):余日凤、余日兰姐妹、余淮根、余长秀、余日亮(亲叔)。

余日伟、余日秀(女)(低龄人):余日光、余??、余财香(女)余日旭、余日权、余日财又弟、余日华(同龄人):余日乐、余日香(女)二、外姓:七本林、金声林、张桂彬、彭景文。

三、幼时家长(大人)七务星、(七本林父)余淮根(父余日贵)——1970年代打?屋基时压死。

余泽文(余日财父)——2010年代病故余泽连(余日民“春生”父)余泽庭(余日责(改“余帮”父)——2000年代病故张金生(张桂彬父)——九十年代初“淹没”金家潜(金声林父——“秋生”)金泽林(万生、余日?父)——2010年代余?生(石头太公、1980年代末病故)余??(余泽祺父,2000年代病故)余泰栋(今?荣父,2000年代病故)余?长(余泽亮父、余日东爷,1980年病故。

余泽洪(余日光父)1970年代自缢)余?寅(余泽耗父,1990年代病故)余泽赳(余日光、余日升父)余泽兰(余日星父,1990年代病故,余泽贵(老大队书记,余日华父,2010年代病故)余泽斌(余日伟父,2000年代病故)余泽贵(余日光父“2000年意外坠江”,1990年代病故)余泽贤(1990年代病故,自己的爷爷,父余日文)余泽淦(日旭父,堂爷)——2000年代病故余泰柏(柏长,无后,余?明过继)余?昕(长年在会昌工作)余?晰余??(余泽新父“肝癌2000年代病故。

2000年代食道癌病故)《我的奋斗或人生经历》之②读书——小学教育(从不懂事到慢慢懂事)由于家庭的贫困,加上弟、妹接连出生,在六兄弟姐妹,我是老大,很小时(大约4周岁半虚岁6岁)父亲就把我送入学堂。

我的人生启蒙(读小学)是在离我家有两公里远的大队部改造成的临时“学校”开始的。

在这之前,我既不识字,也不会算数。

只不过比一般人“嘴甜”,肯动脑筋,听大人话罢了,不是人吗想象中的那么“神通”。

当时这“学堂”也只有两位老师,二个班,就是那种一、二年级人少合班上课的复式教育,三年级一个班,教我们的老师是一位民办教师,叫巫显彬,“巫婆”的巫,很厉害,到现在我还惧畏。

这位老师,他先是给我们一年级的学生教识字,记忆中读本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等,学的是高玉宝,雷锋,邱少云的事迹和精神,后半节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转过去写作业,他再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二年级的课我也一并听懂了,到了一年级升二年级的时,我再也不肯坐在这个教室了,直升三年级了。

(少读了一个二年级),而三年级是一个很温和,慈祥的几乎没有脾气的代课老师,名叫金家科,记忆中他会从自己家中带很多图书(小人书)给我们看,会讲很多故事给我们听,会带我们去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大自然,认识世界万物(包括一些农业劳动)……金老师会用办法激励我们争先:看谁先完成楷书,完成作业(写得又快又好),谁的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