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北京高考试卷卷老规矩

2014年北京高考试卷卷老规矩

北京卷:大作文谈“老规矩”微写作三选一
昨天上午11时30分,随着2014年北京高考首场考试—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备受关注的作文命题出炉—北京的“老规矩”。

同时,北京语文高考中的“微写作”首次面世,考生可从三个题目中自主择一,写一篇150字以内的微型作文,其中涉及对于“家长送考”现象评述。

现场
女儿写爸爸传授“老规矩”
“"老规矩"写的什么呀?”“爸爸我写的您。

”广渠门中学考场外,一对父女手牵手笑着。

据女儿小王说,父亲是老北京人,传授给她很多北京的老规矩,比如“不许拿糖”就是不许摆架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她说,北京的老规矩很有力地塑造了一个规矩的人。

昨天上午,新京报记者从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多个考点看到,走出考场的考生普遍精神轻松,称此次考试中,作文题让大家感觉容易写。

65中考点的王同学表示,他以前觉得北京的老规矩很陈腐,特别反感,“比如喝汤不能吸溜,吃饭不能吧唧。

”他故意不按着办,家长也没办法。

后来他上高中后,开始发现好多规矩都是有道理的,“到人家做客不招人烦。


记者随机采访多位家长,绝大多数都对“老规矩”写入作文题表示赞赏。

“这道作文题说明我们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年失去的东西。

”一位家长表示,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孩子就有了教养。

比如穿衣服要得体,做事要负责任,拾金不昧等。

不过,也有家长听闻作文题后有些担忧:“我们不是老北京人,家里不讲究这些老礼儿,孩子写这个题会不会吃亏?”
点评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
紧扣社会现实连点两个赞
“大赞、狂赞。

”对于北京高考作文题“老规矩”,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连点两个“赞”。

王旭明表示,“重提北京老规矩引发你哪些思考”题材好,紧扣社会现实。

这也是他多年坚持的“高考作文不能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的具体体现。

王旭明认为,这个题目表述好,显然要求考生写议论文,增加思维考查。

八中特级教师刘运秀
材料充分没学过规矩也能写
“"老规矩"新而不难,小切口能写出大学问。

”北京八中语文特级教师刘运秀认为,好的作文题应当具备现实性和社会意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就兼具这些特点,可以说是“近年难得的一道好题”。

她指出,题目本身探讨的问题非常贴合实际,对于家长教育孩子、学校教育学生的方式,都具有思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和往年相比,今年作文题从难度上而言,学生应该比较“有的写”,角度也可大可小,有思维力度,有助于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她表示,针对这个题目,学生可以论述到底应不应该重拾起“老规矩”;还可以就材料中提到过的老规矩择选其一展开细述;文体上除了可以写议论文之外,还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比如身边遵守“老规矩”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针对一些家长考后担心的“对于家里没有教过老规矩的一些孩子,会不会不太公平”,刘运秀认为,由于命题材料阐释得比较充分,学生即便以前没有听过也可以通过思考,结合现实阐述对“老规矩”的理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热点话题可能拉不开距离
北京的作文题“老规矩”,这是一道不错的题目,稳健。

它的好处是不过不失,不足是由于没有突破这些年出题的基本规律,比较容易“被押题”。

“老规矩”一题是从本土生活出发的,但比较容易“嫁接”到国学、传统文化如何复兴、如何回归等内容上,这些都是近年的热门话题。

这有可能令考生临场发挥拉不开距离,显示不出临场应对一个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是这个题目的局限性。

其他老规矩
不许吧唧嘴儿
不许斜楞眼儿
不许罗着锅儿
不许不称长辈为您
不许捋袖管儿
不许挽裤腿儿
不许搅菜碟儿
不许嘬牙花儿
不许抖搂腿儿
不许当众咋呼
夹菜不过盘中线
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不许壶嘴对着人
......
2014北京高考作文题“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提并受到关注,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观点
民俗专家:北京人“老规矩”可溯至明朝
民俗专家、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介绍,“老规矩”中的“老”,是指传统,传统的规矩和家风家训是有关系的,“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映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表示,“老规矩”可以从三个层面来阐释,一个是国家,一个是社会,第三层次是个人,北京人常说的“老规矩”,主要是对于家庭个人行为的规范,从核心价值观来看,就是精忠爱国、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友爱善良的好品质。

他说,老北京人的家风家训都能体现这些品质,是传统文化的结晶。

通过高考,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是教育的示范。

赵书表示,这些北京人的“老规矩”起码能够追溯到明朝。

具体内容是源自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多都在弟子规能找到,此外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

“传统的老北京人讲究"非亲即友"。

”赵书说,老北京人之间非常友善,这也同街坊大院居住条件形成的文化相关。

在过去,大院里都以大爷大妈、爷爷奶奶“亲人”相称,但后来都搬进了楼房里,邻里亲情少了。

一些“老规矩”就逐渐淡化了。

他再举例,过去老北京讲究离开家必须跟爸爸妈妈告别,进门必须说“我回来了”。

这些老礼儿过去都有,也有顺口溜叫做“我向父母敬个礼,父母看我笑嘻嘻。

”但现在,有些孩子出门也不言语,来了客人也不打招呼。

关注新题型
“家长送考”入微作文
此次北京高考作文中,首次增设“微写作”环节。

和传统的“大作文”不同,微作文字数仅为150字,分值为10分,就相当于发了一条微博或者朋友圈。

昨天,“微写作”共设置了3个主题供考生选择,分别是“语文老师让你给学弟学妹分享语文学习的感受与经验”、“谈谈对高考家长送考问题的看法”、“以抒情的文字或诗歌纪念自己的十八岁”。

网友微作文摘选
@斌斌小胖:高考承载父母之企盼,寄托师长之期望,拥抱个人之梦想。

送考只是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一年比一年规模大的送考节确有铺张浪费、污染环境之嫌。

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加合理的送考方式。

@于小刚:高中三年是青春时光里最美的时光,学弟学妹在拼搏之余也要学会享受这些时光。

涉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多多参与学校里的各种活动,这些与学习同样重要,让你的生活多姿多彩,你才会感到高中生活的快乐。

@家家变老蒋:18岁上路,这条黄土路像是我爹从大海里劈出来的,金色的麦浪迎风翻滚,我独自驾着小船,配上蓝天白云都能入画了,我向老娘挥了挥手,像大人物一样,其实我更舍不得厨房的红烧肉,他们让我吃到18岁。

同路人都步履匆匆,没人告诉我前方是否有水晶宫:“走走再说吧。


A08版-A09版统筹/新京报记者温薷采写/新京报记者温薷黄颖刘洋饶沛邓琦林野李馨李禹潼郭超廖爱玲马力许路阳
@我是在BJ:俗话说嘛,无规矩不成方圆。

老北京人的礼儿多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

在这里想跟他家交流一下老北京人的规矩,讲究。

先说说大礼节:中国的礼仪据说大多都是从婚丧嫁娶的仪式上衍生出来的。

“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
这是婚娶迎嫁中请客的礼数。

发请柬或通知亲朋好友,必须在结婚典礼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
失礼了。

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请”人;头两天,您算“叫”人;当天,您这就算是“提溜”人了。

懂礼儿的人挑眼,根本就不来。

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通知邀请。

“老二抱盆,老大摔”
结婚叫喜事,老北京人管丧葬也叫喜事,谓之“喜丧”。

“红白喜事”这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这儿说“喜丧”,一般指的是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非正常死亡的夭折,不能叫喜丧。

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

过去没有这柏油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

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儿:“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
“酒满敬人,茶满送人”
待人接客有这么一讲儿: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

进一步的说法是:“茶七,饭八,酒十分。

”茶倒到七分满的程度刚好;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

另一方面,讲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后不再添饭的意思。

吃饭的时候不论主客,应该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着碗沿。

“金鸡三点头”
这是一种致谢的礼数。

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

要是细究的话,食指和中指应该是弯曲起来在桌面叩击。

这儿有个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扮成个跟班的,他在给下人倒茶的时候,下人没法当庭下跪,便以食指和中指代替双腿,做成下跪的形状以谢罪。

这个故事还真不只是真是假,就不较真儿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