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二、信息化的层次与范围:
1、层次: (1)、生产信息化、自动化; (2)、数据处理信息化、自动化; (3)、管理、决策信息化、自动化。
2、范围: (1)、产品开发: 利用网络研制产品; (2)、生产管理:
①、竞争优势的条件:
行业中有优势、市场反应快;人员理念新。
②、制造业信息化代表: 准时生产制:JIT;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企业信息化管理
第一章:企业信息化的概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基本概念:
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 开发和广泛的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 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 过程。
1、基本内涵:
(1)、办公自动化、信息化-“OA”系统;
(2)、业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MIS”系统;
4、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1)、股东财富最大化——多重化; (2)、风险投资是财务管理的重点; (3)、优化财务管理机制:
①、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结构; ②、健全有效的预测与监督机制; ③、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建设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
1、基本原则: (1)、信息集成: 信息+可利用资源;
(2)、降低风险: 是企业内部利益重新分配;
(1)、资源共享而系统独立; (2)、资源对所有用户是透明的; (3)、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网络的基本功能:
(1)、资源共享: 数据、信息、硬件、软件;
(2)、数据通信; (3)、分机协同工作。
3、网络的服务功能:
(1)、文件服务; (2)、打印服务; (3)、通信服务; (4)、电子邮件; (5)、管理服务等。
(3)、持续优化: 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4)、重点: 突破关键环节;
(5)、可扩展: 适应企业发展变化;
(6)、安全: 财务信息的安全;
(7)、全程培训: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
2、财务软件的发展:
(1)、单项财务软件; (2)、局域网核算型软件; (3)、管理型财务软件; (4)、电子商务财务软件(第四代); (5)、智能分析财务软件。
7、财务管理的意义:
(1)、是最直接最有效影响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环节; (2)、现代经济管理中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沿革:
1、五次浪潮: (1)、筹资管理理财阶段; (2)、资产管理理财阶段; (3)、投资管理理财阶段; (4)、通货膨胀理财阶段; (5)、国际经营理财阶段。
2、我国关于财务理论研究的阶段:
(1)、财务本质的研究; (2)、财务职能的研究; (3)、财务管理的内容与环节的研究; (4)、国家财务理论的研究; (5)、财务与财政关系的研究; (6)、财务与会计关系的研究; (7)、财务学科建设的研究。
3、目前我国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冲击:
(1)、经济全球化; (2)、知识经济; (3)、金融市场。
(3)、招聘管理:
①、考核应招人员组织、决策能力; ②、考核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 ③、考核人格魅力。
(4)、管理合同与劳动保险; (5)、提高员工能力; (6)、管理人事档案。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1、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信息化: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解决 方案,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 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财务信息系统构成:
(1)、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2)、销售管理系统; (3)、原材料与库存管理系统; (4)、固定资产与折旧管理系统;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进行总体规划: (1)、与城市发展战略吻合; (2)、与城市产业结构适应。
2、典型带动全局; 3、建立信息化的培训体系; 4、必要的资金投入; 5、建设“资源库”; 6、软件建设是先导; 7、开展信息咨询与监理服务。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
一、基本概念:
1、涵义:
通过通信子网,按照一系列协议将多个计算机主机或 系统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1)、生物性:活资源; (2)、能动性; (3)、时效性; (4)、依附性; (5)、组合性; (6)、增值性; (7)、替补性。
2、人力资源管理:
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 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 企业的目标。
(1)、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 (2)、是企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 (3)、管理方式讲求科学化; (4)、培训是战略管理。
2、我国现状:
(1)、认识提高、实际操作反差大:
①、认识提高但企业之间不平衡; ②、基础普及但信息工程滞后;
③、新企业信息化建设好而老企业落后; ④、外向型企业好而内向型企业差; ⑤、地区发展差异大; ⑥、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模式差异大; ⑦、信息化效果差异大; ⑧、信息化发展前景好。
(2)、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包括内容:
②、选择数据链技术和互联设备; ③、选择远程访问线路。
3、网络实施:
(1)、实施工程计划; (2)、验收、安装、测试网络设备; (3)、试运行; (4)、培训人员。
4、网络验收: (1)、系统初步验收; (2)、系统竣工验收。
第三章: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一、概述:
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
1、人的力劳资动源者涵的能义力:。
(3)、第三代模型: 借助互联网协同式商务。
4、原则:
(1)、选准突破口: ①、选经营瓶颈; ②、选独有优势。
(2)、岗前培训: ①、信息化理念; ②、计算机操作。
(3)、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 ①、工作流程提升适应软件; ②、软件适应二次开发。
(4)、利用人才和网络;
(5)、选择适宜的软件: 商誉好; 产品佳; 有售后; 用户多; 时间省; 价格低。
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
②、设计阶段: 确定目标; 寻找变量; 分析环境。 通过计算机。
③、选择阶段: 利用“ES”-知识与经验构建于计算机的系统。
(7)、企业管理: ①、财务管理系统; ②、办公自动化系统; ③、生产流程管理; ④、网络系统管理; ⑤、电子商务。
(8)、中小企业信息化: ①、网络应用; ②、信息资源; ③、自建网络。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E-HR):
以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 为基础,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 置的一种管理模式。
2、系统的基本构成:
(1)、管理人员; (2)、信息技术; (3)、管理理念。
3、原则: (1)、循序渐进; (2)、适用与先进结合; (3)、领导支持。
(3)、营销管理: 网络营销——
①、网络互动、沟通无限; ②、快捷及时、成本低廉; ③、突破时空、机会多多。
(4)、人力资源管理: ①、数据; ②、数据关系; ③、统计报告。
(5)、财务管理: ①、易于定量; ②、领先控制; ③、软件特殊; ④、相对独立。
(6)、决策支持-三个阶段:
①、认知阶段: 进行:现状与过去; 现状与计划; 现状与组织; 现状与其它企业比较。
制定定额与标准; (5)、分析:
事中分析、事后分析。
4、财务管理目标: (1)、基本目标:
在提供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满意值。
(2)、具体目标:
①、筹资目标: 低资金成本、适度风险、合法的方式。
②、投资目标: 赢利、资本保值增值、负债水平低。
③、损益分配目标: 国家与企业、积累与消费、当前与长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实现企业预期目标:
(1)、构建人力资源数据; (2)、实现网上招聘; (3)、提供在线培训; (4)、建立协作关系。
2、选择E-HR系统应考虑的因素:
(1)、系统功能; (2)、方案的可行性; (3)、供应商实力; (4)、服务水平; (5)、产品价格。
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配套工作:
(3)、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
①、制造资源计划:MRP; ②、企业资源规划:ERP; ③、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4)、客户服务自动化、信息化。
2、内容: (1)、企业机构; (2)、工作流程; (3)、信息技术。
3、发展阶段:
(1)、第一代模型: 工作流程是分离的;
(2)、第二代模型: 顾客核心式的网络结构;
三、信息化现状:
1、国外现状:
(1)、环境变化: ①、市场全球化; ②、市场细分化; ③、产品生命周期短; ④、企业兼并与重组; ⑤、环保意识强。
(2)、信息化的体现:
①、产品开发与设计自动化: 开发具有技术独占性的产品;
②、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先进的制造业; ③、信息支持决策; ④、电子商务应用与普及; ⑤、创新生产模式。
2、发展:建立“门户”——
(1)、内涵:
①、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点。
②、特点是:唯一、集成、个性、整体; ③、服务于企业的整体目标; ④、动态的发展。
(2)、建立“门户”的意义- 网络支柱:速度与知识。
①、产生新加速度的动力; ②、减少维护成本; ③、减少使用成本; ④、减少人力投入; ⑤、改进企业生产链(零库存)。
5、环境分析: (1)、法律环境: 税收制度; (2)、经济环境: 经济形势与政策; (3)、金融市场环境。
6、财务管理的价值:
(1)、时间价值:
①、现值: 取得利息和进行投资时的资金价值量;
②、终值: 资金在将来某时间的本利和;
③、年金: 间隔一年支付或收入的款项。
(2)、风险价值: ①、绝对值: 风险报酬额; ②、相对值: 风险报酬率。
(4)、系统使用。
第四章:财务管理系统
一、概述:
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